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论隐喻的多样性

2010-08-15 00:49
关键词:英汉隐喻跨文化

陈 芳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光”的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论隐喻的多样性

陈 芳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构建和理解的异同性反映了各个民族思维的异同性。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比较其存在的异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光;概念隐喻;多样性

“光”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和感觉现象,同语言、知识、人类文明和人的存在本身密不可分。因此“光”的隐喻广泛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以“光”的概念作为始源域的隐喻的相异性,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说明“光”的隐喻跨语言多样性的原因。

表示“光”概念的词汇十分丰富,本文仅仅选取英语中的light,bright和汉语中的“光”、“明”。本文语料主要来自《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最新高级英汉词典》、《汉语大辞典第二卷》(上册)、《新牛津英语词典》。

一、英汉语中“光”的概念隐喻的多样性

(一)英语特有的“光”的隐喻

考虑或者看待问题的方式是光,如:Most people that are in love see things in a very rosy light.

能力是光,如:We can’t blame him.He did his best according to his lights.

文化、文明是光,如:Lights are going out all over the Europe.

(二)汉语特有的“光”的隐喻

时间是光,如: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相逢行》)

荣誉是光。光闪烁明亮,引人注目,荣誉也受人注目,因此汉语中把荣誉比喻为光。如:连我脸色都无光了。(《儒林外史》)

恩惠是光。阳光普照大地,给人温暖。施恩惠于别人往往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因此恩惠被比喻为光。如:“得啦,谁挑不一样啊,反正我老婆子沾了大伙儿的光!”(老舍《全家福》第一幕第一场)

景色是光。光照使万物显现,人们看到周围美景,因此景色被隐喻成光。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正言顺之事是光。万物显现于光中,处于光中之事,具有坦坦荡荡,清清楚楚之意,因此名正言顺之事被隐喻为光。如:明媒正娶。

进步力量是光。进步力量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是社会的希望,正如光照给人希望,指引人前进,因此进步力量被隐喻为光。如:今将军既知顺逆,弃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许仲琳《封神演义》)

色泽是光。我们肉眼所见的光是吸收和反射的结果。事物可以吸收某个光波范围内的光,而其不能吸收的光就混杂成颜色显示出来,因此色泽被隐喻成光。如: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对事物的估计是光。如:今天太闷热,光景要下雨。

二、英汉语“光”概念隐喻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Kovecses认为隐喻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生活经验的差异和认知偏好或认知方式的差异。也就是说,一方面,隐喻的多样性是由于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生活经验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时的认知偏好或认知方式不同。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作用于隐喻的。生活经验的差异产生于认知过程中,而认知过程是基于经验基础的。[1]

(一)人类经验的相异性

人类生活经验不同是多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宗教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同时人们无意识地受这种差异的影响。生活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的人们在使用喻体时也必定会带上地理和生活环境的信息。我国疆域广大,风景秀丽,适合开发旅游活动,于是便产生了“风景是光”、“观光”这样的隐喻。

社会环境。社会权利关系和社会压力都会影响人们的隐喻思维。汉语中有很多“战争”隐喻,这是富于时代特征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中国的历史是充满斗争的历史。在不断的斗争中,进步势力逐步消灭、取代落后势力。政治上的进步力量被称为明,而反动力量被称为暗,于是产生了“进步力量是光”的隐喻。

历史的角色。任何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而自成一体。传统的文化观念在当代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文化影响着人们对隐喻的构建和理解,如英语特有的隐喻“文化、文明是光”。如果不了解此历史典故,我们很难理解。

文化影响。文化差异影响隐喻的构建,因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隐喻的理解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人民设计出计算时间的日晷,因此产生了“时间是光”这个隐喻。

宗教哲学。相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注重感受,西方哲学中强调视觉的作用。如“I see”可以表达“I understand”的意思。光普照大地,使视觉成为可能,因此光被隐喻成考虑或者看待问题的方式。英语中“light”为基督教义的圣灵之光,也是其特有的宗教思想的反映。

(二)认知过程的相异性

人是隐喻的创造者,也是其意义的构建者,我们研究隐喻,不可忽略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的主导作用。王寅指出,认知主体对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所起的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会创造出不同的隐喻。

主体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既具有共性的认知规律,又往往存在个体的认知差异,这种个体的认知差异必然会导致主体的认知主体性和异隐喻性的产生。人们可以完全基于个人经验构建隐喻,也可以忽略或者减轻某些经验对隐喻构建的影响。英汉民族都能感受到太阳升起至落下的这个过程为白昼,随之而来的是黑夜。这种白昼与黑夜的并列与交替,生动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而英语并没有像汉语那样形成“时间是光”的隐喻。这表明,普遍的经验基础并不一定会产生普遍的概念隐喻。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施喻者出于表达新认识、新思维的需要,会根据自己的身体体验在认知能力的制约下构建隐喻。比如,“借光”中的“光”原指烛光、油灯光等光源(凿壁偷光),后人喻指恩惠(受到某人的恩惠),现又喻指知名度、曝光率(借别人的知名度炒作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光”的概念将会被投射到更多的目的域,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性思维是基于人类自身生活经验和人脑的神经元活动。既然隐喻是基于人身体和人脑的功能,那么人们所使用的大多数隐喻应该是相似的,即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光”的概念隐喻的构建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不同民族对同一具体概念的某些特征和功能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尽相同。当不同的认识和关注程度被映射到抽象概念域的时候就反映出了文化差异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构建和理解的异同性反映了各个民族思维的异同性。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比较其异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1]Zoltan Kovecses.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H315

A

1673-1395(2010)04-0265-02

2010-05-20

陈芳(198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跨文化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