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典型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0-08-15 00:42王丽
文教资料 2010年19期
关键词:榜样典型教育

王丽

(长江大学团委组宣部,湖北荆州434023)

高校典型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王丽

(长江大学团委组宣部,湖北荆州434023)

典型教育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他人的高尚道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质、良好作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大学校园里,典型教育效果日益弱化。为了提高典型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典型教育的特点以及典型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典型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高校典型教育现状对策

典型教育,也叫榜样教育,是一种历久弥新并被普遍应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被高校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它以他人的高尚道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质、良好作风。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在大学校园里,典型教育被弱化,甚至有人认为典型教育落伍了、不需要典型教育了。为了提高典型教育的有效性,我分析了高校典型教育的特点,以及典型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典型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高校典型教育的特点和价值

典型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励人们前进,形成了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和传统,尤其在学校,典型教育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跟典型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价值密不可分。

1.典型教育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典型教育把抽象的说理,变成了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又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激励学生效仿榜样的为人处事,自觉控制自己的言行,逐步向着高尚的思想迈进;典型榜样的先进思想、模范行为、感人事迹,富有感召力和说服力,能起到激励、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

2.对典型的宣传是教育自身的诉求,也是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最有效的宣传途径之一。

高校榜样教育中榜样的撷取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思想道德层面的,另一种则是有突出成绩的。其中对有突出成绩的典型的宣传中,既宣传典型的事迹,教育和启迪更多的人学习典型,又通过对他们的宣传,宣传了学校的方针政策教育理念等。比如,某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学校将其作为典型榜样宣传,希望更多的同学见贤思齐,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向科学研究的殿堂迈进,同时在对该生的宣传中也宣传了学校对学生课外学术研究相关政策,这种宣传方式比政策条文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高校典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典型产生机制不完善。

典型的产生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一个科学的判断依据。但是从很多典型产生的保障机制或者评价机制来看,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机制不够健全,评价方式单一,按指标分配的情况较多,在学校典型的产生大都是按照一定规则和比例进行筛选,为了不浪费名额和指标有些典型的代表性、示范性打了折扣。其次,选择典型的教育者存在主观局限,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工作方式简单,为了可操作,在规则制定中可量化因素考虑得多一些,而思想道德这些不好量化又非常重要的因素只能凭表现、凭感觉,因此在典型教育中典型的选择上存在典型的泛化和参杂过多的人为因素的现象,使典型不具代表性、说服力和科学性。

2.典型撷取针对性不强。

一个好的典型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它如同一面旗帜昭示着学生的努力方向,激励着学生不断向着理想迈进,同时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告诉人们怎样做,做什么。高校应通过典型的导向作用和辐射作用,引导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但是在高校普遍存在按照惯例树典型的情况,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心目中对典型的要求也不一样,此外很多典型在塑造的过程中提炼总结的共性过多,个性不足,因此都影响了典型教育的针对性,影响了典型教育效果的发挥。

3.典型自身存在一定瑕疵。

榜样能否起到示范作用以及示范作用的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与榜样自身的魅力,尤其在大学校园里面,典型大都与普通同学朝夕相处,典型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专业素养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都会在同学心目中产生影响。有些典型孤芳自赏、骄傲自满,不能在生活中影响更多的同学,不仅该典型在同学中受到质疑,而且与该典型同类的典型可能都会遭受质疑,让同学产生不屑学习,甚至排斥厌恶的心理,不断弱化了典型教育的效应。

4.典型宣传、学习方式不当。

在典型榜样的宣传中,为了让“典型”能够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共鸣,以达到树立榜样的目的,存在刻意拔高人物形象,或者宣传方式不得当的情况。真实是榜样的生命,而人为的拔高使得榜样失去了生命力,宣传中的榜样形象脱离了生活中的原型本身,在实际生活中就会造成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了解真相的人们,产生与榜样人物的隔膜,以致引起逆反心理;一是不了解真相的人,会感到榜样人物高不可攀,可敬不可学。

学习典型的方式还停留在学学资料、写写心得的层次上,往往还有行政命令要求。如此手段违背了典型教育的心理学原理,让学习的主动自愿变成了被动接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对典型的认可度,而学习模仿内化时间的长短主要看认可度的高低,而这种方式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不仅不利于内化学习,而且延迟了内化时间,影响了典型教育作用的发挥。

5.对典型的再教育力度不够。

从学习典型到内化践行有一定的心理周期和行为周期,必须保证典型树立前后不能有太大的反差,这要求被树的典型要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否则典型教育的效果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必须对典型进行再教育,让其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保持其先进性。如果一个典型在人们对他的学习还没有扩大时就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而倒下,那典型教育的可持续性也就无从谈起。

6.对典型的表彰奖励机制不佳。

大学校园里有各种不同的典型,这些典型有时候也是由不同的部门树立,而不同的部门对典型的表彰奖励也不同,要么重精神,要么重物质,可能出现获很高荣誉的典型没得到什么物质奖励,而获一般荣誉的典型却得到了较高物质奖励的情况,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年代,比较之下无疑会减弱学习效仿的动力。

三、增强高校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典型的选择机制要科学。

典型的选择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因此要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和追求,所以典型的选择机制一定要科学,既要体现学校育人的导向与目标,又要体现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特征;同时典型选择又是一个人为的过程,要杜绝典型选取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就必须让典型选择的过程公开民主,建议多采取民主评议、调查研究与跟踪反馈等方式方法;此外,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增强典型教育的针对性,在典型的选择上一定要多元,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特征与需求,恰当体现不同方面、代表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注重典型的个性特征,用多元的典型有效的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典型表彰奖励要统筹。

教育本来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中每个部门都肩负育人的职能,不同部门又在自己权利范围内行使着不同的育人权利,为了工作顺利开展,或者给更多的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参考标准也会选择典型教育的方式,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尤其在典型教育方面,各部门需要统筹,将典型合理的划分层次类别,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典型要制定相应的表彰奖励规范,以增强更多学生学习效仿的动力。

3.典型宣传、学习要形式多样。

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所确立的典型的认同,是其产生符合教育者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典型教育重要环节的宣传,一定要在基于真实的基础上,还典型真实的“人”的形象,不人为地拔高夸大。同时要注意宣传的阶段性和持续性,不能让人感觉需要典型的时候,或者在典型出现的时候大肆宣传,而在人们开始真正学习内化的时候却“不见”了典型。在适当的时机和环境下应该选择典型“现身说法”的形式更进一步地做好宣传工作。

典型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受教育者自觉、心悦诚服地接受,是一种自然渗透的过程,在典型的学习中,可以开展讨论、座谈、报告会等形式,还可以借助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多元化的形式让典型的亲近度增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典型、效仿典型,达到典型教育的目的。

4.加强典型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典型教育的可持续性是典型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它不仅要求保持典型对受教育者的长期吸引,而且要求保持典型长期的先进性。典型要对受教育者产生长足的影响,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要求高校不断关注典型的成长发展,对他们进行再教育,还必须强调典型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他们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不能因为成为了典型就停滞不前、骄傲懈怠,而更应该戒骄戒躁,不断地通过学习完善自己,提高修养。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管理,2007,(6).

[3]杨晶晶.论社会转型时期榜样示范效应弱化的根源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榜样典型教育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