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 两型”城市建设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2010-05-28 06:07李文璇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太原市环境

□李文璇

(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和亮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因此,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方向,规划未来城市的美好蓝图,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两型”城市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提出正是顺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一、“两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客观上,“两型”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目前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但我们知道,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全面的选择过程,只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这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分析一个地区“两型”城市建设水平如何,在指标的选取上将涉及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很多方面。笔者从我国“两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借鉴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城市绿色考核、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希望能够综合反映“两型”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其中将城市的“资源节约水平”、“经济结构与效益”、“环境友好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作为重点测度。“两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层次体系(如表1所示)。

二、太原市环境状况

作为省会城市,由于太原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尤其是产业结构和历史欠帐等原因,太原市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太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脆弱的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太原由于超重的产业结构和三面环山特殊的地理条件,环境容量小,历史包袱沉重,污染负荷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

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绿色转型的要求不适应。太原市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型为主,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不适应。近年来太原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水平还比较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治理的需要。

四是决策部门一些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于单纯地追求GDP增长,要温饱,不要环保,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这种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果就是城市建设决策与措施的失误。

五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与群众对维护环境权益的要求不适应。在环保法制建设方面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的细节少,行政手段多、经济手段少。一些企业违反成本低,相反守法却导致成本高,造成污染成本社会化。在环境违法行为监控方面,污染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排污单位不能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监督。

严重依赖资源却不能高效利用资源的“黑色”经济模式,使太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后劲不足的窘境,改变这种状况,现实的选择就是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城市的绿色转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而又科学先进的标准体系来引导、界定和保障。“两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正符合太原市城市绿色转型的现实目标。

三、主成分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太原市的“两型”城市建设

太原市“两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表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资源节约水平指标单位GDP的耗电量2675.652496.032329.962567.432101.81636.21672.71867.93单位GDP的耗煤量3.723.53.33.12.82.672.602.44单位GDP的用水量1531231019778655652.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2485.48689.2592.594.393.19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31.4637.1540.2843.124344.650.642.23采区煤炭回采率30.83335384050.252.555.4经济结构与效益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产值495.89500.08619.47737.99920.281281.471450.171795.86人均GDP11418123811358015877229202617529497363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0247.0646.5644.9741.9649.6751.1647.4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4.3376.6482.17104.75131.56140.39155.55186.9环境友好水平指标城市污水处理率21.0143.95257.3753.461.2363.6365.4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79.4191.0990.0990.159090.190.1794.06二氧化硫排放量19.8218.5218.3418.1718.3615.0512.8710.8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453.853.853.854.453.853.153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91120153181224245261269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6.58086778580.0581.187空气综合污染指数6.675.164.383.723.232.923.072.86人均绿地面积5.6366.677.818.88.288.849.0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931.8533.736.137.636.137.2538.64

采用SPSS13.5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如下表所示)。

年份主成分一主成分二主成分三主成分四2000-1.60649-1.168921.32244-0.229302001-0.68871-0.37794-0.96395-0.505422002-0.847431.33875-0.659620.351752003-0.300290.83997-0.77025-0.0972920040.67879-1.14620-0.676601.7562020051.17998-0.80247-0.32164-0.9229920060.911840.368310.49138-1.3079220070.672310.948481.578250.95497

由总方差分解表了解到:主成分因子1至因子4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70.788%, 10.419%, 6.645%, 5.221%,对因子1至因子4加权求和得到的综合值就是本文所求的太原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体系的得分:

得分=主成分一*0.70788+主成分二*0.10419+主成分三 *0.06654+主成分四*0.05221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并得出各年份的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00-2007各年太原市“两型”城市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综合评价值呈现相互总体上升的趋势:2000年为-1.18297;2007年则为0.729612。根据综合评价值还可以对2000-2007年太原市“两型”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排序,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排序的结果如表2所示。这说明太原市“两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0.648255的得分较2005年的0.682085偏低。原因何在?从原始数据表中不难看出,太原市2006年的各项指标都呈现正常良性发展态势,唯独空气污染综合指数这一重要环境指标由2005年的2.92增长到了3.07。的确,2006年的10月11日,太原市由于大气环境质量与省内其它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被省环保局通报。截至2006年8月底,太原市二级天数仅完成全年任务的68.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中三项主要污染因子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较2005年同期分别上升1.44%、6.94%、33.33%。同时在全省11个重点城市中大气综合污染指数,太原市由上一年同期的第1位下降到第4位,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由上一年同期的第2位下降到第5位。造成此状况的原因,首先是气候因素。据太原市环保局与气象部门的专家共同分析研究,2006年前9个月,太原市降水量达310毫米,降水量过于集中,持续时间短,对空气净化非常不利,使污染物浓度增大。同时,2006年太原大气逆温层天数较往年明显增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最为严重的沙尘天气,太原市有27天,比上一年同期增加42.11%,且沙尘维持时间长、强度大;太原市气温较往年同期月均气温偏高,静风天数多,特别是7月和9月出现近年来少有的高温天气,易形成气溶胶,使得污染物聚集,长时间停留,难以扩散。这些都造成污染物浓度升高,加重环境质量的恶化。二是部分环保工作不到位,城中村土小锅炉、二次扬尘、燃料结构问题、工业污染源排放强度大等一系列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此外,2006年机动车尾气污染是造成空气中三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氮浓度上升的罪魁祸首。近年来,太原市的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全市机动车保有数量超过30万辆,并且每天以近300辆的速度增加,导致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总量较以往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太原市的道路网络和规划呈平面交叉,“堵车”现象严重,使车辆处于排气污染严重的“怠速”状态,进一步加重了市区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除此以外,2006年太原市地表水污染与土壤污染依然严重,与2005年相比变化不大,甚至有所倒退。

由此看来,“两型”城市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都会对它造成影响。正因此,各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指标的监督与考核都不能放松。当然,从城市建设的总趋势看,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各项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与人们对“两型”城市认识的加深,太原市的绿色转型会继续向前推进,“两型”城市建设的水平也会得到较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晖.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节约型城市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7.3.

[2]周冯琦,刘新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吴娟.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产业评价体系及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柏国强.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郑金.节约型社会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6]原会秀.武汉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2004,(7).

[8]刘靖宇,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D].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9]魏智勇,赵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表1 “两座”城市建设评估指标层次体系表

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具体评价指标层两型城市建设水平资源节约水平指标经济结构与效益指标环境友好水平指标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GDP的耗煤量(标准煤)单位GDP的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矿区煤炭回采率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失业率人均道路面积恩格尔系数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太原市环境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