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反思

2010-11-30 08:37于蓉蓉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年20期
关键词:满堂语文课语文课堂

于蓉蓉

新课改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机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教学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我们也看到,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语文课不要空洞的热闹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 考试 内容的拘束,放开手脚, 自然 也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的形式也就多了起来——课本剧、演讲、小品、辩论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了生机。然而,热闹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在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时,看到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热闹的活动,不见文本的阐发、挖掘,更谈不上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实行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 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教师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热闹做法。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任何的弄虚作假,务虚的做法会贻误学生。就语文教学而言,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如果只注重了活动而忽视了文本,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提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挖掘内涵、感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是我们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努力去做的。

二、语文课不要随便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方式。“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学生是在主动学习,但实际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问题或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想,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课堂上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教师设计得天衣无缝,学生答得完美无缺,但整个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可见,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丧失了“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到:(1)教学中我们要改教师问为鼓励学生问。在教学中努力设计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对与错,不管好与坏,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一定要解决,不能走过场,让学生合作解决或教师帮助解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2)教学中我们要改教师设计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说前一点学生敢问是基础,那么当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一个个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改师问生答为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满堂语文课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文
《雅客满堂》
坚强的“满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真假秘方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又见榆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