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1-01-30 03:16施志社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体育运动体育教师

邱 林,施志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苏南地区地理分布情况随机抽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和常州大学,共10所高校中的800名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苏南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苏州市图书馆及苏州大学图书馆查阅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对所得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1.2.2访谈法实地走访苏南地区10所高校,通过与女大学生的交谈,初步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2.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分为专家问卷调查和女大学生问卷调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结果共设计38个影响指标,向15位专家发放问卷,请专家对问卷中的设计指标作出选择并提出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整理,共归纳总结出32个影响指标。然后,将修改后的问卷再次发放给专家,请专家根据调查问卷的指标内容和结构作出效度鉴定(内容效度系数平均为0.83);第二阶段,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评分标准为5、4、3、2、1,分数越高,越表明赞成该项量表内容。为检验问卷信度,采用重测法在苏州大学文学院选取了40名女学生作为调研对象,经过第一轮问卷调查后,时隔一个月后再次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将两次结果进行测验,相关系数R=0.842,问卷信度符合要求,正式确定问卷。

问卷调查主要以整群抽样为主,随机抽取苏南地区10所高校中的800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从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8%。

1.2.4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调查问卷的性质和数据特性,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因子的提取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综述,总结出影响我国高校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有:生活习惯、体育兴趣、体育氛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个人经济能力以及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等32个因素。依据因子分析理论,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应性考察。首先将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经统计所得 KMO=0.585和Bartlett's球性检验P<0.000(见表1),表明问卷中32个调查指标之间不是独立的,适合作因子分析。然后,根据专家指导意见以及研究需要,选取五个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62.660%,可以有效表达原有信息。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素进行公共因子抽取时,特征不明显。为了使因子变量分类特征明显,采用方差极大化原则对初始因子矩阵进行正交变换,旋转后根据变量载荷情况和各因子主要反映的内容,将影响苏南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分为五个方面并对其分别命名。

2.2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因子的分析

2.2.1个性差异与生活方式因子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所得,胆怯自卑心理平均分为3.735分,生理因素为3.650分,生活习惯为3.681分,体育挫败和伤病经历为3.450分,害羞心理为3.353分,运动审美的理解偏差为3.233分。其中,胆怯自卑心理是个性差异与生活方式因子中的主导成分。

表1 各因子名称及影响因子分类表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和体育基础设施数量的短缺,使得学生很难完全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特别是一部分运动能力较差的女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受伤情况,从而形成胆怯心理。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个体生理和心理的较大差异性以及体育技能基础水平的不同,特别是女学生在青春期发育前后心理特征变化明显,许多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觉自己运动技能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担心受到他人嘲笑,自尊心受挫,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胆怯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生活习惯。

大学阶段的女学生由于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女性经期阶段参加体育运动时会感觉生理不适和较强的运动疲惫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个人运动损伤和体育挫败感会使女学生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2.2体育态度与运动能力因子调查数据显示,体育兴趣平均分为4.115分,怕苦怕累怕脏为3.750分,体育与健康的认知程度为3.561分,自身健康认知为3.250分,缺乏运能技能为3.623分,体育偶像效应为3.153分。从数据情况可知,体育态度与运动能力因子中的主导成分是体育兴趣要素。

学生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或体育学习对象趋近和积极探究的倾向,它是在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与体育学习情绪、情感相联系。学生体育兴趣也是学生自觉进行身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团队精神,融洽人际关系,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条件。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进行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3]由此可见,学生体育兴趣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苏南地区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兴趣偏低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首先,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娱乐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大学校园生活属于半开放性的社会生活,各种社会因素充斥其中,许多女大学生校园生活单调无趣,往往会被一些社会因素所影响。电脑网络、逛街购物和网上虚拟的感情寄托等成为了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业余兴趣,并且消耗了她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精力和激情,从而产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态度。其次,传统体育教学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学生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4]而且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任务的不合理性使得女大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从而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最后,调查结果显示,76.5%的调查对象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溺爱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养成怕苦、怕累、怕脏的懒惰习性,特别是女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加之传统文化观念中家庭教育认为女生应温柔娴静,不主张女孩子过多参与体育运动,男女角色的过早定位对女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产生了心理干扰。

2.2.3环境支持与运动氛围因子根据调查数据所得,体育氛围为3.861分,是否有合适的运动项目为3.732分,学校对体育重视开发程度为3.651分,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为3.332分,家庭教育支持程度为3.237分,学业和运动时间的平衡协调为3.187分,女生专项体育活动组织为3.002分,其中体育氛围因素最为重要。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动物,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趋势,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能够以其巨大的感染力和心理约束力对全体成员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起到规范与调整的作用。[5]其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远远不同于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强制力量的影响。所以,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有助于引导女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氛围主要由高校优势体育项目、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信息的宣传、体育课堂气氛、校间体育合作与交流、体育知识讲座与咨询和教育者的体育态度等因素构成[6]。李伟强[7]在《干预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中指出:以氛围感知为内容的干预训练,能明显提高学生对氛围的感知程度,而且对氛围的感知能产生迁移影响,此种影响之效果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因此,通过对高校体育氛围构成因素的有效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高校体育氛围,从而提升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度。

2.2.4经济条件与物质基础因子调查数据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数量3.812分,校园女生体育器材种类3.728分,运动场馆器材使用费标准3.640分,体育消费观念3.502分,个人经济能力3.363分,体育消费指数3.330分,体育培训收费标准3.267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教体艺厅[2004]第6号文件)中指出:两万人规模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要求室外场地设施生均面积为4.7m2,其中包括400m田径场(内含足球场)四个;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80个;25×50m室外游泳池2个;武术、健身器械区若干;400m田径场每增加5000人增设1个;篮球场、排球场、非规范足球场、网球场每增加500人增设一个;50m室外游泳池每增加10 000增设一个。[8]另外结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以及近五年相关文件材料总结得出关于室内场地体育项目设施的基本要求。然而,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现拥有各类在校生约395 000人的苏南地区10所高校,其体育场馆设施数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体育设施严重不足(见表2)。

表2 苏南地区10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一览表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综述显示,女大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主要是羽毛球、健美操、瑜伽、乒乓球、排球和游泳等[9~10]。通过表2调查结果显示,苏南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与上述项目基本一致,但是有86.3%的调查对象实际经常性参加的体育项目却是慢跑。据调查所得,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室内体育设施数量严重不足,通过表2可知,各高校运动项目设施数量不足国家标准的1/3,设施器材的短缺对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造成了严重影响;二是苏南地区10所高校室内体育馆在课外时间实行的收费标准过高(调查显示运动场馆器材使用费标准平均得分3.640分),因此,多数女大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放弃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选择枯燥无味的慢跑作为锻炼的主要手段。

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11]因此,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对于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苏南地区10所高校基建经费来源主要由地方财政拨款,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所占份额较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不足必然导致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滞后。

2.2.5教师指导与课堂教学因子根据调查数据所得,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为3.661分,体育课组织形式为3.571分,体育课内容和要求为3.483分,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为3.359分,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为3.286分,体育课管理松散为3.277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同时把师资培训的重点放到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上。”我国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素质方面,它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道德、行为的方向;其次是道德素质方面,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道德认识上的前瞻性、道德行为上的典范性和道德影响上的深远性。

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职业,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者提出了较之于其他专业更高的思想道德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纷繁浮躁的亲利思想不断侵蚀着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现实中具有较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得到的却是较低水平的工资收入,许多体育教师无意专心从事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或消极怠慢育人之职,或在外兼职增加收入,教学手段不求创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思路老套,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低下,体育参与意识淡薄。所以,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不稳定性已严重影响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 建议

3.1 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

首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尽可能选用适合高校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如艺术体操、健美操、小球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其次,根据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创造良好整洁的体育环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再次,体育教学教法需进一步改进,以灵活多变、趣味生动为主,当女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时,应及时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信心;最后,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隐性氛围,如体育信息推广、体育赛事组织和健康保健讲座等。

3.2 明确动机取向,培养体育兴趣

利用目标定向理论激发女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和兴趣的维持,使学生了解自身健康程度,为参与体育运动建立目标;体育教学中尽可能使女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体会到新颖感、兴奋感和刺激感;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本职职能,言传身教,努力改变女大学生原有体育观念。

3.3 发挥学校职能,构建体育氛围

首先,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展优势体育项目,打造校园体育品牌,提升本校学生对优势项目的集体认同感;其次,逐步发展校园传统大众体育项目和体育竞赛,激发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形成体育集体荣誉感;最后,利用校园学生社团加强体育信息传播,激发校园体育氛围。

3.4 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构建

首先,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同时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利用企业赞助、校友赞助、民营赞助来弥补经费不足,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其次,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建设,缓解体育设施供求矛盾。另外,应酌情考虑建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设施,利用新兴体育项目的新颖特色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需求;再次,对课余体育设施租用的收费标准应酌情降低,校内学生与校外人员应区别对待;最后,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利用,使其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3.5 提升教师修养,摈弃逐利思想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强化教师责任,全面提高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切实搞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其次,体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高尚道德情操,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应适时调整分配制度,适度提升教师工资水平,以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 秦百里,韩敬全,郑彬.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4,25(6):91~92.

[2] 陶勇,代春玲.对湖北省高等院校大学生健身行为习惯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4):84.

[3] 罗文峰.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2):117.

[4] 姜华,杜洋,逄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144.

[5] 俞国良,王青兰.环境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6.

[6] 付皆,全世民.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氛围现状调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4):158.

[7] 李伟强,岑国桢.干预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2):276.

[8]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2004]6号) [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464f7ad249649b6648d747c8.html.

[9] 汪明旗.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6.30(2):186.

[10] 邓名英,黄勇,吴宗美.普通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198.

[11] 孙娟.辽宁省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体育资源及教学现状比较[J].体育学刊,2006,13(5):87.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体育运动体育教师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呆呆和朵朵(13)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