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异化思想的生存论意蕴

2010-08-15 00:45毛加兴卜晓勇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卢梭异化马克思

毛加兴,卜晓勇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系,安徽芜湖 241000)

卢梭异化思想的生存论意蕴

毛加兴,卜晓勇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系,安徽芜湖 241000)

卢梭异化理论的逻辑前提是“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是人原初而又本真的生存状态。可是进入社会生活当中,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就异化了,而异化的根源是人“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而且异化的具体历程经历了私有制、国家和专制制度三个阶段,这也是人类不平等的演进过程。那么不平等根源的消灭就是对人类的异化生存的扬弃,是向本真的“自然状态”的回归。但卢梭的回归不是复古,而是一种以超验的维度对现实的解构与建构,同时他也找到了超验维度与经验维度相结合的现实通道,那就是“社会契约”。

异化;生存;自然状态

在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生存论思想的追溯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一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卢梭。他的异化思想似乎被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异化理论所淹没,但仔细品味他在一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我们依然会感触到他的脉搏与我们的时代正在一起跳动,他的异化思想中仍然包含着深厚的生存论意蕴,这一意蕴恰恰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焦虑。

卢梭的异化理论的逻辑前提是“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人按其本性而生存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的本真生存状态,这在霍布斯和洛克那里已有阐述,但卢梭对人本性的理解不同于霍布斯。霍布斯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1]所以,在霍布斯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护、趋利避害、追求私利。人的这种本性也决定了原初的“自然状态”充满了猜忌和竞争,每个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斗,从而导致人与人就像狼与狼之间一样处于敌对状态。显然,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种无序、蒙昧和野蛮的状态。而在卢梭看来人没有先天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在后天的社会中形成的,因而“自然状态”是“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加害意图,甚至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2]106,也更不可能为了利益而竞争、猜忌。冲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进入了社会状态,人围绕着物质利益才有了私利观念。他们除借本能而得到满足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外,没有其他需要,因此也就没有“我的”、“你的”这种私有观念,也就没有占有和支配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所谓“自然权利”问题。所以他也反对洛克的“自然权利说”。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性,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3]卢梭认为,自然的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没有个人的所有物,根本谈不上财产,他指出洛克是把自然人和社会人混淆了。

关于“自然状态”卢梭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从事实的层面讲的,所以,这样的“自然状态”指的是人类的最早阶段,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原始阶段。但在卢梭那里,“自然状态”不是人类曾经历的历史阶段,不是对实在(曾有或将有)的描述,而只是一种逻辑的预设而已。因为在卢梭看来这种“自然人”的自然状态是“现在已不复存在、过去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许永远不会存在的一种状态”[2]63-64。只是“卢梭本人始终没有彻底弄清,他的自然状态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想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经验的’。他总是忽而从事实去解释它,忽而又从纯粹理想去解释它”[4]29。其二,霍布斯和洛克有一个人性论的假设,“自然状态”正是这些本性为恶的人类群体生活的混乱状态,在此基础上才需要自然法、国家等,而卢梭没有关于人性论的假设。卢梭断言,善恶是非观念导源于社会生活,自然人还没有组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也就没有这种观念。他们“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既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2]97所以在卢梭的“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按自然本性生存的人,也是人生存的本真状态。

在这里,卢梭把自然状态看作是人类自由、平等和幸福的“黄金时代”,也是在逻辑意义上预设的而不是在事实层面的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但是进入社会领域人就进入了异化的生存状态。从自然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在卢梭看来“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不过是一部“人类的疾病史”而已。他在著作中多次使用distance(间隔)、oppositionnel(异己)、objectivation(对象化)和aligner(疏离)等词,这些词虽然还未正式译作“异化”,但已包含了后来被黑格尔、赫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等人采纳的重要的内涵,即被剥夺、转让、转化为对立面等含义。另外在卢梭的思想中还包含着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异化生存状态的论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5]30他发现了现代启蒙理性主义的悲剧:在把人从自然和宗教的蒙昧状态中拯救出来变成自由的人的同时又为自己铸造了新的枷锁,在把人变成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同时却把人变成自己的奴隶。文明社会同时也存在着是对“自然”的双重偏离:一方面,人通过对大自然的积极改变以实现对自然状态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和确证;另一方面,“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2]63,使人偏离了自己的本真生存状态,导致自我否定、自我毁灭。卢梭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6]5所以,他并不是极力推崇回到未经文明“污染”的“自然状态”,他发现了人在进入文明社会的同时开始与“自然状态”疏离、对本真的生存状态的异化这一生存事实。

在自然状态中,人是自由平等的,但是卢梭也认识到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之中,必然会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向不自由和不平等状态过渡,也就是必然进入异化状态。那么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就是人类本真生存状态异化的根源。与霍布斯把人看成被动生物的观点不同,卢梭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能动性,人作为“自由主动者”具有一种维持自身存在、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断发展自己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公众的重视具有了一种价值。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灵巧的人或最有口才的人,变成了最受尊重的人。这就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走向邪恶的第一步。从这些最初的爱好中,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和轻蔑,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惭和羡慕。这些新因素所引起的紊乱,终于产生了对幸福和天真生活的不幸的后果。”[2]118卢梭把人“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看作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走向邪恶的第一步”,问题在于这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是怎样来的,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生成的。如果是先天的,那么“自然状态”中的人也应该具有,而它又是异化的根源,这在逻辑上又导致自相矛盾;如果是后天生成的,卢梭在这里就没有揭示出这种能力是如何生成的,而这种生成的机制才是真正的异化根源。

卢梭还具体分析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也是异化的具体过程):第一阶段是私有制的产生。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原来微不足道的自然差异在劳动中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出现了贫富之间的对立;第二阶段是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法律和契约使富人成为强者和统治者,穷人成为弱者和被统治者,加深了人们之间的不平等。第三阶段是专制制度的建立,也是不平等的顶点。因为专制制度把社会不平等引向极端,统治者成为践踏法律、奴役人民的专制者和暴君,一切都成为君主的财产,所有人都成为君主的奴隶,这是统治者自身覆灭的开始。

我们认为卢梭的异化根源的分析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人现实的生存的角度来展开的,这一思路与现代的生存论有所不同,并且在一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一,人的异化是整体性的和全面的异化。在卢梭看来,人的生存是整体性、全面而不是单一的。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也不是仅仅涉及到经济领域,而是全面的、普遍的事实。私有制的产生导致经济生活的异化,国家的出现导致政治生活的异化,在精神文化领域,他说:“我们在无智无识中反倒比我们有了各种学识还更为快乐”,“更接近真理。”[6]278所以,他对理性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7]。这就是精神生活也异化了。异化涉及的生活领域是整体性的,因此,异化所涉及的人群则是普遍的,是整个人类。但是,卢梭在探析异化的普遍性的时候并没有区分异化的特殊性,穷人和富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处于异化状态,但他们在异化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一点却被马克思所发展。其二,异化从经济生活开始,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说明整体性的异化根源于人经济生活。这就说明在卢梭看来经济生活在人的生存中是基础性,生存问题首先是人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人的生存才是超越性的生存,也才能超越的起来,这一点被马克思进一步地发展了。马克思整个历史哲学的起点就从人的感性生活出发,而不同于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卢梭还用经济生活中的异化来解释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异化现象,私有制→国家→专制制度,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异化线路。这同时也证明着异化是现实中的,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是“此岸”世界的异化而不是“彼岸”世界的异化。马克思为了使异化回到此岸世界,关注此岸世界的人的生存,将异化和劳动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卢梭异化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三,卢梭在探索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时,他的着眼点不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个体的人的生存,而是人的类生存状态。现代存在主义生存论所关注的是个体人的生存,在他们看来整体的人的生存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在卢梭那里他更关注人的类生存,因为异化之所以可能发生,在个体的人身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去找其根源,这也才意味着从根本上为异化的扬弃找到出路,从而才能为个体的人摆脱生存困境找到现实的出路。卢梭这一思路同样也被马克思延续。

卢梭把自然状态描述为一个完全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把它视为一个“黄金时期”以此来批判文明社会,因此许多人认为卢梭是要让人类返回到自然状态。我们认为卢梭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也不是要让人类真正返回自然状态。伏尔泰读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致信卢梭说:“我收到了你反对人类的新著,我感谢你。没有人会动用如此心力来教唆人类返回动物状态。读尊著,使人渴慕四脚爬行。”[8]狄德罗还刻意安排戏剧来侮辱卢梭。对于启蒙学派的误解,卢梭声明:“难道必须毁灭社会,取消‘你的’和‘我的’这种区别,再返回森林去和熊一起生活吗?这是按照我的论敌的想法得出的结论,我愿意先把它指出,也愿意让我的论敌因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羞愧。”[2]166-167卢梭也是承认历史的不可逆性,所以正像康德所评论的那样:“完全没有理由把卢梭对那些胆敢放弃自然状态的人类的申斥,看作一种返回森林之原始状态的赞许。他的著作——其实并没有提出人们应该返回自然状态去,而只认为人们应该从他们目前所达到的水准去回顾它。”[4]11卢梭的自然状态带有超验性,不是一个纯经验的事实描述,更不是要让人类返回到自然的生存状态。既然他不是要求人类向自然的回归,他设定的自然状态还有何意义呢?对文明社会持这种批判和反省的态度岂非徒劳?对这类诘难,其实卢梭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我们必须对这种状态具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很好地判断人类现在的状态。”[2]64这就是卢梭自然主义立场的真正的价值之所在。正是这种超验的维度才能构成对现实的解构和重建,对现实构成历史和现实的批判。那个绝对自由和平等的自然状态也是对现实的异化状态扬弃的指向。卢梭的这一个指向在马克思那里得到进一步地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9]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也不在经验中,但恰恰不在经验中才能构成对现实的批判,成为推动现存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

这种超验的维度怎样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呢?是否意味着只要对这个超验的自然状态描述得越好,对现实的批判和扬弃就自然达到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卢梭还是将超验的维度和经验的维度结合了起来。为了扬弃现实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生存状态,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主张。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仍然象以往一样的自由。”[5]23这种自由是比自然状态更高级的自由,每个人表面上丧失了天然的自由,实际上重新得到了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这种契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而是把它发展成道德和法律的平等。显然卢梭不是要让人们放弃天赋的人权而完全交给某一个人而回到没有异化的自然生存状态,他说:“一个人无偿地奉送自己,这是荒谬的和不可思议的。”[5]15其实这里,卢梭已经开始考虑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试图找到二者间的平衡点。自然人的自由和平等说明人人生而平等的,但在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的人群体之间就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们之间订立契约建立一个共同体,这样才能确保人们平等和自由权利,这个共同体即国家,它是公众利益(叫做公意)的体现。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提出,对于打碎君权神授的枷锁、否定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起到了积极的解放思想的作用。所以在卢梭这里,不仅有一个超验的维度,还有一个扬弃异化的经验的维度。超验的维度是扬弃异化的方向所指,经验的维度是扬弃异化的现实道路。

[1]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360.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53.

[4]E·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北京:三联书店, 1992.

[5]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卢梭.爱弥儿: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11.

[8]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3.

[9]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

Existential Meaning of Rousseau’s Alienation Ideas

MAO Jia-xing,BU Xiao-yong

(Anhu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Technology,Wuhu241000,China)

The logical premise of Rousseau’s Alienation Theory is the“natural state”,which denotes human primitive and authentic existence.However,when human beings access to social life,they began to lose the state and fall into an alienated state.The alienation is rooted in people’s capacity of"self-improvement",which is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How to el iminate it?Rousseau holds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return to“natural state”,but the return is not to the ancient.It is a kind of look at reality in transcendent dimension,At the same time,he found a way to combine transcendent d imension and experience,which is known as"social contract".

alienation;existence;natural state

B565.26

A

1008-2395(2010)02-0022-04

2009-03-02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08YQ002 zd)“感性活动与马克思的生存论建构”成果

毛加兴(1977-),男,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系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卜晓勇(1973-),男,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卢梭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