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诗论的系统性论述

2010-08-15 00:42纪颜颜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散文化诗论朱自清

纪颜颜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朱自清诗论的系统性论述

纪颜颜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研究了朱自清诗论整体的理论系统性,认为他的诗学理论涉及到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诗歌本体论、诗人创作论、读者欣赏论三大板块重新认识了朱自清的诗论。

朱自清;诗论;理论系统性;创作论;解诗理论

朱自清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他是诗人、散文家、诗论家、教授、学者,也是民主战士。通过姜建的《建国前朱自清研究述评》和《建国以来朱自清研究述评》这两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散文历来为研究者们所重视,新诗创作次之,然而对其诗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创作和理论是朱自清文学成就的两大支柱,理论所具有的意义决不在创作之下,对朱自清诗论的研究现状显然与其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李先国曾在《身处边缘:朱自清诗论的研究现状、困境与意义》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朱自清诗论研究所处的边缘状态,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最后阐明虽然现在处于边缘化语境中,但对朱自清诗论的研究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朱自清对诗歌的评论和理论研究贯穿其一生,他关于新诗发展、创作的主张,不但可见于早期的一些文章或序跋中,更集中于后期所写的一些专著和文章里。对于其诗论的研究,潘颂德在《中国现代诗论四十家》中,按时间顺序论述了朱自清在各个阶段对新诗创作的见解和评价;常文昌在《中国现代诗论要略》中,通过一些关键词如“多义性”、“散文化”等对朱自清诗论中的一些观点做了阐释;许霆、孙玉石则单独就其解诗理论做过系统而深入地阐释。这些研究很好地论述了朱自清的诗论及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但时间顺序研究和关键词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诗论整体的理论系统性。

纵观朱自清各个时期的诗学理论,可以发现,虽然他的论述散见于各处但其诗论是有其内在系统性的。他的诗学理论可以说涉及到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可以从诗歌本体论、诗人创作论、读者欣赏论等三大板块来重新认识朱自清的诗论。

一、诗歌本体论

新诗的“新”,首先在于它新的内容,新的感情,其次是与旧体诗迥然不同的新的形式。

1.诗的内容

(1)反映现实人生。作为一个有进步倾向的诗人,朱自清认为,新诗同任何文学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时代的反映。他指出:“大自然和人生的悲剧是诗的丰富的源泉,而且一向如此,传统如此。这些是无尽藏,只要眼明手快,随时可以得到新东西。”[1]326他鼓励广大青年作者走出书斋,到人民中去汲取素材,反映时代,明确提出:“诗人是时代的前驱”[2]。诗歌不但要“跟着时代”,还应当“领着时代。”

新诗要“跟着时代”,表现人民生活,朱自清认为,这种表现应当是具体的、深刻的,而不只是玩弄空泛概念的游戏。五四时期,不少新诗人都喜欢描写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这应当说是有意义的,可是,由于立场、态度、表现方式等原因,他们的诗作中又往往出现概念化、空泛议论的倾向,朱自清总结分析后指出,这是因为“初期新诗人大约对于劳苦的人民生活知道得太少,只凭着信仰的理论或主义发挥,所以不免是概念的,空架子,没力量。”[3]320他认为克服这类弊病的办法应当是从诗人的立场、出发点入手,新诗人们不应当“从上层往下看”,而是要“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而代他们说话。”[3]310同时,不单单要改变立场,注重表现技巧,更应注重思想内容的充实。对比之下,他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涌现出的一批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表示赞赏,认为这正是随着“近年来乡村运动兴起,乡村的生活实相渐渐被人注意”[3]320的结果。这表明了朱自清对新诗更具备充实内容这一问题的重视。

(2)表现个人经验。朱自清认为,新诗既要注重反映现实人生,又要注重表现自我,他对诗歌内容的个人经验的强调,不仅不与对现实人生的追求相矛盾,而且还表现出相得益彰的和谐,因为“所谓‘表现人生’,只是从另一方面说——表现人生,也只是表现自己所见的人生罢了”[4]168。

诗歌表现个人经验,首先表现在反映个人情感,我们的新诗,需要“人的热情底色彩”,好的诗歌应蕴积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其次是个人感觉。朱自清认为,诗人“把捉”到自身“各个感觉间交互错综的关系”后,把它们组织起来,“成为一种可以给人看的样式”,这便是诗,它比“别的文艺形式更依靠想象”,而“想象的素材是感觉,怎样玲珑缥缈的空中楼阁都建筑在感觉上”[1]326;最后是个人沉思即诗歌应表达深永的思想或哲理。在朱自清看来,新诗不仅要有情感、感觉、哲理,而且其情感、感觉、哲理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景入情,融情入理。

2.诗的形式

(1)散文化。“散文化”指诗作“在组织和词句方面容纳了许多散文成分”[5]346的近乎散文的创作趋向。朱自清从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断言,新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散文化的,“现代是个散文的时代,即使是诗,也得调整自己,多少倾向散文化。”[6]391首先,他指出散文化是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无法否认的事实,如宋诗的散文化,五四时期新诗的散文化以及英国18世纪的说理诗等,而抗战诗歌也走到了散文化的路上,“朗诵诗的提倡更是诗的散文化的一个显著的节目”[5]346;其次,他辨析散文化的含义,诗的散文化毕竟不能等同于散文,诗要“写得比较强烈些,它比散文经济些,一方面却也比散文复沓多些”[7]399。朱自清所说的诗的散文化有一定的“度”,超过这个“度”,诗便不成其为诗。诗中可以有散文的句式,也可以有较散文化的自由体,但不能代替“匀称”和“均齐”的诗体,也不能占到比后者更重要的地位。为了区别诗与散文,他还讨论了诗素的种种问题。

(2)格律化。“格律化”指有意进行整齐的诗学音律修饰的创作倾向。诸如谐调整齐的节奏与诗行、押韵,等等。虽然朱自清认同“自由诗派”那种“自由诗”,但他又认为“自由诗派的语言大抵熟套多而创作少……境界也只是男女和愁叹,差不多千篇一律”[3]319,因此,要成为真正的“诗”,新诗不应该只朝自由诗的方向发展,而应该同时也向格律诗的方向发展,即新诗在追求语言白话化和形式散文化的同时,也要讲究格律。首先,新诗要追求“音乐美”,即讲究音律和押韵,此外“我们现在要建设新诗底音律,固然应该参考外国诗歌,却更不能丢了旧诗、词、曲。”[8]50其次,新诗要追求“建筑美”,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自由诗只能作为诗的一体而存在,不能代‘匀称’‘均齐’的诗体。”[7]398

二、诗人创作论

作为一个自身有所成就的诗人,朱自清也关心新诗创作中的诸多具体问题。

1.敏锐的感觉

怎样才能时时从生活中获取灵感,找到新鲜的诗意呢?这是诗人们常常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只有那些激动人心、轰轰烈烈、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大场景中才会有诗,这显然是片面的。朱自清的看法就较为辩证,他认为:“惊心怵目的生活里固然有诗,平淡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诗。”“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那阴暗,潮湿,甚至霉腐的角落上,正有着许多未发现的诗。实际的爱固然是诗,假设的爱也是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灯红酒酽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1]326问题不在于生活中哪里有诗,重要的是诗人的艺术眼光。美在生活中,但要“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1]326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作家观察体验生活的艺术能力和艺术敏感。这是诗歌创作中不可忽视,需要长期培养锻炼提高的重要问题。

2.真挚的感情

朱自清认为,“诗这一种特殊的语言。感情的作用多过思想的作用。”[9]207他认为“感情”是诗的基础,是诗的本质特征。他说:“我只赞叹那些自然写出的长诗。”也就是说,真挚、自然的情感对诗来说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虚假或矫揉造作。诗人应将自己的胸怀毫不掩饰地坦露给读者,诗中奔流的应是他生命的活水,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读者,才能博取读者的信任,引起共鸣。

3.深入的思考

朱自清还认为,“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那儿有的是新鲜的东西。”[1]326即诗人除了具备相当的艺术敏感,还应当用自己的眼光和深入的思考去透视生活,发掘出深藏在生活表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东西,才能有所创新,唱出自己独特的音调,避免人云亦云的雷同与肤浅。

4.丰富的想象力

诗是最富于启示性的艺术,“诗重暗示”,明白如话的诗会淡寡无味,缺少深幽的余韵,因而他要求诗人应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面对抒情对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上下四方、往古来今地驰骋思绪,并要能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之在作品所提供想象契机的基础上,调动各自的生活经验,补充和丰富诗的形象内涵,从而共同完成诗的艺术创造。因此,朱自清重视诗中的比喻,他认为,新诗创作虽然不必取法于歌谣,却也不妨取法于歌谣,山歌长于譬喻,巧于复沓,都可学。“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10]

三、读者欣赏论

随着以象征派为主体的泛现代主义诗潮的逐渐蓬勃,相对复杂与“晦涩”的诗歌文本的不断涌现,读者对于“难懂”作品的质疑增强,于是,朱自清于1936年提出了“解诗”概念,以缩短现代派艺术探索与读者审美能力间的差距。朱自清所首先倡导并努力实践的中国现代解诗学,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批评理论,它至今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的出现,使得诗学批评中的宏观现象的审视与微观文本的剖析相互结合,完善了中国完整形态的诗学批评理论。

1.解诗的必然性

朱自清认为,“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11]读诗“可不要死心眼儿,想着每字每句每篇只有一个正解;固然有许多诗是如此,但是有些却并不如此。”[9]207因为,首先诗是精粹的语言,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多义的。诗歌的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它是用感觉的逻辑取代常识逻辑,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述功能,诗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象—表情功能,强调语言的暗示作用,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引申。其次,因为比喻、用典、双关语、语气、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使诗歌产生多义性。“诗是最经济的语言,‘晓得文义’有时也不易,‘识得意思好处’再要难些。”[12]诗的这种气质必然对阅读增加了阻力,诗与接受者的间离、陌生是正常的。然而,诗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语言的多义性,阅读的阻力也正是艺术产生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必要的阻力存在,才可能产生欣赏的快感,因此,解诗,作为一种诗歌批评,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解诗的原则

(1)朱自清认为,诗是精粹的语言,它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多义的;读者对诗的欣赏必然植基于对语言文字的含义的了解;多了解一分,就多欣赏一分,因此,了解是欣赏的基础。“文艺的欣赏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了解几分,也就欣赏几分,或不欣赏几分。”[12]朱自清的“解诗”的基础概念是了解也即理解。在朱自清看来,对诗歌的欣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了解多少也就欣赏多少,解诗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因此,对于诗歌的欣赏首先在于变不懂为懂得,把欣赏和理解结合起来。

(2)他强调只有透彻地了解才能真正地欣赏,囫囵吞枣地欣赏没有什么益处。欣赏诗不仅要知其好,而且要知其所以好。他在《诗多义举例》中说:“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对于一首诗仅仅采用“领悟”的方法欣赏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分析弄清楚它怎么个好法。现代诗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如果不是透彻地了解,往往会产生误读。

(3)诗的语言是表达的,是公众的,诗歌并不神秘,是可解的,却又是难解的,因而要提高读者的素质。在朱自清的解诗理论中,解诗主要是运用语言分析,因此首先强调语言训练,包括了解掌握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及扩充知识和材料。同时他又强调性情相近是解诗的重要素质,因此,读诗要摒除个人偏见,设身处地地欣赏,感同身受,这样才能理解诗人,理解诗作。

3.解诗的方法

朱自清解诗的具体方法就是从语言分析入手进行细读,在细读中思索和玩味。把语言分析的细读作为解诗的唯一的可靠途径,这是平实又切实的见解。语言是诗的信息系统,语言和精神不可分,在诗中表现为语言使诗情物质化。读诗,我们同作者接触凭借的是语言,若不打通语言关,是无法触及作品意蕴和作者心意的。但是中国传统诗学原有的一些理论资源不能够完全将文本弄清楚,因此,朱自清开始自觉地向西方现代诗学批评理论学习和借鉴。在文本细读和诗的多义性方面,他显然受到了瑞恰兹和燕卜荪的理论和思想的影响。他提出语言分析细读的内涵,一是文义,二是情感,三是口气,四是用意,语言分析虽然着手的是语言文字,但目的却在把握诗的意义。除此之外,朱自清还重视现代诗的组织和比喻。在他看来,诗歌是精粹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暗示得从比喻和组织上下工夫,利用读者联想的力量。这种观点呼应着读解现代派诗的要求,因为现代派诗最重要的特点正是暗示,是组织的特殊和比喻的运用。

朱自清肯定了在解诗过程中诗多义性的存在,但“多义也并非有义必收: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9]208他肯定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肯定读者的审美创造,同时他又正确协调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把主体创造性和文本客观性相结合,从而避免陷入见仁见智绝对相对主义的泥淖。具体方法便是:第一,解诗时“必须贯通上下或全篇”,“分析一首诗的意义,须一层层挨着剥起去。”[12]第二,解释比喻,“不但要顾到当句当篇的文义和背景,还要顾到比喻本身的背景。”

四、结 论

朱自清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既有趋于开放型的思维结构,又比较审慎严谨,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独特的创见,因此,他的诗论既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感性经验,也不同于学究式的理论研究,而是艺术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同理论思辨力的高度统一。朱自清以阔达的胸怀、细密的思路把握新诗发展的动向与流变,广泛涉猎有关新诗的问题,且对每一问题的讨论,都是站在诗歌史的高度,对新诗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审视,他主张“将诗的定义放宽些”[3]32,主张对新诗史上产生的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采取宽容的态度。他认为,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诗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诗人的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读者对新诗的审美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用单一的诗的观念,偏狭的态度来对待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新诗,无疑是行不通的。他的诗论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于他的诗学观点都有根有据,不偏狭、不苛求,具有多维的视野,极具针对性和逻辑性。朱自清从宏观上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新诗发展的态势,他的诗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和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为现代诗学添上了一抹独特而鲜亮的色彩。他的解诗理论虽然还有待完善,但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形态的现代诗学批评体系,因此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珍视。同时,他那种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的诗学态度,对我们今天的诗学研究乃至文学研究仍有深刻的启发。

[1] 朱自清.诗与感觉[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 朱自清.爱国诗[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59.

[3] 朱自清.新诗的进步[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自清.文学的一个界说[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68.

[5] 朱自清.抗战与诗[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46.

[6] 朱自清.朗读与诗[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91.

[7] 朱自清.诗的形式[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8] 朱自清.《冬夜》序[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0.

[9] 朱自清.诗多义举例[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8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0] 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12.

[11]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7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1.

[12] 朱自清.新诗杂话·序[M]∥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16.

Discussion on Theory Systematicness of Zhu Ziqing’s Poetics

JI Yanan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theory systematicness of Zhu Ziqing’s poetics was studied.It was considered that,his poetics involves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 all aspects.Zhu Ziqing’s poetics was reconsidered from the aspects of ontology of the poetry,the poet creating theory,and the reader’s appreciation theory.

Zhu Ziqing;poetics;theory systematicness;creation theory;theory of understanding poetry

I 06

A

1008-9225(2010)01-0087-04

2009-06-26

纪颜颜(1986-),女,山东泰安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立欣】

猜你喜欢
散文化诗论朱自清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下水作文大家谈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