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信贷绩效内涵及其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2010-07-13 08:45朱建芳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6期
关键词:小额金融体系穷人

朱建芳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经济中普遍存在金融的“二元性”,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发展极其落后,广大农户及城市部分低收入群体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为了减缓并消除金融排除,联合国在2005年(该年被命名为“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新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建立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包括农户、微型企业等相对贫困群体、产业和地区)获得金融服务。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金融服务的接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能使参与者享受到现代化、基于市场经济的好处,就像是接触安全水、基本健康服务和初等教育一样”(Peachery&Roe,2004)。

普惠金融体系理念得到许多国家政府及国际组织的认同与响应,但是,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长期的严峻挑战。多年来,世界各国农村金融发展饱受“政府失败”与“市场失灵”的困扰,无论是政府干预主义还是金融自由主义都未能取得成功。构建为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需要从微观(金融服务提供者)、中观(金融基础设施)和宏观(金融法规和政策框架)三个层面入手,其中,微观层面的服务提供者应包括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它的中间的各种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在为穷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孟加拉为例,微型金融在该国已覆盖了近40%的家庭。因此,小额信贷对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国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与创新,其中包括大力推进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12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已达1334家。该项制度创新在实施之初就存在不同的意见,悲观主义者认为只存不贷、较高的资本金门槛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注定该项制度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因此,如何评价该项制度创新的绩效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在对小额信贷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小额信贷制度的绩效内涵及其评价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奠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已有研究从覆盖力、财务上的可持续以及福利影响这三大方面都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了理论及实证分析。但是,在国际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正规化、正规金融微型化”的发展新趋势以及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理念的大背景下,小额信贷的绩效内涵应当得到进一步拓展和研究。在普惠金融体系理念指引下,基于小额信贷的使命和目标,本文从制度层面出发探讨分析小额信贷绩效的理论内涵,从覆盖力、财务上可持续、福利影响以及协同效应四个方面构建小额信贷绩效的四维度理论模型,为评估中国商业性小额贷款试点这一农村金融“新政”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一、传统的“三角框架”绩效模型:覆盖力、财务可持续与福利影响

小额信贷传统的“三角框架”绩效模型包含覆盖力、财务上的可持续及福利影响三个方面。

1.覆盖力与小额信贷绩效。小额信贷是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的无需抵押和担保的信贷服务,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减缓贫困的有益尝试,也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巨大创新。小额信贷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主要将被正规金融体系排除在外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锁定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因此,小额信贷的覆盖力,即它所服务的客户状况,包括客户数量及其贫困程度就成为衡量其绩效的重要维度。覆盖力可从覆盖宽度(breadth of outreach)和覆盖深度(depth of outreach)两方面评价,覆盖宽度是指服务的人数;覆盖深度是指客户的贫困程度。

2.财务上可持续与小额信贷绩效。就小额信贷机构角度而言,收益能够完全覆盖各种成本和风险,财务上达到可持续是机构经营成功的表现。从制度角度来看,长期内能持续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将使穷人受益更大。因此,小额信贷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构成小额信贷绩效的重要维度。否则,当捐赠者和政府停止补贴,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可能将因资本侵蚀、流动性缺乏等问题而关闭,重新回到传统农村金融困境之中。

3.福利影响与小额信贷绩效。小额信贷初始目标是扶贫,因此是否有助于削减贫困曾是福利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不过,由于贫困的定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衡量小额信贷福利影响取决于标准的选择。有些学者如Schreiner认为,由于贫困标准的不同以及福利影响测度成本过高,应当使用替代指标来测度福利影响,比如,用小额信贷的客户是否继续使用该服务来评判,如果继续使用,说明他们获得的收益超过成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资本具有机会成本,无论选择什么标准,资本使用的社会收益一定要超过社会成本,否则就是不经济的。

学者们对上述“三角框架”包含的三大绩效维度的权重及相互之间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制度主义学者与福利主义学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制度主义者认为,小额信贷的三大绩效维度具有互融和平衡的关系,但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其理由如下:首先,财务上的持续性与覆盖力两大维度相互依存,因为自身可持续的金融机构能够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有助于覆盖力维度的实现;反过来,小组信贷特征决定了覆盖面的扩大将会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单位贷款的成本,使资金渗透到穷人手中,从而达到覆盖力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其次,覆盖力与福利目标之间存在平衡。已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很穷的人,借助小额信贷的储蓄和贷款技术,也能够平滑消费和生产,故而能够提高福利状况(Sharma,2002)。

制度主义者认为财务上可持续这一维度决定着小额信贷制度的生命力。Schreiner(1999)认为,“穷人太多,出资人太少,而社会既关注穷人现在的福利状况也关注未来的福利状态,只有可自我持续的金融组织才能在长期内产生提高社会福利的强烈激励;‘自我持续理论’通过回报出资者试图编织一个激励强化的网,来提高顾客的福利。”由于潜在的客户很可能观测到微型金融机构是否能够自我持续,并把这一标准作为是否成为和继续成为该机构客户的基准,从这一角度来看,可持续性影响和决定着微型金融覆盖力,这种判断对那些储户来说尤为重要,没有人愿意把钱交给一个临时的或难以长久经营的机构;其次,可持续性驱使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地挖掘客户的需求,进而在服务产品、技术和制度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无疑是在追求三目标的协同和均衡。因此,制度主义者旨在通过激励出资者在追求利润中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建立。

福利主义者的观点与此不同,他们认为,目标覆盖力比可持续性重要,覆盖深度比覆盖规模更为重要。如果坚持成本补偿和取消补贴会迫使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机构抛弃农村地区的穷人,尤其是那些信贷成本和风险很高的或难以覆盖的穷人。另外,利率较高的商业化信贷由于增加了穷人的负债和脆弱性,其结果弊要大于利。

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之间的争论可溯及至小额信贷发展历史中的两种脉络,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根植于扶贫和发展援助项目,强调如何让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享受贷款的权利,因此其业务主要以信贷为主,它们更多地追求公平的原则,追求社会价值。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是金融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金融创新,它从一开始就谋求全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些机构的发展主要靠商业和利润的动机在起推动作用,虽然其客户大部分是经营微型企业的低收入人口,但并不强调扶贫,只是随着业务的扩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将更多条件更差的人群变成其服务对象。因此,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制度主义者更强调效率。

总体而言,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在绩效维度上的分岐,主要是对目标覆盖力与财务上可持续两大维度的权重看法不同,对福利影响这一绩效维度没有异议,它是前两者作用的必然结果。世界小额信贷的实践表明,向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农和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必然面临着“规模、深度、成本和可持续性”三大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或制度融合到一个正规的金融体系中,即能否建立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二、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信贷绩效新维度:协同性

尽管微型金融为穷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孟加拉为例,微型金融在该国已覆盖了近40%的家庭。但是,全世界穷人有30亿,拥有储蓄和贷款账户的穷人和低收入人数仅为7.5亿,扣除非活动账户,有效的活动账户仅为5亿左右(CGAP,2006),显然,普惠金融体系的建成任重而道远。除了大力发展微型金融之外,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更需要依靠正规金融,因为正规金融充足的资金来源、众多的营业网点具有为穷人或低收入人群提供优质服务的有利条件。2002年国际金融发展政府首脑会议达成的“蒙特雷共识”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除微型金融、微型和中小企业信贷以及国民储蓄计划外,无论是独立的还是合作的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都是促进穷人获得金融服务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普惠金融体系理念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小额信贷对促进正规金融机构服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上的协同性。

所谓协同性,是指小额信贷与正规金融在向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时同促共进、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小额信贷取得的成功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农村金融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及高额交易成本注定向穷人提供信贷服务是不可能成功的偏见,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许多正规金融机构纷纷重返农村金融市场,开拓农村的低端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逐渐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建造了覆盖整个国家的乡村基层单位,90年代拉美微型金融的发展掀起了一个高潮,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成为吸引国内和国际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投资微型金融的先驱,小额信贷产业中“微型金融正规化、正规金融微型化”这一发展新趋势充分展示出协同性的存在。从国际小额信贷的实践经验来看,小额信贷的协同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金融理念的培养。尽管社会资本巧妙嵌入、动态激励等信贷技术的特别设计被大多数学者视为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但是,少数学者已经意识到,小额贷款的重要作用不只是在于提供有效的信贷技术,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中市场观念的培养。市场观念在金融领域是指“借钱必还”的原则与纪律,即不论从哪个渠道(熟人、陌生人、机构)借钱都应该偿还的理念,它是金融交易中非正规制度的核心,也是农村金融从非市场范式向市场范式转型的必备前提。

小额贷款是对贫穷小农进行“金融教育”的有效手段,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始终特别强调“金融纪律不得违背”。通过金融教育,将“有借必还”市场金融理念转变为成为根植于个体内心深处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为市场金融的正规制度有效执行奠定非正规制度基础。拉美地区的市场金融实践表明,在没有小额信贷组织进行过先期金融教育或“金融拓荒”的区域,商业性金融机构不会进入,而在小额信贷取得成功的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进行市场竞争。由此表明,小额信贷的发展有利于克服或缓解“市场失灵”,促进了农村金融制度范式的转型。

2.信贷技术的示范效应。格莱岷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等成功小额信贷案例的经验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一系列特别的制度设计包括筛选机制、监督机制、动态激励机制、外部支持网络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内嵌进行信贷风险控制。正规金融机构从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学会如何处理小额交易,并激发正规金融机构拓展底端市场,通过缩减规模(downscaling)向穷人提供小额金融服务。

3.机构间的合作渠道。尽管在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上,小额信贷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法律或道德的限制,许多小额信贷机构动员储蓄的能力比较弱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或出资人的捐助,这严重制约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正规金融机构身处金融系统的核心圈层,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资金成本相应较低,但在为低收入者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上欠缺成功经验。因此,正规金融机构与小额信贷机构存在利用比较优势分工合作的较大空间,正规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给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负责将资金渗透到底端市场,间接地促成正规金融机构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的目标。

4.外部性与竞争压力。在孟加拉等小额信贷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小额信贷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许多客户脱离贫困境地,生产交易活动日趋活跃,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小额信贷活动的外部性创造了提高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性的可能。另外,同一区域中,小额信贷特别是商业性的小额信贷与正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竞争也是促成正规金融机构努力拓展新型市场的动力之一。

三、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信贷绩效的四维度模型

普惠金融体系理念下,小额信贷绩效的分析框架归纳如图1。

图1 小额信贷绩效四维度模型

在小额信贷绩效四维度模型中,福利影响是终极目标,覆盖力是中间目标,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基础,协同性则是膨胀因子。通过正规金融与小额信贷的合作、正规金融的微型化以及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的正规化等方式,协同性有助于直接扩大金融服务对低收入人群的覆盖面并扩大福利影响,它与财务上的可持续存在正反馈作用。

小额信贷绩效中协同性这一维度的重要性及其与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两者间的关系可从陈军等(2008)关于“财务上可持续性要求的最低利率”研究中得到支持。可以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如果金融机构的净收入不低于它的全部成本时,该金融机构就能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该条件可用下式来表示:

其中,r为贷款利率r,i为融资成本或储蓄利率,Ln为每笔贷款额度,cn为单位贷款成本,sn为单位贷款的连带责任(小额信贷的小组信贷技术),pn为违约率,A为其他收入(如咨询、捐赠收入等),B为其他支出(培训客户费用等)。若取cn、pn为加权平均值c、p,式(1)可写成:

整理后,财务上可持续要求最低利率可用下式表示:

为简单起见,假设B-A为0。从式(3)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连带责任支付Sn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然而,连带支付责任必然会导致单位放贷成本c增加(监督成本增加)。假设连带支付责任从无到有,且成本的增加与连带责任支付相互抵消,就可以得到:

基于式(4)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情况进行简单考察。在排除政府利率补贴和外界援助的情况下,假定融资成本i为10%,单位贷款成本c为5%(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成本和放贷费用远高于此),即使在违约率为0的情况下,放贷机构也需要收取15%的利率才能平衡或持续。事实上,贷款违约率为0的情况极少,尤其是在贷款项目实施初期,向农村地区的小农生产者和个体经营者的贷款违约率往往很高。同时,在低收入者普遍缺少抵押财富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机构往往采用小额度、高监督的方式,来确保借款者投资生产能够成功,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单位贷款成本c;另外,为了扩大信贷资源向低收入者和穷人的渗透力,常常需要高昂的客户培训和金融教育费用(B大幅度上升),因此,(B-A)出现较大的赤字,如果把这种成本和费用通过利率转嫁给借款人,贷款利率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图2 长期内利率的变动

从财务可持续性所要求的最低利率来看,小额信贷的协同性,特别是其“金融拓荒”和“示范效用”既有利于吸引正规金融机构加入底端市场,又能降低贷款利率,增大财务上可持续的可能性以及提高社会福利。因此,普惠金融体系下,协同性是小额信贷绩效内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忽略这一维度必将低估小额信贷的制度绩效。

四、小额信贷绩效研究的进一步方向

纵观已有的小额信贷绩效研究成果,普惠金融体系理念下,小额信贷的绩效研究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

1.小额信贷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部分学者已对覆盖力、可持续性及福利影响三大绩效维度设计了衡量指标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Richard L.Meyer对亚洲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的持续性和覆盖力进行了调查研究。他构造了“积极的借款者数量”、“妇女借款者百分比”、“平均贷款额占人均GNP比率”这些指标称用以衡量覆盖力维度,以“实施可持续性比率”、“金融可持续性比率”、“管理费占总资产比率”、“放贷官管理的借款人数”这些关键指标来衡量可持续性维度。Jonathan Morduch对世界微型金融的“旗舰”——孟加拉乡村银行经营绩效做了详细分析,他用乡村银行借款会员、年平均贷款额、利润等指标来衡量绩效。虽然目前小额信贷的绩效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普惠金融体系理念紧密相关的协同性绩效维度还缺乏度量指标,需要探索并构建相应的指标。由此,构建出科学、完整、分层的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的设定。小额信贷四大绩效维度及其所属的指标权重如何设定将关系到具体的评价结果。权重的设定既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定量的办法。鉴于公正、科学的目的,可以考虑通过专家调查法,利用层次分析来确定各个层级的权重。

3.小额信贷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的小额信贷机构绩效存在巨大差异,研究决定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有助于提升小额信贷的整体绩效,促进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猜你喜欢
小额金融体系穷人
微信上小额借款 请务必通话确认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基于高速公路ETC卡的小额支付平台应用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赣通卡小额支付平台设计方案
The Great Unbanked
警惕小额会费传销骗局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