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管理探析

2010-08-15 00:42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贷款风险贷款

赵 蓓

(沈阳大学 计财处,辽宁 沈阳 110041)

高校贷款管理探析

赵 蓓

(沈阳大学 计财处,辽宁 沈阳 110041)

分析了高校贷款产生的原因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贷款现状及时代特点,提出应从政府、高校和银行三方面入手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贷款监管;高校要合理使用资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制定合理的贷款计划,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商业银行应严格项目评审,完善贷款后续管理。

高校;贷款;问题;对策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突然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银校合作”潮流,众多高校与银行纷纷签订“银校全面合作协议”,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开始大规模进入高校。银校合作是指高校与银行之间的金融信贷合作。高校利用银行提供的金融信贷服务促进学校发展建设,银行则依靠提供金融信贷服务获得稳定收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高校贷款产生的原因

我国高校通过贷款方式建设校园、改善教学设施,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才陆续采取的融资措施。能在短短10年间将贷款发展到平均每所学校1个亿以上,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1.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是贷款产生的内因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 908所,其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 168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1]。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到目前为止招生规模已达到了1998年的5.8倍。而国家财政投入增长不到2倍[2]。就是说,与日益扩大的高校规模相比,国家财政并没有为高校的扩招新投入相应的经费。扩招之后面临的新建校舍、新增教师、新增设备等所需投入问题,由学校自己解决,有关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在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开拓教育经费筹措的新渠道。在不能及时从其他渠道获得足够基建资金的情况下,通过银校合作,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成为高校的首要选择。由此可见,扩招之后的基本建设费用,是高校背上沉重的银行贷款负担的内在原因。

2.宽松的经济政策环境是贷款产生的外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呈现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的态势,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生了放大效应,使我国经济增长下滑和通货紧缩的情况日趋严重。

为了改变经济发展的困难状况,我国从1998年8月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刺激和鼓励社会消费,鼓励银行积极放贷。高等教育被纳入其中,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在此宏观环境下的银行,为了缓解经营中的困难,同时也为了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就必须寻找安全的放贷对象,积极放贷。而有稳定的财政投入和有所增长的学费收入的高校,自然成为放贷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高校和银行的双重需求下,高校的贷款规模急剧增加。

二、高校贷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贷款期限长、金额大

高校贷款大多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尤其对于涉及新校区建设的高校来说,建设周期长,具有长期占用、资金需求量大的显著特点。

2.高校贷款结构不合理

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有两种:一种为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周期长,风险的可控性较强;另一种为流动资金贷款,这类贷款期限短、资金流动性强、使用灵活、资金利率较低、资金使用率高,负债成本相对较小。如果不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过多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则会导致负债风险的短期集聚,在没有适当的现金保证情况下,就会形成还款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金性财务风险。

3.高校还款资金来源不足,渠道较窄,还贷计划不切实际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3],高校不能指望增加财政拨款用于偿还贷款。虽然由于连续扩招,教育事业收入有所增长,但高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辅助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因此教育事业收入增加部分难以全部用于偿还贷款。

4.高校贷款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市场供不应求的有利时期,故高校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贷款偿还能力不足的担忧。同时,高校人力资源、学术价值、学校声誉等无形资产价值的提升更是难以计量,具有不确定性,难以规范地按照市场价格定值,使贷款风险的衡量难度加大,对风险的发生也难以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因此,贷款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加强高校贷款管理的对策

1.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贷款监管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收入仍然是财政拨款和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无法满足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迫使高校只能走上通过向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路子。因此,需要强化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解决高等教育扩招后所面临的问题。制定健全的债务管理机制来防范高校贷款风险,避免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国家应建立高校举债预警制度,用制度来防范高校债务风险:把高校负债纳入监督范围,对高校负债投资建设计划实行项目论证、评估、审批;建立债务预警指标体系,对高校的财政状况进行评估、预警[4]。

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

高校的收入来源有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等。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这两项收入的增长受办学规模、教职工人数、地方财力等因素制约,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这部分收入仅能维持学校正常办学的需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是根本办不到的。高校除了善于向政府、银行争取资金以外,还要善于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如以新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型人才,或以个人(尤其是有经济实力的校友)及社会(尤其是海外同胞、海外侨胞)捐资、基金投入、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筹措资金。

3.高校要制定合理的贷款计划,合理使用资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适度的贷款额度和合理的贷款结构。合理安排借款结构,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保持风险与成本的适当比例,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和措施,合理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正确分析财务状况,合理预计自身的贷款偿还能力,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结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预警系统[5]。

4.商业银行应严格项目评审,完善贷款后续管理

银行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构建明确的高等教育客户发展思路,根据行业贷款环境变化及信贷投放,按年刷新行业信贷政策。坚持适度进入的行业信贷政策,在保持信贷政策连续性和高校贷款总量管理的同时,要细化客户结构,积极支持知名度高、生源稳定、办学规模大的院校。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不能因为高校贷款的特殊性而有丝毫放松,对计划贷款总额、贷款用途、用款计划、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及贷款责任人等内容都要严格审查,从而杜绝高校贷款的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的贷款行为。贷款审批中,要重点关注客户可还贷来源的充分性,综合考虑高校的行业资质、发展前景、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办学规模和规划、学费和住宿费等收费标准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及财政对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及增长等情况,以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对大额高校借款人贷款及风险情况及时提出预警,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状况,根据学校收入周期性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还款进度,既要避免因银行贷款回收过快引发学校财务危机及信用风险,又要严格分类要求,严禁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掩盖贷款风险状况。

[1] 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北京晨报,2008-05-06(1).

[2] 郭少峰.今年高校计划招生629万 规模达1998年5.8倍[N].新京报,2009-01-10(1).

[3] 张清慧.论合并高校的举债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0-112.

[4] 李素芳.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3(5):28-30.

[5] 叶璋礼.高校贷款融资风险防范的举措[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8):35-41.

Managements of University Loans

ZHAO Bei
(Finance Offic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The causesof university loansand the p roblem s in the p resent period were analyzed.Precautions and controlsof risksof loanswere brough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of government,universitiesand banks: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its responsibility,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ment,and reinforce supervision of loan;universities should develop reasonable loan scheme,use funds rationally,enhance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broaden financing channels,and increase fund raising;commercial banks should be strict w ith project appraisal and perfect continuousmanagementsof loans.

university;loan;p roblem;countermeasure

F 830.5

A

1008-9225(2010)01-0060-03

2009-09-24

赵 蓓(1963-),女,山东新泰人,沈阳大学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贷款风险贷款
迎来境外贷款业务机遇期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防范校园网络贷款风险的机制研究
旧信封
银行信用担保贷款风险及有效控制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晋商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款风险排查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