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建构的网络环境分析

2010-08-15 00:47李亚青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数字化

李亚青

(北京联合大学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101)

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建构的网络环境分析

李亚青

(北京联合大学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101)

高校学报建立数字化学术平台有赖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主要包括网络的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环境。在技术环境上,要求网络环境可靠、稳定,并且与新技术较好地兼容;在文化环境上,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在信息环境上,要求剔除有害或冗余信息,畅通有效信息,特别是高校学报数字化建设一般都借助于校园网,校园网络的信息环境保护和控制更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网络环境

高校学报作为科技期刊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建立数字化学术平台可以使高校学报借助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共享的信息传递手段及数字化的学术生存状态,将高校学报从单纯的学术传播功能扩展至学术传播与引导学术研究、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等多方面功能,[1-2]而要实现这些功能,有赖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下面主要从网络的技术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

1 网络技术环境

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学报建立数字化学术平台,原有的信息获取方式将会有彻底的改变,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人们通过网络互联在任何一个终端都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搜集与存储,同时也方便了用户查询信息。但网络技术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

1.1 可靠性

网络安全、可靠是保障和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方面。必须强化网络安全意识,采取“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措施,不断提高防范和保障能力。网络的安全、可靠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还要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环境[3]。

1.2 稳定性

随着网络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架构与网络管理越来越复杂,工作量越来越重。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上实现的稿件处理、学术论坛以及其他一些功能对于网络的稳定性要求日益提高。不能是当网络出现问题时才去解决问题,而是要防患于未然,尽量使网络不出现问题。一是利用一些系统的工具,来提前发现和校正网络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问题爆发之前提前把导火索切断,防范于未然。二是要经常关注网络的运行信息,如网络流量、网络负荷、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等等,当发现网络流量出现异常时,引起警觉,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在规划与部署网络的时候,所采用的设备最好都支持工业标准协议,也就是所说的通用协议。因为具有工业标准的产品,不仅随时可以使用,而且,其扩展性也比较高。另外,在校园网整个网络中,最好也尽量采用统一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网络的可控性与稳定性。

1.3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对数字资源需要长期保存的特性要求在运用新技术与新设备时,必须考虑到与旧有技术、设备、数据的兼容问题。目前有这样几个新技术的应用:一是Web2.0的发展。Web2.0是一个用来阐述技术转变的术语,Web2.0理念主要强调了用户的参与。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用户的参与,Web2.0使用户可以对学术定义和翻译质量进行评价,可以打分,不满意则可以非常方便地直接进行修改,并保存到相应数据库中,对于检索结果不满意,还可以提供反馈链接。二是泛在网络的发展。泛在网络是描述一种互动的 IT应用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泛在接入、泛在连接、泛在应用。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泛在网络的发展,用户对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的利用会突破传统单一的物理网络方式,利用无线网络随时享受服务。三是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的重要发展趋势,可以优先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以后再出版印刷版。

2 网络文化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需要建立在文明与净化的网络文化环境中。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等信息载体和交往方式变革为依托,建立于赛博空间的信息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新形态。目前,网络的文化环境普遍存在着以信息泛滥与污染、个人隐私和安全威胁、文化霸权主义为主的生态危机,这些现象严重危害到网络文化功能的正常运行,可能导致网络文化环境的生态失衡[4]。

针对文化环境的问题,高校学报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加强合作,重点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共建网络文化和谐生态:第一,提高技术含量。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要建设生态和谐的网络文化,理所当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不仅需要技术支持创建网络文化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抗病毒、反黑客、防入侵等为具体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传递技术、获取技术。网络设备与技术虽然不可能绝对完美,但可以通过技术的相对提高,尽可能做到降低和避免网络犯罪,从技术角度净化网络空气。第二,完善规范制度。网络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都是通过网络行为进行的,虽然发生在虚拟环境中,但仍然是社会行为,同样涉及他人与社会利益,同样需要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的约束。现有的法律规章远不能满足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第三,加强教育养成。在网络社会中,无论是技术、法律还是道德规范,网络生态的和谐最终都需要通过网络主体的自主自律来实现。作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管理者和建设者,人既是网络文化生态的破坏者,也是网络生态的维护者。我们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号召,从技术到规范,从意识到行为,努力把网络文化建设成生态和谐的文化环境,从而全面实现人的“诗意栖息”的生存空间。

3 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信息环境指与基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用户信息活动相关的全部网络交互因素,是网络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信息表达方式以及信息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生产和使用进入飞速的发展阶段,人们所生存的信息环境的组成和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生产的同时,伴随着由于信息老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原因而产生的有害或冗余信息越来越多,往往掩盖了有效信息,严重影响信息用户对所需信息的正常使用,并对信息用户的物质、精神领域都表现出恶劣的负面作用,这就是信息环境保护所关注的信息污染问题。

而对于高校学报建立数字化学术平台一般都借助于高校网络信息环境的特点与现状,高校网络信息环境具有这样一些特殊性:

(1)用户密度高。目前高校中很多教学手段都借助于网络,选课、查分、作业布置提交等都放在网上,因此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有上网的历史和习惯。

(2)信息交流量大。校园局域网的网络条件和教育网整个网络主干的建设,均优于社会其他上网环境,而且高校网络用户基本上都受过网络使用的专业培训和计算机知识的培养。他们兴趣广泛,动手能力也强,从信息的生产、传播到信息的下载、使用,其能力和效率都高于其他网络用户。

(3)文化程度高,信息技术掌握程度高。高校本身的科研特性使得网络用户中不乏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据资料显示,国内“红客”排名前10的,有4名是在校人员。当然,“黑客”群体中也不乏其人。

(4)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向综合型的大学发展,且以本科生为主,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高教育层级方向发展。人员结构、知识结构趋于复杂化,不同的用户群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也形成多样化的格局。

高等学校虽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特殊子环境,但网络的无界性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垃圾、信息污染同样在高校中存在;且因高校网络信息环境的特殊性,其所受的辐射、污染及产生的效果可能更加显著。因此,保护和控制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第一,对校园网络可以接触到的网络信息进行保护与控制。由于校园网络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还是校内资源,校园信息交流已自成体系,成为“校园网络文化”,所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校园局域网内信息资源质量,重视网络学科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抽调专职研究人员,深入校内网站、论坛、聊天室、资源服务系统,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校内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心理,以便正确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第二,重视校园网络用户的信息素质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师生是一群特殊的“网民”,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又将是新一代社会网民。本着对师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强“特殊网民”的网德教育,使其个人网络行为得到良好的道德规范,使每个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使高校网络用户在道德与自律的信息环境中良性成长,这也是高校教育的责任。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站及信息流过滤。第四,制定和完善网络信息环境保护措施和制度。第五,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5]。

重视并做好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保护和控制的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网络信息环境保护控制的一种经验积累、尝试和借鉴。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可以减轻高校网络环境保护的压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卓有成效的网络环境保护和控制工作,将带给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用户一个高速、便捷、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环境。

[1] 周黎明.网络学术性期刊的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2002,14(5):335-338.

[2] 李亚青.从学术期刊群数字化平台构建看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84-1086.

[3] 郑龙,罗鹏程,周经伦.网络可靠性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6(1):9-10.

[4] 关洁,宋元林.保护网络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同等重要[EB/OL].湖南日报[2009-04-17] http://www.it.com.cn/f/network/084/24/584173.htm.

[5] 朱晓慧.校园网络的信息环境保护和控制[J].图书馆学刊,2007(5):55-56.

A Network Environment Analysis for Setting up a Digital Academic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LI Ya-qing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The setting up of a digital academic platform for a university journal depends on the support of a network environment,mainly its technical,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support.Technically,it has a requirement for its reliability,st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new technology.Culturally,it needs further construction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as well as a purified cyberspace.In terms of environment,the harmful or redundant information must be removed and a smooth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highway must be guaranteed.Since the university journal’s digitalization is mostly built on a campus network,its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is more important.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digital academic platform;network environment

G 237.5

A

1005-0310(2010)01-0098-03

2010-01-2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SM200911417003)

李亚青(1966—),女,山西晋中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期刊出版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孙俊青)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数字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