直接经皮与皮下潜行路径 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情况比较

2010-04-13 11:48
山东医药 2010年13期
关键词:针眼置管皮下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 570311)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血管穿刺路径对术后穿刺点渗血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将直接经皮与皮下潜行路径 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情况进行了比较。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 2006年 2月 ~2008年 3月收治的81例留置 PICC输液患者,男 45例、女 36例,年龄 28~75(55.7±6.5)岁,置管时间 3~331 d、平均 56.3 d。患者均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出凝血时间正常。81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 41例与对照组 4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直接在所选择部位血管上方进行穿刺置管,实验组在选定部位血管旁进针皮下潜行约 2 cm再进入血管进行穿刺置管,均一次性穿刺成功。PICC导管均由德国贝朗梅尔松根公司生产,敷料贴采用 3M透明无菌敷料贴。所有操作严格按 PICC置管标准步骤进行,由固定的两名护士配合完成,术后常规给予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PICC置管成功并加压包扎后 24 h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并作记录。3M透明无菌敷料贴中间的吸水材料有新鲜血液达 1/2以上者,判断为穿刺点渗血,计算两组置管后 24 h穿刺点渗血率。两组渗血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实验组渗血 13例(渗血率 31.7%),对照组渗血29例(渗血率 72.5%),两组渗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近年来,PICC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越性是穿刺点位于外周静脉,直观、创伤小、止血容易、感染机会少,穿刺点的最佳位置为肘窝下二横指处。因贵要静脉短直,静脉瓣少,置管成功率高,故为首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穿刺点的血管路径对术后渗血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结果显示,采用经皮下潜行约 2 cm后再进入血管的方法,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其中结缔组织筋膜间形成许多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索,它有限制过度移动作用。穿刺时针尖进入皮下潜行一小段后再进入血管,即形成皮肤表面针眼及血管壁针眼,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渗血只需压迫止血便可。而PICC置管后的针眼渗血多来自于血管壁针眼,如果血管壁针眼只位于皮肤针眼之下,其渗血概率会加大,且感染机会也增大;相反,两针眼之间如存在一段距离,由于皮下组织的作用对血管壁针眼可产生压迫止血的作用,渗血概率降低,感染机会减少,患者满意度增高。

PICC的优点是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避免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安全性较高;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率;同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术后应选用透气性好的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将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便于观察导管穿刺点的状况,同时防止导管移动和防止污染。若敷贴潮湿应随时更换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体温的变化等。置管 2~3 d内术肢减少活动,以减少穿刺点出血。置管 24 h时更换第 1次敷料,以后每周更换 1~2次,每次更换敷料后记录体外导管的刻度。留置 PICC导管期间,必须合理使用导管,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导管的维护,认真做好导管维护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日常生活护理要点,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针眼置管皮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针眼
——破溃
快速消除针眼10妙招
去除与保留血痂对预防牵引针眼感染的比较研究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打完针千万不要马上按摩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