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城镇化对农业科技期刊消费市场的影响

2010-08-15 00:49曾德芳
关键词:科技期刊城镇化农民

陈 焰 曾德芳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64)

试析城镇化对农业科技期刊消费市场的影响

陈 焰 曾德芳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64)

城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在加速进行中。对农业科普期刊消费市场而言,城镇化使传统消费者流失、消费者数量下降,同时,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推出的农业政策、农业土地的减少、生产资料的相对集中经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农业从业群体,扩大了农业科技期刊的消费市场需求,有利于期刊发展。

城镇化;大众化农业科技期刊;消费群体;市场需求

2010年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决策,明确了促进城镇化的规定: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必将有力推进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中央首次以“一号文件”形式明确了依靠城镇化打开“三农”新局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1](P20-23)。要赶上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必须减少农业人口,让大部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行业。这就是我国的城镇化问题[2](P45~46)。农村城镇化,一是以产业发展和集聚为依托的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农村小城镇迁移,二是人口由农业向二、三产业领域转移。作为城镇化的两个方面,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肯定,“农民外出务工,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各地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发展,改变着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农业科技期刊的消费市场。

一、农村城镇化对农业科技期刊消费市场的冲击

(一)农业人口减少造成潜在消费市场规模缩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增长3.5%;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增加107万人,增长3.7%。务工经济,使务农人口大量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原有农业人员数量锐减,而且这一趋势还会延续和加强。据湖北省统计,1990年到2007年,湖北省农村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从1453.96万人减少到995.80万人[3],减少约1/3;而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湖北省还将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到“十一五”末共转移劳动力1000万人。而与之比邻的湖南省,2008年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达146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也接近50%[4]。全国的情况也基本如此,200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52025.70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员28363.80万人[5]。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输出,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减少,使农业科技期刊的潜在读者群不断缩小,目标消费群体规模不断减少。

(二)农业人口素质降低造成核心消费群体减少

订刊群体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重叠,使大众化农业科普期刊原有消费市场萎缩。大量的农村人口的外流,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从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员构成来看,以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为主,剩余的多为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偏低、技能较差的人员。从年龄上看,农村外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留下了大量的老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或养老;从性别上看,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多[6](P36~38)。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41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1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占2315%。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占4116%,26-30岁占20%,31-40岁占2213%, 40-50岁占1119%,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412%。而根据我们的调查[7](P149~152),脱离农业生产的那部分人恰恰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读者群;从日常读者来访和调查情况看,原来的许多热心读者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而从事其他职业。

(三)农业收入相对减少降低了消费热情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农业收入为主,发展为农业收入与非农产业收入并重、非农收入占主体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企业就业和劳务输出的工资性收入强劲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有资金、有技能优势的农民更乐意因地制宜积极经营非农产业,从事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更容易拓宽增收渠道。以农业大省四川为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84年的3615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38168元,年均增长1713%,占农民收入的41%。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由1984年的14129元逐渐增加到2007年的286185元,年均增长14%,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5%提高到818%。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收入占比逐年下降,1980年农业纯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8617%,1987年降到70%以下,到2006年下降到50%以下,2007年降到4414%[8]。非农产业经济收入的提高,农业收入比例下降,使农业生产在农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样也降低了农业生产者这个最大消费群体购买或订阅农业科技期刊刊物的热情。

二、农村城镇化对农业科技期刊市场的改善

农村城镇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参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直接创造并分享城市文明;另一方面,城市化为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提供了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效率,城市现代工业帮助农业实现现代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渗透和传播使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城市趋同,城乡差别消除,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转换[9](P88~93)。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家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较大变革。作为一个整体,农业和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并未因为城镇化的进程而发生根本的转变,这又为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政府“三农”政策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促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农业就业人口的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5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2007年是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年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是统筹城乡发展,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富农惠农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提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的目标,“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随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整个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政府主导和提倡的农家书屋、科技下乡、对口帮扶等具体科技兴农措施的实施,也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崭新的市场空间。

(二)农业土地的减少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切实的市场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要素。农村城镇化导致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多数情况下,土地的农业用途让位于建设和改善居住条件需要,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国土资源公报》, 2009年全国新增农用地3015万hm2,同期批准的建设用地为5716万hm2,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日渐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避免。而随收入和总人口的增多,农产品的消费量随之上升,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所需,持续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和综合利用率、在单位面积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是较长时间内的趋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单产,是目前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我国农业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环境下,农业科技期刊由于其具有适用性、技术性、通俗性和低成本,更有利于为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的农业生产者所接受。

(三)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中使农业科技期刊需求更为广泛

农村城镇化,使更多农民离开了农业生产,他们原来所经营的以土地为中心的个人或家庭农业生产资料,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典型的经营权出租或转移,集中到生产经营大户手中,使部分农业劳动力脱离了传统小农生产,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而伴随经营规模的扩大,科技进步产生的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成放大态势。由于提高经济效益的追求,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比小生产者更注重先进技术和先进农业生产资料的采用,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产品品质、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也更重视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的选择和使用,因而他们比一般小生产农户更亲睐农业科技期刊,同时也为期刊的服务内容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

(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更为细分的专业化市场

伴随城镇化,农村产生和发展了各种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纽带的农业经营组织,如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联合体,这些组织拥有自己的营销人员,使个体农民通过联合,通过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共同面对大市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保障性和稳定性。同时,这些组织也拥有自己的生产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农户进行生产。这些生产的组织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是大众化农业科技期刊新生的一个潜在的广泛读者群,对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更具体、更专业。要吸引他们,农业科技期刊必须做出一定的转型,细分读者市场。同时,农业经济组织内的个体农民由于农业效益的提高,更加乐意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做出努力,更乐意接受农业科技期刊。

(五)更高层次的农业从业群体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新的市场

在城镇化进程中,还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新农民“群体。他们有城市居民、也有部分是原已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回到农村,他们多数不愿从事传统的低经济效益农业生产项目,而更愿意从事新兴农业和高效农业,对生产结构调整有着极浓厚的兴趣。相对于留守农民,他们更不安于现状,一般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有更强的创业精神和勇气。他们求知欲强,迫切要求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农业工作。由于本身农业基本技能不足,他们也更愿意与人交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对脱离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及创新农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新的消费群体。

[1]田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思考——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J].甘肃高师学报,2002(6).

[2]茅于轼.我国的城市化问题[J].农村金融研究,2007(2).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08.

[4]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2008年湖南农村劳务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发展[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 t20090205-402536026.htm,2009-02-06.

[5]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年鉴:2008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王瑜,杨翠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7]陈焰.农业科普期刊读者情况调查及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四川省统计局.四川非农产业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EB/OL].ht2 tp://www.scyl.agri.gov.cn/Html/2009-1-19/2_1830_2009 -1-19_29728.html,2009-01-19.

[9]傅晨.让农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论城市化的本质及对广东城市化偏差的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08(4).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2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874,ebook=874

G231

A

1673-1395(2010)04-0055-03

20100302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07-620-001-03)

陈焰(1969—),男,湖北孝感人,副编审,主要从事期刊编辑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城镇化农民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科技期刊的分类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