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建议

2010-11-30 08:37周建森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年20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课堂教学

周建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的课堂教学多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采用题海战术。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喜欢按自己的“经验”归纳整理为某种思路、模式或结论,然后直接“塞”给学生,在大量反复操练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接受,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我去听一位老师的课,他那一节课安排的是评讲“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单元检测试卷,怎么安排的呢?就是从第一题开始讲,直到讲下课,试卷当然还未讲完,中途也没有抽学生回答问题,反正是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就拿出来讲一遍,也不分这道题该详讲还是略讲,该让学生分析,还是自己来。整个课堂很安静,学生也没有乱说乱动,但我看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表情茫然,象这样的课,老师们可以想像后果是什么,我就不多说了。

二、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工具学科,但它精练的定义,严密的推理论证,具有丰富内涵的公式呈现在书本上却是干巴巴的条文。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一点我想老师们应该有深刻的领会,新的教材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改进。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非常有趣,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知心理。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有“日历中的方程”这类题目,上课前教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张一个月的日历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日历中竖列相邻的三天数字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究竟是几号,在老师“猜”对日期后,学生肯定就会思考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也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读、说、做、议、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愉悦、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构建良好的操作平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 “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拼图的题目,“搭1 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7根小棒(教师出示拼出的图形),那么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个呢?100个呢?n个呢?”。

对于这类探究型的题目,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探索出规律,再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述结论的推导过程。这样,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归纳得出多种不同方法表示搭n个小正方形的小棒的个数的代数式,学生在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落实双基、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提出的各种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因为教学有可能不再是按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进行。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提倡与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 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或交流。例如: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中的函数;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中的三角函数,柱体、锥体、台体;在有关空间图形的介绍中的截一个几何体、三视图;有关平面图形的发展变化问题中的三角形的变化,七巧板的搭建;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中的数形结合;探索性的问题中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等。这些内容都是具有动态的特点,或是

图形本身的运动,或是观察角度的运动变化,或是思维的变化发展,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动性”数学,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需要改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运用它可以编制各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数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单调的传统教育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为“动性”数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全面更新。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基于网络的教学不仅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它们给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总之,新的课标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师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