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语类PRO在英汉语中的分布的优选论分析

2011-01-07 08:43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题元语类论元

黄 艳

(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空语类是生成语法发展到管约理论提出的新概念,也是管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空语类是指在句法、语义表达式中存在,而在音系表达式中没有音系矩阵的成分。[1](P193)空语类的特点是无语音内容,其存在的证据主要来自语义,这说明逻辑形式中的语义解读机制会将它们的所含意义解读出来,所以在句法层面的表达式中必须将它们表示出来。空语类现象的存在反映着与人类语言有关的心智状态和心智运算,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揭示内在性语言的本质和特征。[2](P174)Chomsky把空语类分为四种:NP语迹,Pro,PRO和变项,由于Pro和PRO由基础生成,而英语中又几乎不存在Pro现象,本为着重用优选论来分析PRO在英汉语中的分布情况。

优选论 (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是生成语法的最新发展,虽然诞生于音系学领域,但由于这一理论的迅速发展与完善,OT已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的语言学领域。优选论在句法上的应用目前已涉及到Wh移位,方位倒装以及无主句等的优选论分析。本文试图用优选论来分析PRO在英汉语中的分布情况,以揭示PRO在英汉语中的分布规律。

一、优选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句法中的理论框架

优选论的语法体系由词库 (Lexicon)、生成器(Generator)和评估器 (Evaluator)三部分组成。生成装置根据任意原则,生成数量上无限的候选项,评估器根据包含原则 (containment)和语素信息一致性原则 (consistency of exponence)[3]对输入项进行筛选,再根据绝对优先原则 (strict priority)[4]选出最优选项。优选论的核心概念是制约条件(constraint),包括“条件 (condition)”,“过滤器 (filter)”,’参数 (parameter)”,“原则”,“规约 (convention)”等制约条件即普遍语法对语言的表层形式提出的肯定性的要求和否定性的限制。制约条件的遵守与违法体现了不同语言的差别。而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列,又显示了不同语言的内在结构的差异。与语音不同的是,句法层面的输入项必须符合:必须是实义词 (lexical items),有论元结构 (argument structure),具备语用和句法特征。

二、空语类PRO在英汉语句中分布的优选论分析

(一)空语类PRO具有 [+照应性]和 [+代词性]这两个特征,是具有语义内容,并且获得某一题元角色,但没有实际语音形式的抽象实体。因此在英语中,PRO主要分布在非限定性从句的主语位置,如:I decided[PRO to study English].由于汉语的形态极为贫乏,汉语中是否存在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也在学术界存在广泛争议。胡建华[5]认为汉语中存在不定式句,且把不定式的判断标准规定如下:一个小句被判为一个不定式,当,且仅当其主语位置同时满足 (a)和 (b):(a)它是一个θ位置;(b)它是一个不可词汇化的位置。而徐烈炯[1](P327)则认为汉语没有定式与不定式的区别,且汉语中的空语类是一种英语里没有的自由空语类 (free empty category,简称FEC)。本文赞成陈春香[6]的观点,认为汉语有无非限定句式并不影响汉语空语类PRO的存在。如:他决定 [PRO学英语]。

(二)根据优选论在句法应用中的原则与方法,PRO存在的理论依据成为生成器为输入项生成输出项的制约条件。

1.最简方案的格理论 (Case Theory)认为,凡名词词组,都要有格位。PRO是名词,带有一个隐性格位 (Null Case),这样就简化了 G B理论中专为PRO所作的仅适用于PRO的“控制理论 (Control Theory)”。[7]格理论中的格过滤 (Case Filter):句中的每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抽象格,专门针对有语音形式即显性的DP,即凡是带有非隐性格位的格的DP,必须是显性的,否则要被格过滤器过滤掉。格过滤成为本文优选论分析的制约条件之一:CASE FILTER.

2.根据优选论在句法层面输入项的规定:输入项必须是谓词—论元结构,而生成语法中的题元理论规定:给定一个词项的论元数量决定了它的θ-角色数量,每一个论元该词项的语义结构中对应着一个θ-角色。题元理论中的题元准则 (θ-Criterion)即每一个论元必须获得一个θ-角色,而且只能获得一个θ-角色;每一个θ-角色必须指派一个论元,而且只能是一个论元。[8](P104)因此θ-CRITERION成为本文优选论分析的第二个制约条件。

3.扩充投射原则 (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EPP)规定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9]这个原则被广泛应用到优选论中,也满足优选论在句法层面输入项运用中的另一个条件:输入项必须具备句法特征,即Subject: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因此,SUBJECT成为本文的第三个制约条件。

4.基于本文用优选论分析空语类PRO在句法中的分布,规定空语类特征的空语类原则 (Empty Category Principle;ECP)也成为本文的制约条件之一。空语类原则:①如果A题元管辖或先行语管辖B,则A严格管辖B;②如果A题元管辖B且给B分派题元角色,则A题元管辖B;③如果A管辖B且与B同指,则A先行语管辖B[9]。

(三)空语类PRO在英汉语中分布的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列

句法学家认为,格检验式可以从题元准则中推导出来:[9]一个名词要得到题元角色,必须是可见的 (visible);而名词短语要在句中成为可见成分,必须具有格,即名词短语必须有格才能得到题元,所以在本文优选论制约条件的排序中,格检验式排在题元准则之后:θ-CRITERION〉〉CASE FILTER。

由于英语语法制约程度高,几乎所有句子都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形式,所以SUBJECT在英语竞选表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因此排在最前。而汉语重话题,可以无主语,但话题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在汉语竞选表中,SUBJECT可以排在稍后的位置。在本文的英语竞选表中:SUBJECT〉〉θ-CRITERION〉〉CASE FILTER,而在本文的汉语竞选表中:θ-CRITERION〉〉CASE FILTER〉〉SUBJECT。

空语类PRO具有 [+照应语],[+指代语]的特征,即PRO在其管辖域内既要被约束,又不能被约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PRO只能是一个没有管辖范围的成分,即PRO不受管辖。[9]而 ECP规定空语类必须受到严格管辖,因此,ECP在本文中可以最大限度的违法,排在最后。所以在本文的英语竞选表中:SUBJECT〉〉θ-CRITERION〉〉CASE FILTER〉〉ECP;在本文的汉语竞选表中:θ-CRITERION〉〉CASE FILTER〉〉SUBJECT〉〉ECP.

表1 空语类PRO在英语中的分布的制约条件竞选

表2 空语类PRO在汉语中的分布的制约条件竞选

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空语类PRO在英汉语中的分布极为相似,但又不尽相同。PRO在英汉语中不能分布的位置很相似,都不能分布在受管辖且可以被授予格的位置。这也符合Chomsky[9]提出的PRO定理 (PRO Theorem),即PRO不受管辖。PRO在英语中主要出现在不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还可以分布在有些名词词组的主语位置,如:I’d prefer[PRO going to a movie]。但汉语中的PRO不仅可以分布在胡建华定义的不定式分句中,还可以分布在“连动式”结构中,如上图所示,传统语法中的“双宾句”中,如:小李答应我[PRO明天不来],传统语法中的“兼语句”中的“控制兼语句”[12],如:老师命令同学们 [PRO交作业],汉语传统语法中的“动词性宾语”,如:我明白 [PRO该做什么]以及汉语中特有的“得”字结构。而本文也只对PRO在英汉语中不能分布的位置进行了优选论分析,还没有对PRO在英汉语中可以分布的位置进行诠释。

通过对空语类PRO在英汉语中的优选论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语中的PRO具有极为相似的句法特征,且分布也比较相似,但汉语中的PRO分布更为灵活复杂。本文试图通过优选论分析找出两者语言中的PRO的分布规律,但由于PRO在汉语中分布的复杂性,对英汉语中PRO的分布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吴刚.生成语法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兵.优选论的产生、基本原理与应用 [J].现代外语,1998,(3):71-99.

[4]张蕾.普遍语法理论优选论在句法研究中的体现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41-56.

[5]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 [J].外国语,1997,(5):38-44.

[6]陈春香.乔氏控制理论与英汉控制结构——从英汉控制结构看乔氏控制理论解释力的不足 [J].语文学刊,2009,(12):1-4.

[7]Andrew Radford.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付有龙,庄会彬.转换生成语法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9]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 [M].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18,267,134-135,171.

[10]RenéK.Optimality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1]刘红.空语类PRO的句法分析——兼谈PRO在汉语的几种句式中的分布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52.

[12]扬大然.兼语句的语义分类及其空语类的句法分布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3-28.

猜你喜欢
题元语类论元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浅析题元理论
浅析题元理论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语类翻译探究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