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工作者需要结构与人际和谐的关系研究

2010-10-17 16:58洁,李
科技传播 2010年8期
关键词:马斯洛人际贡献

张 洁,李 树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1

0 引言

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是人与人最基本的交流活动,也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经典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人际关系范畴[1],认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奥尔德弗(1969)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阐述了ERG需要理论,其中的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即指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科技工作者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在倡导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工作者作为国家强盛的关键人才,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以安徽省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中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我省部分地区的科技工作者的需要结构和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科技工作者需要结构和人际和谐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心理学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努力。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需要结构问卷》和《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需要结构问卷》共38个项目,包含6个维度,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发展需要、贡献需要。《人际关系诊断量表》由郑日昌编制,此测验由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方面的内容量表组成。两问卷均要求被试根据问卷所描述的生活状态与其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用五点量表给予评价(“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能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在正向记分的情况下,数字越大,表示需要程度越高,人际方面的障碍却越明显。

1.2 被试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次调研随机调查了安徽省的五个市(包括县):合肥、芜湖、安庆、六安和阜阳。调查中所指科技工作者, 指现代社会中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本调查中的科技工作者具体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五类人员。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为94.1%。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总体情况

性别 男 176 58.5女125 41.5学历中专及高中 43 14.3大专 63 20.9本科 132 43.9硕士 55 18.3博士 8 2.7职称初级 181 60.1中级 76 25.2高级 44 14.7家庭结构未婚 103 34.2已婚 184 61.1离异 14 4.7

对测试结果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技工作者需要结构和人际关系基本状况

2.1.1 科技工作者需要层次状况

我们对科技工作者总体需要层次进行分析,取各维度的均值作为这一维度的强度值,比较其六类需要的强烈程度,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科技工作者需要层次分布与经典需要层次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尊重需要与发展需要之间的重要性互换。其中,生理需要高居首位,甚至在4.6以上,说明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满足其它需要。

表2 需要结构各因素得分情况(M±SD)

2.1.2 科技工作者人际关系各维度及总分状况

对科技工作者的人际关系状况做描述性统计和频率分析,如表3所示,科技工作者总的人际关系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上的均数表明,在交际方面的困扰程度最高,最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由表4可见,各因子上存在的心理困扰程度的具体情况,交谈的困扰程度最高(86.4%),其次是交际方面(80.0%);在达到严重困扰程度方面,异性交往(3.7%)居高,而待人接物仅达1.7%。

表3 人际关系各维度及总分现状(M±SD)

SD 3.97 4.43 3.84 4.51 14.88

表4 人际关系各因子及总分频次分布表

2.2 科技工作者需要结构与人际和谐的关系研究

2.2.1 科技工作者需要结构和人际总分的关系分析

为了探求需要结构和人际和谐之间的关系,我们以人际关系总分为因变量,需要结构各因素为自变量,假设科技工作者的需要是预测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效变量,通过对所设定的F检验统计量的概率标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需要结构回归模式的整体检验结果分析表

表6 需要结构回归系数与复共线性分析表

根据回归系数表(表6)可知,逐步回归过程只有一个自变量——贡献需要被选入回归模式中,建立的回归模型是:Y=95.491-6.390X1。因为只有一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式中,所以没有复共线性问题,其容忍度和VIF值都是1。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表明用t统计量检验假设“回归系数等于0”的概率小于0.001,说明了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进一步对于残差是否为正态分布作直方图和P一P图检验,从回归残差的直方图与附于图上的正态曲线相比较,可以认为残差分布基本服从正态分布,P一P图中,散点图大致散布于斜线附近,而且没有明显的异常值,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分布基本上是正态的。

通过以上指标,可以认为所建立的模型在统计学上无误。通过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贡献需要和发展需要对人际关系有显著的影响。科技工作者的人际关系与贡献需要和发展需要之间表现出的显著负相关,说明贡献与发展需要越强烈的人,人际困扰问题越少,人际关系越和谐。另一方面,由人际关系和贡献与发展的紧密联系来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以及自我形象的树立和潜能的发挥,体现了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2.2 从学历维度进一步考察科技工作者的贡献需要和人际和谐的关系

对学历这一人口学变量编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考察不同学历科技工作者在需要结构各因素和人际关系各因素上的差异,以期更加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贡献需要和人际和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贡献需求上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显著高于大专(P=0.047)及本科(P=0.029)学历的人;正高职称的科技工作者也显著高于无(P=0.037)、初级(P=0.028)及副高(P=0.005)职称的人。人际关系方面的学历差异主要体现在中等学历科技工作者相对于低学历者在交谈和异性交往因素上有较高的困扰。

贡献是个人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科技工作者这一高端人群,他们不仅有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更加注重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并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即对贡献的需要。而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对贡献的高需要正体现了他们对他人有更大的认可和宽容,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不是狭隘的基于个别人或亲朋好友的感情,而是一种具有博爱性质的感情。他们关心所有的人,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帮助全人类的真正愿望。因而他们具有比一般人更深厚、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

正是因为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才易于达到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后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好,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因此,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科技工作者们普遍的自我实现。

3 结论与建议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类需要结构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发展心理学家和自我理论家都认为,自我及其所有的认知、情绪特征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得以形成、展现和维持[3]。基于此,帮助科技工作者优化工作环境,创建和谐人际交往氛围,让周围的人认识科技工作者、了解科技工作者,体察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是非常必要的。

3.1 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在心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完整的需要层次理论[4],并将人际关系需要明确列为人的基本需要。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生活在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中。

启示一: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名社会成员人际交往这一基本需要。

3.2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自我实现者人格的重要特征

自我实现即马斯洛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指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与结果,亦即个体本身生而具有但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得以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充分展现出来。换言之,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具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因而自我实现自然更加受到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作为直接从事科学和技术生产活动的群体,从事的也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事业,社会给予了他们一定的期望,他们便自觉地将自我实现作为个人发展的原动力,期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启示二: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更要大力提倡和奖励科技工作者的自我实现的行为。

3.3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马斯洛承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健康人格的条件,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并提出心理疾病的治疗也依赖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这些对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启示三:关注离异科技工作者所处的人际环境,对于把握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9.

[3]Markus H,Cross S.The interpersonal self.In L.A.Pervin.(Ed),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1990:576-608.

[4]Maslow,A.H.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M].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370-396.

[5]郭文斌.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84.

猜你喜欢
马斯洛人际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搞好人际『弱』关系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