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盛唐绝句对李梦阳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0-08-15 00:55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李梦阳王昌龄鸳鸯

冯 婉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中,模仿前代诗人的作品是一种盛行的创作方式。但是像明代诗人对于盛唐诗人在诗歌语言、题材、艺术手法,甚至思想内容等各方面都加以模仿的现象却并不多见。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格调派诗学是明代宗唐诗学的主流,其核心观念是以模拟汉魏及唐人诗歌的体格声调作为切入口,以窥其兴象风神,进而把握古人的性情。“把握古人的性情”是明代诗人学习唐诗的最高目标,“情”是模拟的最后指归。学习“体格声调”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做的准备,或者说是具体方法。与其时代相近的茶陵诗派也主性情,推崇李杜,不拘一格。李梦阳认为,情是根本,是核心,它决定调的形成,而调形成之后,反过来影响情,从而实现诗的审美价值。“情者性之发也,然训为实何也?天下未有不实之情也,故虚假为不情。”(《论学上篇第五》)[1]“情”是诗歌必备的因素,没有情的诗歌就没有兴发感动的力量。

李梦阳为了实践对诗歌的审美理想,花费了很大功夫学习盛唐诗人的作品。这里仅以绝句这一体裁为例探讨李梦阳如何模拟盛唐诗歌。《空同集·诗集自序》称“七言绝句二卷二百二十七篇,五言绝句并六言、杂言一卷一百二十篇。”[2]细数《四库全书·空同集》收录五言绝句一百四十八篇。在《李梦阳诗集》中,以律诗最多,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加起来有七百四十五篇;其次是古体诗歌,四言古诗加五言古诗共有四百七十篇;五言和七言绝句加起来有三百七十五篇,少于律诗和古诗。

虽然李梦阳诗歌中的绝句数量稍少于律诗和古诗,但在李梦阳的作品中仍占有不小的比例,不容忽视。李白、王昌龄是盛唐绝句的翘楚,叶燮《原诗》评价二人:“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3]李梦阳的绝句受其影响最深。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认为:“吾读李空同乐府,七绝学太白、龙标,真似太白、龙标也。”本文试图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方面分析盛唐诗歌,尤其是李白、王昌龄两位绝句大家对于李梦阳的影响。

1 继承盛唐绝句的章法创新

盛唐绝句突破了前人在章法方面的窠臼,往往是第一、二句奇峰突起,先声夺人。三、四句急转,新开另一番境界,或是延续一、二句,但是把调子提得更高。李梦阳继承了盛唐诗人在章法方面的创新,也创作了不少佳作。绝句注重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中,无论何种文体,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乱无章。诗词是章句之学,其结构更需注意。元代杨载在论述绝句的写作方法时曾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也。”[4]这是绝句的一般作法,但是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李白和王昌龄则跳出了这个窠臼,赋予了绝句新的起承转合方式。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两句是描述一个异军突起的奇妙意境,后两句笔锋一转,荡开而写其他的事物。两者看似突兀,却有必然的关联,看到长长的白发才开始有了感触,感慨“得秋霜”的失落,正是前后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才使这首诗歌意象完整,震撼人心。李梦阳绝句题材的诗歌大量学习了盛唐开创的这种新形式的章法。《洞庭秋月》以“天水本自空”开头,天马行空地写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后面转笔开来描写具体的景象。《艳曲》之二:“父母爱少女,女是聪明子。生不识鸳鸯,绣出鸳鸯是。”开篇写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后两句却荡开而写绣的鸳鸯,看似关联不大,但实质上前两句说女是聪明子,并不仅仅是指明绣鸳鸯的人就是前句所指的女子,整首诗合起来还体现了女子长期待在“闺中”的寂寞。“生不识鸳鸯”正是这种寂寞的体现。“生不识鸳鸯,绣出鸳鸯是。”是为了说明“女是聪明子”,“女是聪明子”又是为了补充“父母爱少女”。如果父母没有给女子看关于鸳鸯的图片和书籍,女子是不可能绣出鸳鸯的。而鸳鸯意向又暗示了女子对于男女情事的向往,这恰恰就是“父母爱少女”的表现。没有父母的爱女子是不可能接触到书籍、画像的。正是后面的句子才使得“父母爱少女”句并不突兀,整首诗歌意象完整。

2 沿袭盛唐绝句的意境追求

盛唐绝句境界高远,情景交融。李梦阳继承了李白和王昌龄绝句意与境浑的特点,将情融入景中,也借景抒发感情。李白善于写景,情寓于景。王昌龄善于抒情,借景抒情。两者都是将情与景相融合的范例。李白、王昌龄都有题为《越女词》的绝句,两相比较可见二者的差别。李白通过“镜湖水”、“耶溪女”的意象描写,表现了对越地人、事、物的热爱,不着一字,主题却鲜明。王昌龄的同题诗则不相同。前两句引出“芙蓉”这种客观存在的植物,描绘出了采摘这一动作。后两句用“颜色何如妾”,问句点明此诗的意图。前两句的客观描写是为了后面点明主题所做的铺垫。《夏日夜泊别友人》:“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孤舟夜泊东游客,恨杀长江不向西。”前两句写景,但景是融入了感情的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对离别的不舍。正是在用这种不舍的眼光来看待四周的景物,才有了啼叫的乱乌、西斜的太阳这些消极的意象,这与王昌龄的绝句境界相似,都是借景抒情。李梦阳的绝句也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有情寓于景的绝句出现。《云中曲送人十首》之一:“壮士驱车出汉关,马头丝络紫金环。莽莽黄云迷代北,凄凄白雾满燕山。”第一句点明了送人的地点,后三句描述马所佩戴的饰品,燕山地区的“黄云”、“白雾”等自然景观,作者用“莽莽”、“凄凄”形容这些景象,传达出了苍凉的意境。这不仅仅是行者经过的地区所展现的自然景象,也是作者心目中所想传达的意境。诗中不现一字,但是这种情感却跃然纸上。

3 学习盛唐绝句的表达方式

盛唐绝句在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描写和叙述两类,李梦阳继承了重叙述的表达方式,使主题的表达含蓄蕴藉。李白重描写,王昌龄多叙述。[5]李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深宫中的画面:北斗星孤独从西面照耀着深深的宫殿,华丽的宫殿中没有人居住,只有萤火虫在飞舞。月亮的光辉照到了宫廷的深处,只能凸显出宫中女子的哀愁。此诗就是一幅深宫寂寞女子在夜晚独立的画面,直白易懂。白描手法的运用使李白的绝句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王昌龄的绝句表达方式则与李白不同。王昌龄往往用叙述的方法表达主题,显得含蓄蕴藉。王昌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此诗第一句叙述了“芙蓉”不及“美人”美丽的事实,第二句叙述了迎面吹来的风使美人身上的香气四散。后两句则转折,叙述了虽然美人自身美好,但是却得不到君王的宠爱,只能“待君王”的事实。诗中的“美人”实际指的是“君子”。“美人”所具有的美好品质象征的是“君子”的美好品格。“待君王”点明了“君子”的处境是虽有美好品质却得不到赏识。李梦阳在表达方式方面主要学习的是王昌龄的叙述手法。《名花》:“名花似美人,娉婷代应绝。夕阳时独立,风起满林雪。”第一句叙述了名花与美人相似,这与王昌龄《西宫秋怨》第一句将芙蓉花与美人相比较是运用了同样的手法;第二句叙述了名花应是最美丽的事实;第三、四句叙述了名花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状态。此诗语言浅显,但是表达的意思含蓄,并不直露。细细品味,后两句叙述名花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状态,表明了真正的名花是在任何状态下都要独立,具有韧性。这正是对第一、二句的具体解释。这是“代应绝”的名花应该具有的品格,而第一句将名花与名人相比,是为了点明此诗虽是咏名花,但同时也是咏“美人”。这里的“美人”不能笼统的解读为“美丽的女子”,而应该解读为“香草美人”的意象,即以“美人”喻“君子”。《西宫秋怨》旨在表达“君子”的不遇,《名花》意在表达“君子”应保持独立的“意志”。表达的主题虽有不同,但是都以“美人”喻“君子”,运用了托喻的手法。用这种手法表达主题,叙述较之描写更易使人读出“喻”的意向。

李梦阳绝句在艺术创作手法方面对盛唐绝句,尤其是李白、王昌龄二家多有借鉴。在绝句的章法方面,李梦阳继承了盛唐绝句所创造的新的起承转合方式,创作出了《洞庭秋月》等优秀的作品。与此同时,李梦阳的绝句创作还继承了盛唐绝句意与境浑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李梦阳舍弃了李白善描写的方法,学习王昌龄重叙述的方法,托物言志。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李梦阳的绝句在艺术手法上全面继承了盛唐绝句的艺术精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绝句如此,李梦阳的全部诗歌创作无不体现出他对盛唐诗歌的追慕和模仿。正因为这样,他也留下了为后世学人所讥讽的把柄。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仆者必曰:‘李某岂善文者,但能守古而尺尺寸寸之耳。’”[6]可见时人对李梦阳的评价。《养一斋诗话》卷六评价李梦阳:“古貌未能脱化,则似古者亦多。夫似古则如古人复出,故必令人喜,令人敬;似古则与古人相複,亦必令人疑,令人厌。吾惜二子以盖代之姿禀,而蹈此愚惘之窠臼。盖生于诗教不振之时,但能拣取最高之境而追摹之,即可以弋大名而有馀。而李又秦人,倔强不能服善;何又短折,学问不能大成。遂致守其故智,以终一生,为当世之襟冕,来万世之吹求,亦可悲矣!”[7]吉川幸次郎认为:“李梦阳对古代的优雅是冷淡的,仅仅热心于古代诗歌风格的刚健,语言也只限于用古代的东西,诗歌的感情也是空疏的。”[8]李梦阳的诗歌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被后世诗人认可的,但是后世诗人也认为李梦阳不能够逾越盛唐诗歌的窠臼,对其诗歌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李梦阳诗歌受到如此的抨击是有原因的,其诗歌大量化用前人意境,且模拟的手法粗糙,痕迹明显。《山市晴岚》:“峰晴堆夜岚,晨炊翠犹湿。但闻山鸟鸣,不见鸟出入。”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但闻山鸟鸣,不见鸟出入”之句是化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模拟显而易见,只是把“人语”换成了“鸟鸣”。第一、二句转化成了第三、四句。《送友人》:“予亦悠悠芳草者,白云愁色草萋萋。”明显是化用唐人崔颢七言律诗《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州”二句,只是把形容“白云”的“悠悠”换成了形容“芳草”,把形容“芳草”的“萋萋”换成了形容“白云”,但是这种转换并不成功,流入俗套,反而没有了原诗的清新可爱。

虽然李梦阳的诗歌被后世大肆抨击,但是李梦阳对整个明代诗歌的发展还是有很大贡献。《老生常谈》:“有明一代之诗,终当推何、李,其气魄骨力自在也。李学工部,多有痕迹未化,知其短处则可耳。近人乃有谓明一代无诗,真是何说话!谓本朝之诗不输于明可也,即谓有过于明亦可也,谓明无诗则大不可。”[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李梦阳:“倡言复古,使天下毋读唐以后书,持论甚高,足以竦当代之耳目,故学者翕然从之,文体一变。”[10]“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缓冗沓,千篇一律。梦阳振起痿痹,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之无功。”[11]《老生常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肯定了李梦阳倡导复古在他的时代是弥足珍贵的,虽然对于李梦阳的诗歌创作颇有微词,但仍肯定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延君寿认为明代最出色的诗人是李梦阳和何景明,而二人的成就是足以和清代的优秀诗人媲美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肯定了李梦阳在千篇一律的雍容之作盛行的时候,能够进行复古创作的独到眼光。

综上所述,李梦阳的绝句受到了盛唐绝句多方面的影响,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既是由于李梦阳“以情动人”、“真诗在民间”的审美理想决定的,又是李梦阳想要通过对盛唐时期诗歌艺术形式的模仿来达到对于盛唐时期政治、经济处于鼎盛状态的一种追慕,以此来激励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奋发向上,表达了一种努力回到文化鼎盛状态的决心。

[1]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李梦阳.空同集自序[M].明嘉靖黄省曾刻本.

[3]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杨载.诗法家数·绝句[M].山东:齐鲁书社,1997.

[5]张国伟.李白、王昌龄绝句艺术比较探索[J].河北学刊,1987(1).

[6]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吉川幸次郎.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J].文艺理论研究,1982(2).

[9]延君寿.老生常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猜你喜欢
李梦阳王昌龄鸳鸯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李梦阳与郑岳关系考辨
出塞①二首(其一)
欢天喜地配鸳鸯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绣鸳鸯
爱国情怀永流传
李梦阳诗歌与西北地域文化
鸳鸯跳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