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感染试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2010-08-15 00:51张智英张玉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21期
关键词:螺旋体梅毒抗原

张智英 张玉春

1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表现

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侵入皮肤及黏膜经2~4周潜伏期,在出现下疳后5~15 d,即可在血清中测出抗体,此时为一期梅毒,经一个月左右下疳常自然愈合,同时进入血液中螺旋体潜伏于体内,约2~3个月后进入第二期。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全身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侵犯骨、眼和神经系统,这可能是梅毒螺旋体或其可溶性抗原物质与血液循环中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沉着所致,二期梅毒病程五年或更久,若治疗不当可发展为三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或内脏器官肉芽性病变。

2 梅毒患者体内的抗体

梅毒患者在血液中可存在两类抗体,一类为非特异性的类脂质反应素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又称为反应素,多为IgA和IgM混合型抗体,此类抗体可增强巨噬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吞噬作用,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反应素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可减少至消失;另一类为抗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早期患者已产生针对梅毒螺旋体轴丝中37KD鞘亚单位成份的IgM抗体,发展到二期时则血液中可出现抗全部梅毒螺旋体抗原IgM和IgG抗体。

3 梅毒血清检查方法

有使用类脂质抗原和使用密螺旋体抗原血清血检查两种方法。使用类脂质抗原血清学检查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方法为VDRL,缺点是:①抗原需要每日配制;②血清标本需加热灭活处理;③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因此后来推出了改良的USR和RPR等方法,USR不需要每天配制抗原和血清灭活,但仍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USR进一步改成RPR,已不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在上述试剂中加入甲苯胺红,即为现在最常用的检查-类脂质抗原的方法TRUST。

使用密螺旋体抗原的血清学试验又称为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有FTA_ABS、TPHA、TPPA、ELISA 和 WB。FTAABS是公认经典:密螺旋体抗原试验,一期梅毒敏感性80%,二期梅毒敏感性99% ~100%,三期梅毒敏感性95%-100%,测定假阴性可见于丙种球蛋白血症、全身免疫疾病和生殖疱疹;TPH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一期梅毒阳性率不高;TPP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一梅毒阳性率达80%以上;ELISA方法敏感性高于TPHA等方法,是梅毒血清血诊断的首选方法。WB(蛋白印迹试验),此方法通常用于阳性样本的确认试验。

类脂质血清学试验,如常用TRUST,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抗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确认,阴性不排除梅毒感染,本法适用于筛查和治疗效果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最常用TPPA等)可作为确认试验,对潜伏期和晚期梅毒敏感性更高。

血清学试验阳性,只提示所测标本中有抗类脂质抗体或抗TP抗体,不能作为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的绝对依据,阴性也不能排除梅毒螺旋体感染,此检测用于临床综合分析和疗效观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方可确诊为梅毒螺旋体感染。

猜你喜欢
螺旋体梅毒抗原
隐性梅毒更危险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遵义市犬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2016年路易斯安那洪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脂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为靶标的放射免疫治疗进展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二期梅毒误诊为男性尿道旁腺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