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重庆市青年自组织为例

2010-09-04 08: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成员活动发展

何 跃 杨 艳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

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重庆市青年自组织为例

何 跃 杨 艳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

新时期我国青年组织呈现出类型、活动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其中以扁平式、网状的自发形成的青年自组织发展较为迅猛,遍布于社会之中。文章以重庆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青年自组织成员的基本情况、活动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作了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制约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并从提升青年自组织能力、加强共青团引导和管理、提供法律政策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青年自组织;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及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和程度都在日益增加。而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化等特征,使得青年群体不断加速分化,青年组织也从单一走向多元。计划经济体制下共青团组织“一统天下”的局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各样的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1]。根据2007年底来自全团大调研的数据显示,全国青年自组织大约80万个,相对稳定的成员估计3000万人,参加过自组织活动的青年超过1亿人[2]。然而对这部分青年自组织而言,由于其地位边缘、结构松散、受核心人物变动影响大等约束,致使青年自组织面临聚散无常,其兴也勃、其衰也速的尴尬局面,青年自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风险。鉴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市的青年自组织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考察新时期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各级共青团推动新时期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 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调查

青年自组织是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概念,是在当今网络普及化、价值多元化、参与自主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种新型的民间青年社会组织。目前,众多研究者对青年自组织概念的界定上依然无法取得共识。如陆平认为青年自组织就是以青年为主体,以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为要求,以活动为平台,以民间组织形式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既是一种青年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3]。而董悦、宁龙等人认为青年自组织是指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而是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青年组织[4][5]。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将青年自组织定义为: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由三个及其以上的青年经相互之间频繁的交流沟通,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其结构功能日趋复杂化,并与外部环境保持持续联系的特殊青年群体或青年组织,具体表现形式有xx协会、xx俱乐部、xx中心、xx团队、xxQQ群等等。

从调查来看,我国青年组织共同的特点是组织结构上呈现不规则状,组织规模参差不齐,组织分布以扁平式、多点、网状的结构,遍布于社会之中。总体上看,青年自组织正广泛的、多方位、渐进的对整个社会产生作用。其社会参与,一方面说明自组织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社会对青年自组织多元文化的宽容,并给予他们发展、成长的空间。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回收问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3.1%,本文所进行的分析讨论是建立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之上。

(一)青年自组织成员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客体特征如下:男女比例相当,其中男性3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1%,女性30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9%;成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9-25岁,占总调查人数的77.5%;18岁以下成员,比例为4.4%;30岁以上的青年成员,比例为5.9%;成员年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分布。被调查者普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73.5%;且共青团员、党员比例大,本次调查对象共青团员占被调查人数的71.3%;中国党员(包括预备)占被调查人数18.3%。统计结果还显示,青年自组织活动场所集中在大中城市。成员的职业也决定着成员参加自组织活动的频率和有效时间,有11.8%的会员来自机关、事业单位;8%的企业、公司员工;经商者和务农者占总调查人数的2.9%;其他职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7%;学生是青年自组织的主要组成人员,占总调查人数的66.4%;学生的广泛参与,提高了青年自组织成员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二)青年自组织成员加入状况

青年个体化的差异,对其参加自组织数量,类型等方面有所影响。在参加过的青年自组织数量方面,发现有35.1%的成员只参加1个自组织,30.8%的成员同时参加2个自组织。这让我们相信青年自组织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青年自组织的内容丰富,类型更加多样化,最受大家追捧的是兴趣爱好类的组织,参加该类组织的成员占40.2%;休闲娱乐类也比较受欢迎,占31.8%;其次是专业技能类,占31%;公益类,占29.4%;交友类的占23.3%。

与参加青年自组织类型相对应的是,青年参与自组织的动机。为此,笔者就不同性别与学历层次在参与动机上作了调查,如表1所示,加入青年自组织,以扩大交友圈子,增强人脉为目的比例为39.1%;增加锻炼机会为目的者,比例为36.6%;还有74.3%的选择了发展个人兴趣,选择参加公益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占21.6%;选择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者比例为13.7%。统计结果还显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管学历层次上存在差异,青年成员参与青年自组织很大程度上受自身兴趣爱好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青年群体的参与动机仍停留在较低的兴趣层次,尚未向其他领域有较显著的转化。

表1.青年成员参与动机调查(%)

青年自组织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了青年的不同需要。青年选择加入自组织,在比较看重的因素方面,有18.3%被调查者选择了组织知名度高的自组织,32.5%的看重组织管理是否有序,46.8%的选择了组织文化轻松、自由的自组织。50.6%的选择了组织理念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组织,32.1%的选择了加入时最看重的因素是组织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加入组织后,在组织提供服务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48.5%的成员期待组织能提供激发个人创意的服务,希望组织提供维护合法权益的,占30.8%;希望组织提供学习、交流、培训等机会的,占41.4%;选择精神鼓舞的,占26.7%;选择提供展示个人才华舞台的,占34.7%;选择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占总人数的39.1%。青年成员的需求,决定了组织活动内容和服务的多样化。

(三)青年自组织运作现状

调查显示,青年自组织的规模参差不齐,但是,网络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织规模的扩大。有关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对成员所在青年自组织有无管理制度的选择中,选择有明确成文管理制度的占46.5%;而选择所在青年自组织没有成文的制度,占36.7%;选择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成文制度的比例16.8%。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青年自组织制度建设的观念不清楚。在内部分工方面,选择“分工非常明确”,比例为22.5%;选择“分工比较明确”,比例为36.4%;选择“分工情况一般”,比例为31.1%;还有10%的成员认为自己所在的组织内部分工不明确,甚至极度不明确。自组织的内部分工及管理人员的产生方式,也将影响组织核心成员的培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成员所在的组织,没有稳定的核心成员。关于青年自组织管理人员产生的方式,42.9%选择了“所在的青年自组织的管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具体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青年自组织氛围相对民主、自由,但制度建设观念淡薄,内部分工的不甚明确,不利于核心成员的培养,长期来看,也不利于组织资源的整合和组织的稳定。

图1.青年自组织的管理人员产生方式

新时期,国际文化的冲击下,青年自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公益活动占主要地位,比例为35.6%,以娱乐活动为主的组织比例为31%,其次是以会议讲座为主要活动方式,占22.2%。举行活动的频率,也影响到青年自组织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调查发现,所在的青年自组织活动,举行活动间隔时间太久,不利于组织的持续运行,更不利于组织成员的稳定。另外,组织成员过于随意,自由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织的发展。

(四)青年自组织凝聚力和成员认可度调查统计

组织的凝聚力越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越强,也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次调查显示,就认为“自己所在的青年自组织凝聚力”强弱方面,12.9%的成员选择非常强,46.8%的成员选择比较强,31%的成员选择一般,10%左右的成员选择比较弱。这说明,大多数青年自组织成员比较注重团队合作,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青年自组织的主要联系方式,呈现出以网络为平台,现代通讯为主要方式的特点,有36.8%的成员选择“所在青年自组织活动的主要联系方法是QQ、MSN或是E-MAIL”,有26.1%的成员选择“所在青年自组织活动的主要联系方法是BBS或公告”,选择“口头转告”占被调查对象的22.1%,有14.7%的成员选择“所在青年自组织活动的主要联系方法是电话或者短信”。由此可见,网络技术的兴起对青年自组织发展的重大影响。

图2.青年自组织的主要联系方式

二 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制约青年自组织发展的主观因素

1.过分强调“自我”,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青年自组织是以青年为主体,倡导“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的发展路线,其兴也勃,其衰也速,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青年自组织的活动内容逐渐转向健康,阳光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社会参与的热情。但是,青年活动中一些不良倾向,影响了青年思想上的成熟。因此,青年自组织需要在强调“自我”的基础上,应以科学的指导思想来武装队伍,加强爱国教育,宣传法制理念及民族精神。

2.对负责人的依存度高,缺乏制度保障。青年加入自组织随意性大,人员流动性强。相当多青年自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并不是由于其科学合理的架构,而是由于该自组织领袖的人格魅力和情感维系。从调查数据中可知,自组织的管理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良好的群众基础,受到组织成员的认可,而其理念观点也较被组织成员接受。但是,一旦发生青年自组织领袖的理念变更,或者青年自组织领袖更迭,往往会带来组织使命、组织愿景、阶段性任务等方面的变动,甚至整个组织将发生剧烈震荡,导致组织的消亡。

3.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目标引导。从青年成员参加自组织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在价值取向上,比较注重自我意识。在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的培养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的态势。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及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6],部分青年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心理。这要求青年自组织考虑青年个性差异及不同时期价值需求差异。在开展活动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主题,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并制定相应的目标。

4.资源整合的能力不突出,缺乏自我创新。活动种类和形式较为单一,组织活动的初期,还能吸引爱好者参与,但是长此以往,随着成员需求的变化及个体价值观的发展,易产生审美疲劳,放弃参与组织活动,进而影响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影响组织的发展壮大。青年自组织能力是一个由众多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资源整合的能力指在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中,与其他社会组织协调共生的过程中,整合自组织内外资源,并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分布,发挥系统作用“1+1〉2”的能力。调查发现,青年自组织目前的活动方法和途径已不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

(二)制约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客观因素

1.准入门槛高,缺乏政策约束。在我国,政府对青年自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是通过比较谨慎的“入口”管理制度实现,自组织只有具备相关资格,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在相关部门注册,获得合法的地位。一部分青年自组织规模小,不具备登记注册的条件,导致其缺乏合法的身份。而有一些青年自组织因害怕失去自主地位,拒绝政府的监督管理,不愿意登记注册。青年自组织中的成员可以享受自由加入、自愿退出组织的权利,也可以享受正式组织不能给予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但其并非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组织,绝对没有权力从事超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活动。

2.活动经费来源少,缺少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自组织得不到合法有效的认证,也难申请到政府的行政拨款。另外,未正式注册登记的青年自组织,没有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法律上不具备获取社会捐赠的合法地位,民间筹资的力量和可能性有限,导致青年自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获取生存资金的能力较弱。这样直接导致了青年自组织的资金的来源受到极大的局限,活动项目也只能根据资金的多少来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青年自组织的活跃程度和发展壮大,也给了境内外少数别有用心的个人和组织经济收买和控制青年自组织及其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3.核心成员不稳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青年自组织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分工的不明确,模糊了核心成员的概念,缺少对核心成员的有意识锻炼。自组织活动举办的频率及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成员参加活动的连续性,调查数据显示,有的青年自组织一季度甚至一年才举办一次活动,这相当不利于核心成员的稳定,也使得相关成员缺乏成为核心成员的锻炼机会。另外,许多青年自组织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兼职人员,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同度也不高,青年自组织经费的限制,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够强。

4.发展速度过快,团组织指导工作受限。新时期,青年自组织的分类更加细化,一般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单兵直入”,不求全部,具有“新”“实”的活动特色,这就在内容创新上向团的基层工作提出了挑战。在“一切皆有可能”的网络时代,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要求共青团组织要革除机关化、官僚化的工作倾向,以“变”求变,以“新”求变。青年自组织的网络性、灵活性、开放性以及青年的不成熟等特点,不排除少数组织在发展中存在问题。同时也会使部分青年自组织在发展中出现“变种”和“异化”,从而对社会产生潜在的危害[7]。

三 新时期青年组织发展的路经选择

(一)提升青年自组织能力

青年自组织能力是一个由众多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其自身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共青团“他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的有效对接,而且是促进青年自组织良性有序发展的重要路径。提升青年自组织的能力,应明确组织演化的目标,强化自组织意识,促进组织自身的结构和发育程度的提高;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提高组织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效率,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组织的良性循环,提高自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发展和健全青年自组织的成员队伍,注重提高青年自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组织、策划、管理和学习能力,形成可靠的骨干力量,增强凝聚共识的能力。

(二)加强共青团团组织的引导和管理

近年来,青年自组织蓬勃兴起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因此,团组织应加大力度提高为青年自组织服务的质量,正确梳理与青年自组织的关系,转换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凝聚,在凝聚中引导”[8],以有效服务,共同学习的态度,把握好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态势,牵线搭桥,架起良性沟通渠道,为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提供平台。共青团应理性宽容看待青年自组织,将其作为传统工作力量的补充,而不是一味的禁止或无原则的取缔;团组织应掌握青年自组织发展规律,了解基层青年的需求、主张、愿望,引导其有序发展;团组织还应积极支持,强化创新,为青年民间组织提供资源,场地,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推动他们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我创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开展有益活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9]。此外,实践表明,共青团对一个自发形成的开放、活跃、松散青年组织,采用他组织的模式强制管理是不合适的,而应尝试“无为而治,分类指导”的方式来拓展青年自组织的管理。

(三)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导的基础上,遵循政策制定的客观规律,改进并完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与时俱进,结合现实需要,降低登记备案门槛,明确青年自组织的法律地位。同时,及时总结青年自组织政策制定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历史教训,合理借鉴国外青年自组织政策制定的成果,坚持政策制定原则,提高效率,系统全面,连续可行,力求科学有效,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搞好专项政策文件的规范性建设,实现中央文件,省市文件及县区文件的统一,按照“下级服从上级”,“旧政策服从新政策”的要求来处理政策冲突现象,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完善某些具体组织的单项法规[10]。以便为各类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1]张华.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创新发展启示录——在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的专题演讲[R].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9-12-03.

[2]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权益状况研究报告[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127.

[3]陆平.我国青年自组织的现状调研[J].理论前沿,2008,(24): 45-46.

[4]董悦等.青年自组织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3):5-12.

[5]宁龙.胜利油田青年自组织状况调研报告[J].青少年研究,2010,(1):1-5.

[6]孙体楠.高校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现状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107-109.

[7]谭建光,张文杰,袁建.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自组织——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3):13-16.

[8]韩德强.浅论青年自组织的兴起、特征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29-31.

[9]马春雷.青年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38-39.

[10]王瑞华,杨贵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政策途径[J].科学社会主义,2008,(3):116-119.

(责任编校:燕廉奚)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youth self-organization——A Case Study on youth self-organization in Chongqing

HE Yue, YANG Yan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at the new time, youth self-organization’s type and form presents diversified trend. Flat and network structure are more popular and fast developed in our society. This article take Chongqing for example, adop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ase interview in order to know basic information of youth self-organization member, activity content and operational mode. This article analyzes various kind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elf-organization. And giv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promote youth ability on self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from Youth League, to provide guarantee from law and policy.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youth self-organization in a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way is the final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Youth self-organiz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Countermeasure

D43

A

1673-2219(2010)09-0108-05

2010-06-10

2008-2009年度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我国青年自组织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项目编号2008GH271)。

何跃(1960-),男,重庆垫江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杨艳(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成员活动发展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