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饱含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特色理论”

2011-01-07 08:44虎,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文化

鄢 虎, 赵 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邓小平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中国的国情,创立了富国强民的“特色理论”。这一伟大理论,即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被充分地运用了起来。在这其中,邓小平充分地吸取了马列主义文化和西方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核,使“特色理论”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沃土之中,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了深刻而伟大的变革。

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特色理论”也有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利益关系“峡谷”式的显著变化,弱势群体对社会贫富悬殊状况的不满情绪比较突出,道德滑坡、违法犯罪现象严重等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江泽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学说,提出了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建设和谐社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较好地解决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从而推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的建设和发展,使“特色理论”日臻完善。胡锦涛执政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致使许多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异,有部分国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失去了方向和把握,对人生信念和理想失去了挚热的追求。胡锦涛根据我党军旅文化的光荣传统,向全社会倡导发扬党的“两个务必”的光荣传统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抢险救灾的契机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和作风教育,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进而实现了“特色理论”的与时俱进。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本文的文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思想、理念是中心或核心层次;制度、管理、行为是中间层次;形象和标识是外围层次。本文所涉及的四种文化及每种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特点,可用下表表示。

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军旅文化核心层次 人民性 效益性 和谐性 不屈性中间层次 组织性 制度性 兼容性 纪律性外围层次 务实性 竞争性 有序性 严谨性

一、马列主义文化保证了“特色理论”的基准点

马列主义文化确保了“特色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底线。邓小平创立的“特色理论”,坚持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的立场和方向。

1.马列主义文化核心层次保证了“特色理论”的人民性

马列主义以完整的理论形式体现了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马列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它首先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坚持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自觉捍卫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和社会不公平、争取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现。

“特色理论”继承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文化核心层次的人民性的特性。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实践性、创新性都来源于此。在邓小平心目中“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是他思想行动的最高准则。他主张一切思想和言行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必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一朴素的语言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求索、为国为民的人生信念和实践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对人民的深情热爱,使他无私无畏,以博达的胸怀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做出了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在创立“特色理论”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人民性的社会主义方向。

2.马列主义文化中间层次保证了“特色理论”的组织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十分注重组建工人阶级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力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与各种非无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论战和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为之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他们鲜明地指出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P285)此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293),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准备条件。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这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就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石。

“特色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组织文化的精华。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不仅反复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2](P4128)。而且领导全党同否定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批判了把坚持党的领导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主张削弱党的作用,淡化党的领导的错误,坚持和巩固了党的领导。与此同时,邓小平鉴于十年动乱给党留下的严重创伤,并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能否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党要善于领导”。他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2](P4205)“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2](P4225)。他还就如何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他说:“我们要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2](P4289)通过改革,消除在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上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正确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理顺党政关系,形成党政各司其职的有效机制,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党和党的领导行政权力化倾向,以便改进和完善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使党“集中精力管党,管理路线、方针、政策”[2](P4234);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机构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领导体制和政治体制。同时,还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并处理好各项工作同经济建设的关系;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决惩治腐败,严肃党的纪律,端正党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所有这些,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指明了方向。

3.马列主义文化外围层次保证了“特色理论”的务实性

马列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务实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充分考查剖析自然、社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同反对派的充分辩论和坚决斗争中发展的,是完全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是人类最科学、最正确的思想。就连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不得不承认无法战胜马克思主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苏联革命实践,取得了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紧接着是一批东欧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为其自身赢得了良好形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引下,我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引下,我们打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五百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西方企业文化诠释了“特色理论”的内核

西方企业文化被邓小平引进“特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突破。邓小平利用他在全党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力,在他晚年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真正实现了原创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1.西方企业文化核心层次诠释了“特色理论”的效益性

企业的经营宗旨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之所以被喻为成功企业制胜的法宝,就在于企业文化是企业人格化的象征,是企业的灵魂,它能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此,世界众品牌公司着力构建“效益文化”,始终将“超前、双赢”经营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全过程。

“特色理论”借鉴了西方企业利用企业文化创造经济效益的成功经验。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灵魂所在。以关爱理念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是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凝聚员工的原动力,是激发企业员工创造力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平台。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日趋小康的同时,晚年的邓小平觉察到:抓机遇,抢速度,上规模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经济效益问题,这是他最感兴趣,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邓小平在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之上界定并独创了经济效益核心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宝库和西方企业文化思想。

2.西方企业文化中间层次诠释了“特色理论”的制度性

西方企业文化重视通过制度、管理和行为支撑理念。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企业真正成为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体制。一个成熟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合同书》、《保密制度》、《岗位说明书》、《工作交接制度》、《奖惩制度》、《考勤与休息休假制度》、《试用期录用条件》、《薪酬与社保制度》、《培训制度》等制度。

“特色理论”借鉴了西方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制度,并努力使这一制度规范化、科学化。1978年3月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一文中,邓小平指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好多事情要做。有些问题要经过调查研究,逐步解决。有些制度要恢复起来,建立起来。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2](P4263)他还特别谈到了工资制度、考核制度、奖金制度、稿费制度等。在1979年11月,邓小平还说:“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比较大。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2](P4257)

3.西方企业文化外围层次诠释了“特色理论”的竞争性

西方企业文化竞争的实质是商业利益的竞争。商业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强化,经历了一个由低向高,由表层向深层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同的层面,即:产品竞争、市场占有率竞争、客户竞争、人才竞争、企业机制竞争。这五个不同层面,有其商业竞争的共同规律,又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点。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

“特色理论”既承认竞争/的必要性又限制竞争的消极性。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市场中,每一个参与市场活动的人都是有着自主权利的主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彼此有着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公平竞争地参与市场活动,享有相互对应的公正的权利与义务,从而熔解了自然经济社会遗留下来的人身支配关系和奴役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使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都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独立目标、独立价值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他们可以自主地使用属己的生产资料并决定经济行为,并对自己的活动承担道德与法律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经济基础支持的经济领域的独立个体。因此,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提供了客观的价值尺度,把人从过去的自然经济时代的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把个人从以往等级的社会身份中分离出来。不仅如此,市场经济也破除了计划经济中人为的分割和封锁,使市场走向开放。全面开放的市场日益强化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生产经营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从而使人在平等的多层次的交往中形成较为丰富的社会关系,同时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遇。市场经济打破了血缘、地缘对个人的限制与束缚,使人们的流动性增大,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人们不必再长期依附于某一个特定的地方,而是可以有所选择并建立起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人的存在模式必将经历从“家庭人”、“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而越来越成为“社会人”。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在运行中有时会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波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导致社会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阻碍或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消极性亦称为“市场弱点”,是市场经济活动本身客观存在的。为此,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克服市场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弱点”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三是要加强计划性、运用税收、信贷和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各项经济活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基本平衡,防止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四是要确定合理合法的投资结构体系,根据市场规律要求,合理分配各社会生产部门间的投资比重,使市场经济运行有序发展;五是要建立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联络各独立的要素市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化,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市场“弱点”才能得到有效抑制。

三、中国传统文化填补了“特色理论”的不足

江泽民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手段,将社会和谐引进“特色理论”,也即是说,将这一理论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柔性的角度将“特色理论”与时俱进。

1.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层次填补了“特色理论”的和谐性

将市场经济引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双面刃。在充分肯定人际关系变化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人正在把市场原则不加限制地扩大到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让金钱去“吞噬”真善美的东西,恶性竞争、见利忘义。这就势必导致极大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混乱,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化社会风气。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体悟。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庸》中写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为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但音乐在中国古代不紧紧是娱乐,而是起到教化众生的功用。如《左传》中所言:“八年之中,九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儒家更是讲究礼乐教化,讲究韵律和谐。如《中庸》中所言,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进而泛化为伦理纲常的关系,比喻夫妻为“琴瑟和谐”。“和谐理念”贯穿中国文化始末。中国人对待自然讲“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不是割裂开来和对立的;对待社会讲“仁”、“爱”、“亲亲”、“尊尊”,整个社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其乐融融。“和”、“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对待自然、家、国、天下的基本态度,贯穿中国古代文化的始末。

“特色理论”中所包含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众所周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动力。为此,在1999年4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致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其中就包括对中国儒家和谐文化的学习。

2.中国传统文化中间层次填补了“特色理论”的兼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德”、“法”兼容。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良好的治国方略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与发展,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其“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不无关系。“德主刑辅”的思想肇始于周公的“明德慎罚”,孔子则明确地把德治放在第一位,把法 (刑)治放在第二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道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主刑辅”思想,突出强调实施德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义教化,方能统一天下。(见《孟子·公孙丑上》)既“隆礼”又重法的荀子,主张先礼后法,先教后刑。 (见《荀子·富国》)董仲舒用阴阳学说阐释“德主刑辅”思想,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汉书·董仲舒传》)因此,要“大德而小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至此,“德主刑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的指导思想。此后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的主张,如王充的“文武张设”;李世民的“明刑弼教”;韩愈的“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丘睿的“礼教刑辟交相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而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则表明“德 (王道)主刑 (霸道)辅”的思想已转化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并且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只用德治或只用法治的王朝,都走向了衰落、灭亡。战国时期的鲁国和齐国单纯用“德治”,很快被吞并;秦国“专任刑罚”,则二世即亡。

“特色理论”在客观上要求以软硬两手维护社会稳定。江泽民根据社会出现不和谐现象的实际,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谐理念的要求,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丰富了“特色理论”的内涵。“德治”与“法治”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在治理国家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法德并重,互为补充,协调推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只有把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作为治国的一种手段。以德治国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外围层次填补了“特色理论”的有序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组织和个人存在与运动的有序性。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理解为一个巨系统的话,则其延续时间漫长之原因,当主要是该巨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自组适应性的显著体现。自组适应性 (或自我调整)说到底就是系统本身不断地克服其内部无序性和不稳定性,通过一定的程序、方式和过程促使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协调,即促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和稳定状态,最终导致系统的不断进化。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巨系统,可以发现,组成该系统的主要子系统有四个,即:农业生产方式系统 (系统的维持主系列,物质、能量、供给系列);以“儒学”为主的观念系统 (系统的信息反馈关联机制);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系统 (系统的控制中心);游牧生产方式系统 (系统的新密码交集互补系列)。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延续时间达2000多年,就是因为这四个子系统竞争、协同而维持了它宏观上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特色理论”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人事关系的和谐有序内核。“特色理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和自由竞争机制使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要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显著表现为自主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本质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际关系的空前发展。首先,市场经济提高了人的能力素质,深化了人际关系的内涵;其次,市场经济确立了人的平等地位,发展了人际关系的基础;再次,市场经济丰富了人的交往关系,扩展了人际关系的空间;最后,市场经济增强了人的主体独立性,提升了人际关系的阶段。

四、中国军旅文化增添了“特色理论”的内涵

胡锦涛针对国人精、气、神疲惫的客观现实,将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军旅文化引入了“特色理论”,以亮剑的军旅精神用以振奋民族斗志,即从意志刚强的角度再将“特色理论”与时俱进。

1.中国军旅文化核心层次增添了“特色理论”的不屈性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旅文化。军旅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民族之魂。军旅精神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永远成为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及和平年代中,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抢险救灾战斗,均表现出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不屈精神:“八一”武装起义的枪声,井冈山隆隆的炮声,瑞金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厮杀声,铁流两万五千里脚步声,陕甘宁边区开荒种地的喧闹声,大刀向鬼子砍去的嚓嚓声,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宣告声,将永远以历史的真实和震撼载入史册。解放后,人民军队一如既往,一切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在剿匪反霸、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抢险救灾中以坚强的意志战胜敌人和困难,为人民再立了新功。

作为“特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由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军旅文化中的不屈理念。首先,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因为它包含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霸气内容。其次,表现在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任务上。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非凡勇气。再次,表现在党风、政风的治理上。胡锦涛重提党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大力倡导发扬党的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刚强决心。最后,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尤其是“八荣八耻”新风的倡导,更是科学发展观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

2.中国军旅文化中间层次增添了“特色理论”的纪律性

中国军旅文化的不屈性往往需要以纪律做支撑。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以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其内容作了统一规定。这就是我军现在执行的并谱成歌曲传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90年6月9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我军铁的纪律是战胜敌人、团结自己、时刻听从党的指挥、勇敢捍卫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吸收了军旅文化中“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观点。针对党内部分官员的腐败现象,他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2009年1月13日,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强调:“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要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要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3.中国军旅文化外围层次增添了“特色理论”的严谨性

中国军旅文化的严谨性是指其正规化的外在表现。具体说来,它是指以实行毛泽东提出的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的正规化思想为基本内容,用以条令条例为主体的法规制度规范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建立起适应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以提高我军战斗力。当前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大力提高军队人员现代科技文化素质和指挥管理技能;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提高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发展现代军事科学理论等。江泽民依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结合不断发展的军队建设实际,从增强国防实力和履行军队根本职能出发,提出用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来指导和规范我军的质量建设。

体现“特色理论”的科学发展观融进了军旅文化的严谨性。这主要表现在反映规律性要求、客观性基础、思想内涵、价值理性及综合性视角等方面。所谓规律性要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3]所谓客观性基础,“是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理论依据,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人民:它站在时代最前沿,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战略思维来审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它发扬批判的创新精神而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目的、基本原则、重要体现及总体要求。”[4]所谓思想内涵,“是指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强调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5]所谓价值理性,“是指它体现了工具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它体现了功利尺度和道义尺度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它体现了人的尺度和生态尺度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6]所谓综合性视觉,是指:“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冠名为科学,这是因为:其一,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思维的产物。其二,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性根本所在。其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需要在科学落实中来体现和进一步揭示。”[7]

由邓小平创立,江泽民、胡锦涛补充完善的“特色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时俱进,这与领袖们善于把握各种文化内涵并适时因势利导不无关系。按照“特色理论”完善的未来发展轨迹,它同样离不开各种先进文化的渗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N].解放军报,2006-05-16.

[4]张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及其实现途径 [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5):4.

[5]王修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新成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N].人民日报,2005-06-03.

[6]陈娆燕.论科学发展观人本价值向度的科学性与理论精神的统一 [J].求索,2006,(7):489-490.

[7]崔彩文.科学论党的四代领导人发展观之科学性探析 [J].特区经济,2006,(3):434-435.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理论创新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