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灵兰秘典论》考释三则

2011-01-23 03:38田永衍徐勤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正经文千金

田永衍,郝 军,徐勤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1 《素问·灵兰秘典论》源流考

《素问·灵兰秘典论》用《内经》惯用的取象比类方法,以古职官及职能为比,讨论了十二脏(官)之功能及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如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本篇经文在今可见的《内经》早期传本《甲乙经》和残本《太素》均无收载。林亿等的《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名《十二脏相使》,在第三卷。”因全本已佚,故今首见于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因其职官中有魏晋南北朝时官名“中正”,故有人疑其为六朝作品,由全元起为《素问》作训解时补入。

但《素问·奇病论》论胆瘅时言:“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本篇《甲乙经》及《太素》皆有载,可见古有《阴阳十二官相使》一文,据名其内容应为《灵兰秘典论》之祖本。

由上我们可以对《灵兰秘典论》的源流有个大致线索:古有《阴阳十二官相使》一文,但一度佚失,皇甫谧未见,至全元起时复出,名《十二脏相使》,可能保存了古文部分内容(王冰即言《阴阳十二官相使》已亡),也可能文已有异(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整理),至王冰,其已更名为《灵兰秘典论》而流传至今。

又看《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却发现它们中对十二官亦有记载,但其提法与今之《素问》通行本有异,现将相关内容以年代为序对比如下。

《中藏经》 《千金要方》 《素问》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膻中三焦(无叙)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受盛之腑也谏议之官又名水谷之海号为上将军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无叙)津液之腑,号曰水曹掾,又名玉海(无叙)号曰中清之腑,又名玉海水道,亦号曰孤独之腑为郎官中清之腑也,号将军,决曹吏为帝王监领四方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为谏议大夫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为上将军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津液之府也,号水曹掾,名玉海(无叙)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将军之官中正之官君主之官受盛之官仓廪之官仓廪之官相傅之官传道之官作强之官州都之官臣使之官决渎之官

《中藏经》和《千金要方》的年代较今之《素问》通行本为早,故其提法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三书主要差异在于:一是《中藏经》只名九脏(肝、肾、膻中均无叙),《千金要方》名十一脏(肝为“郎官”,肾为“后宫内官”,膻中无叙),《灵兰秘典论》名十二脏(肝为“将军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膻中为“臣使之官”),且前两书文法杂乱、论述欠清,后者内容全面、文法有章、论述清晰。二是《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将肺号为“上将军”,将脾号为“谏议大夫”。《灵兰秘典论》分别称为“相傅之官”和“仓廪之官”。三是《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均将胆号为“将军”,《灵兰秘典论》却将胆称为“中正之官”。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任何理论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只记载人身经脉十一条,而至《内经》却为十二条,且流传至今。二是考之于史,“上将军”为战国至汉初的显职,“谏议大夫”亦为东汉所设,均为较早职官,“中正”却魏时始置,较晚,故《中藏经》和《千金要方》所载当为《阴阳十二官相使》的早期版本之一。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之思维方式与主体内容来自古《阴阳十二官相使》一文,但在其流传过程中有后人加工整理。二是《中藏经》和《千金要方》中所载为《阴阳十二官相使》流传过程中的早期版本之一。三是十二脏与十二官相配之提法有一个从个别到全体、模糊到清晰、混乱到统一的过程(虽然有各自传本的问题,但总的趋势不会变)。搞清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对本篇经文展开更准确、更合乎实际的解读。

2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解

本句经文王冰注曰:“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张介宾注曰:“胆禀刚果之气,故为中正之官,而决断所出。”马莳注曰:“胆为肝之腑,谋虑贵于得中,故为中正之官,而决断所出,犹决胜于千里之外也。”高士宗注曰:“生阳上升,无所偏倚,犹中正之官,识量惟胆,故决断由之出焉。”余注不一一列举。这些注语或随文敷衍,或言而未透,既未能说明胆为何为“中正之官”,又未能说明何以其“决断出焉”。

通观本段经文,其“仓廪之官”以上,“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将军之官”、“臣使之官”的提法,皆是以职官及其职能类比脏之功能,以下,“传道之官”、“受盛之官”、“作强之官”、“决渎之官”、“州都之官”又是直接说明其功能,未用类比。“中正之官”的提法在“仓廪之官”以上,可以肯定是用了类比的。

何谓“中正之官”呢?《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言:“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此中所说的“九品官人之法”就是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其核心是在州郡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大小“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品评各州郡人士。“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作出的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据家世、才德作出的评论称为“品”,品共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为吏部授官的依据。“中正”评定的品第与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品第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官”,升迁较快,受人尊重;品第低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较慢,受人轻视。可见,“中正”为联系朝廷与民间的枢纽与桥梁。

胆在人体既为六腑之一,又为“中精之腑”(《灵枢·本输》)、“奇恒之腑”,“藏而不泻”(《素问·五藏别论》),功能介于脏与腑之间,能出表入里,通达阴阳,为三阴三阳之枢,五脏六腑之界,亦为人身之枢纽与桥梁,故为“中正之官”。

《中藏经》言:“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千金要方》云:“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号将军,决曹吏……能怒能喜,能刚能柔。”其“喜”字或为“恐”字,因胆虚,“虚则伤寒,寒则恐畏”而不能“刚”,症见“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素问·刺疟》),“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实,“实则伤热,热则惊悸”(《中藏经》)而不能“柔”,症见“胆为怒”(《灵枢·九针论》),“精神不守,卧起不宁”(《中藏经》),故其“决断出焉”即指其能恐怒刚柔也。

特别强调的是,《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均将胆号为“将军”,而《素问》通行本却将肝称为“将军”。一方面以将军名肝是为说明肝之阳气刚直而暴,其性似将军。另一方面从源流考证脏腑之称谓并不是古今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不应只拘泥于文字表面,畏首裹足而不敢大胆求释。笔者以为,经文其余脏腑皆表里分叙,惟其肝胆并叙(“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互文见义,即肝胆共主谋虑决断、恐怒刚柔之意。事实上,谋虑与决断很难截然分开(《素问·奇病论》:“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可证),恐怒刚柔与肝胆亦难截然分属(《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可证)。

3 “膀胱者,州都之官”之“州都”解

本句经文王冰注曰:“位当孤府,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其“位当孤府,故谓都官”之说模棱两可,未能将“州都”讲清。吴昆注曰:“三焦水液,俱出膀胱,是为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张介宾注曰:“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可见此两位均将“州都”解为都会。后世注多从张介宾之说,将“州都”释为水液会聚之处。按此释义,“州都”或为主谓关系。州,为水中陆地,代指水。都,为都会,引为动词会聚解;或为双音词,指水中可居之处,引为水液会聚之处(见五版《内经讲义》)。

在探讨“州都”解前,我们先来看看《素问·生气通天论》。其在论及阳气时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此句中有“坏都”一词。《太素》注本句谓:“阳气烦劳则精神血气乱,若国都坏亡不可止也。”“都”释为“国都”。王冰注对“溃溃乎若坏都”未加解释,只是照录原文。张介宾注谓:“都,城郭之谓,真溃溃乎若都邑之坏。”“都”释为“都邑”。以后注家“都”多作“都邑,国都,都会”解。细思之下,若都邑之坏,何来汩汩水貌?(汩,读yu,四声,水流迅疾的样子。屈原《九章·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汩兮。”)王履《医经溯洄集》云:“都,犹堤防也。”原来“都”此处为通借字,其本字为“豬”,又通“潴”(《集韵》言:“都,张如切,音豬。”《韵会》又谓:“豬,通作潴,水所停也。”如《禹贡》“大野既豬”。《孔传》云:“水所停曰豬”,谓“豬”即“潴”。《史记·夏本纪》又云:“既豬作既都”),为水停之处,引为堤防解。堤防坏,自然水“汩汩乎不可止。”此句意为:过劳,阳气亢盛于外,阴精竭绝于内,故目盲耳闭,甚则气逆昏厥。其病势如堤防崩溃,洪水泛滥一样,迅猛而不可遏制。

反观《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此处“都”应释为都邑、都会,还是亦应释为堤防呢?笔者以为,“州”者水也,“都”者堤也。“州都”者,犹言膀胱如贮水之堤也。惟其为贮水之堤,故后云其生理功能为“津液藏焉”,方可以贮藏津液。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意为膀胱犹如贮水之堤坝,主贮藏人体之津液。正如唐容川云:“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其所剩余质,乃下出而为溺。经文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出津液,非出溺也。”《伤寒论》太阳病之五苓散证,膀胱气化失司,上不能化津液而为消渴,下不能出溺而见小便不利,应为此句经文之最好病理注解。

猜你喜欢
中正经文千金
虎家“四千金”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经文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无题(3)
《圣经》经文中国化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微型圆管中正庚烷/空气预混催化燃烧特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