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 “平台+模块” 课程模式实践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1-01-30 03:16李加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长跑模块体育

李加奎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大多数是基于注重体育“三基”传授而设计,强调体育“三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体育新知识和新技术少,体育项目内部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性差,体育的人文关怀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程模式结构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三自主选择”仅停留在口号上,大学生难有自我选择的空间。这种现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全民健身指导纲要》和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精神,南京工业大学就体育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模式,经教学实践证实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平台+模块”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设置(见图1)。

模块内容体育基础理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武术、健美操、垒球、田径、体育舞蹈、跆拳道、保健课、五人制足球、形体课、定向越野等20门课程。模块单元模块一(必修模块)裁判法、体育文化、体育欣赏、街舞、棒球、交谊舞、体育美学、体育旅游、体育表演、大型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等11门课程。模块二(选修模块)学校各种赛事和文化节的体育志愿者、开幕式表演者、闭幕式表演者;校园体育联赛的组织和参与者等40项课外体育活动。模块三(活动课程模块)平台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

图1“平台+模块”课程模式构建

“平台”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下简称“体测”)和“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平台是基础,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完成“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体测”成绩达不到国家标准,则体育课程成绩视为不及格。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每学期至少应完成长跑20次(其中七次必须在早晨6:00—8:00时间段内完成),超出规定次数,每多跑10次体育课成绩加5分,体育课成绩加10分为上限,每学期体育成绩总分上限为100分。如:某位学生体育课成绩92分,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加10分,最后的体育成绩为100分;每学期(在规定时间内)一、二年级学生参加阳光长跑次数不足20次者,或早晨6:00—8:00时间段内未完成7次者为长跑成绩视为不合格,本学期体育课成绩最高计为59分;每次长跑距离男生不少于2 000m,女生不少于1 500m。每人每天限跑1次;男生平均速度不能低于1.5m/s,女生平均速度不能低于1.0m/s。“体测”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是学生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平台中的两项内容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基本可以达到的。

“模块”是指将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按其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划分为不同的矩阵,每个矩阵为一个模块单元,供大学生自由选择。南京工业大学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三个单元模块。即模块一为必修选项课,由体育基础理论(体育锻炼原理、运动损伤与处理、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武术、健美操、垒球、田径、综合课、体育舞蹈、跆拳道、保健课、五人制足球、形体课、定向越野等20门课程组成。要求大一、大二学生必须选一门作为必修项目,但大一、大二学生不能重复选同一项目。譬如大一选过篮球项目,大二只能选其它项目,这样模块内的组合就多一些,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也相对较多,体育综合能力也会增强。学生在选课时,应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要与其他模块合理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模块二为选修课模块,由学校的一些特色课程组成,包括各种项目的裁判法、体育文化、体育欣赏、街舞、棒球、交谊舞、体育美学、体育旅游、体育表演、大型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等,设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有利于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块三为活动课程模块,是模块一和模块二的重要补充,设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南京理工大学是江苏省女子垒球“省队校办”的学校,垒球场地设施比较完备,已承办了女子垒球世锦赛、全运会、省运会、省大运会、全国青年垒球锦标赛等多项赛事,这些赛事仅靠体育部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许多学生的参与,这就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提供了契机。他们在学校举办多种赛事中,担当了体育志愿者、开幕式和闭幕式表演者。学校体育部对表现突出者或为学校争光的学生,均给予了一定的体育奖励分,并计入体育总成绩中。

“平台+模块”的课程模式的设置为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既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便利。

2 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建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的效果检查,也是检验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平台+模块”的课程模式实施后,南京工业大学采用了“三结合”的方式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和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考勤、体育理论笔试、技术和技能考评、“体测”和“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等六项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见表1、表2)。并将成绩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学生可随时查询。

表1 第一学期评价标准

3 “平台+模块”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3.1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平台+模块”课程模式的构建思路清晰,特色鲜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体育课程模式建设比较完善,较好地体现了“重素质、强能力”的体育课程模式指导思想。“模块”这种多次选择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学生在“套餐式”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择,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体育基础和爱好对体育课程选择不同的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模式,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健身之路。

3.2 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发展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平台 + 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为主体,使学生能按自己的目标和需要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既确保不同大学生的共性发展,又能突出不同大学生学习者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在社会需求以及对自己的个性需要、发展方向与学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了较好的结合,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模块内容组合,减少了盲目性。

3.3 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课程模式的功能在于实现培养目标,而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是贯彻实施“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学生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选择更使学校体育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无一例外地“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为了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在开学伊始就把《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评分标准等)和教师的简历上网,教师面临着广大学生的选择和评价。这是对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极大促进。

4 不足之处

由于受学校场地、设施、教师等体育资源的限制,在“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选课时仍然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套餐式”组合。此外,不同专项的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选项同学之间的考试分数出现较大差异,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模等个人利益,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1] 刘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100~103.

[2] 王辉.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71~76.

[3] 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0~91.

猜你喜欢
长跑模块体育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九色鹿”的“长跑秘诀”是什么
十一年长跑的爱情:此生只爱你
长跑囧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