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辨“汗”研究

2011-02-09 04:34杨建业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腠理多汗卫气

杨建业 刘 明

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济南 250014

2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济南 250014

《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鼓动、蒸化阴液外泄。汗液源于脏腑化生之阴液,阳气对阴液的温煦、鼓动和蒸化是汗液产生的动力。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论汗》中说:“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早在《内经》中,就对有关汗出辨证论述详细,现综述如下。

1 汗液分泌机制

汗液是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出的液体。“汗液生于水谷,源于津液,津液是出汗的物质基础[1]。”《素问·评热论》曰:“汗者,津气也。”《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评热病论》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汗出赖卫气的温煦、充养功能正常开合。卫气运行旺盛,营气随之而行,卫行脉外,营行脉内,阴阳表里相从,腠理开合正常,汗液正常排出。

2 生理性汗出

生理性汗出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体温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调节、水液代谢 、滋养皮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2.1 调节体温性汗出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候炎热,机体阳气旺盛,汗出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气候寒冷,阳气内伏维持机体的必要活动,则津液自下经膀胱排出为尿,汗出相对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天气热或剧烈运动之后脏腑功能亢奋,产热多,为调节体温,向外散热而出汗。

2.2 情志性汗出

人在精神紧张、愤怒、惊恐、情绪激动时,脏腑功能亢进,阳气旺盛,汗出相对较多,在平静状态下则汗出较少。《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五液;心为汗……”。《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机体功能状态是影响汗出的重要因素,汗液分泌与神志活动关系密切。

3 病理性汗出

若因外邪侵入或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出现病理性汗出,即为汗证。汗证主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开合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病理性汗出主要包括:①外感六淫侵袭人体致病的汗出;②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而致的汗出[2]。

3.1 外感六淫致汗特点

机体外感邪气后汗出表现,与感邪的性质密切相关。一般风、热、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常见汗出;而寒、燥之邪伤人,则多无汗[1]。

3.1.1 风病多汗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常使营卫失和,毛窍不得固密而自汗出。故《素问·太阳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素问·热论》所论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伤寒一日,巨阳受之……。”这种善动,微隙入袭,升散的特性,致毛窍不闭而汗出。《素问·骨空论》也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

3.1.2 热病多汗而阴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素问·举痛论》中“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也。”火热之邪易迫滓外泄,故多汗出而汗随津脱。

3.1.3 暑病多大汗,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向外迫津外泄,在内消灼阴液。《素问·疟论》曰:“夏伤于暑,则汗大出。”《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3.1.4 湿病多汗而濡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滞气机,多与暑热之邪相并侵袭人体,患者常感身热不畅,既不大汗出,也不因汗而解,常形容为“如面和油。”《素问·痹论》曰:“其多汗而濡者,此逢其湿甚也。”

3.1.5 感寒多见无汗 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而见恶寒无汗等症。《素问·举痛论》云:“寒则气收”。《灵枢·刺节真邪》亦曰:“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3.1.6 燥胜无汗而干 燥性干涩,易耗气伤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多伴有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津亏之症。

3.2 汗出与五脏的关系

汗出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机体功能状态是影响汗出的重要因素[3]。

3.2.1 汗出与肝 肝主疏泄,藏血。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调畅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素问·经脉别论》云:“疾走恐惧,汗出于肝”。疾走过度伤筋,气血不能荣养。血者水也,血为肝所藏,主疏泄调情志,易于恐惧者,血不足也;肝气不足,气血不盈,不能浇经,经脉空虚,疏泄失其常度,液不归道,故有“疾走恐惧,汗从肝出”。肝病汗出多伴有心烦、口苦、口干等症。

3.2.2 汗出与心 《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此由惊吓损伤心神,神不守舍,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外越,汗随惊而泄而为汗。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强调汗出从心肾立论。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心主热,脾主湿,湿热相搏,如地之湿,蒸气为云,雾为雨,各脏皆令有汗,独心与脾胃为湿热主耳”,提出心脾湿热观点。心病汗出常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

3.2.3 汗出与脾 汗者,水谷之精气也,津液也。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泉,若饮食过饱,热饮下胃,其气未定,食(热)气蒸迫,则必汗出,故《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4]”《素问·本病论》指出:“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劳伤过度则伤脾,脾伤则不散精于肺;气血不盈,不能浇经,经脉空虚;脾气损伤,失于收摄,液不归道,失其常度,而汗出。故《素问·经脉别论》说:“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3.2.4 汗出与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肺脉……缓甚为多汗,……头以下汗出不可止。”《素问·脏气法时论》亦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气足则卫气亦足,腠理细微紧密,而能御邪于外;肺气本虚,卫外不足,腠理疏松则人易受邪气侵袭而致外感,腠理开,邪热迫津外出而为汗[5]。

3.2.5 汗出与肾 《素问·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素问·水热穴论》云:“勇而劳甚,损伤精气,故肾虚汗出”。劳役持重、徒步远行则伤骨,骨乃肾所主。肾主水,主津液,肾内寓元阳元阴,具有升腾气化之功能。若再强力劳动、徒步远行,体内津液靠肺气供应不及,则肾气就会升发津液以供汗藏的分泌。肾虚自汗多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6]。

4 特殊的汗出

无汗:《素问·调经论》云:“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皮肤致密,腠里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寒主收引,寒邪袭表,卫不固表,开合失常,毛孔紧缩而致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自汗:《素问·胡阳应象太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虚不能卫固于外,阴液则易于外泄,如阳气太盛,内扰营阴,则阴液不能自安而外泄。

盗汗:又名“寝汗”。《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睡时卫气入于阴,肾阴不足,则阴不能为阳之守,无气以固表,则腠理开而盗汗出。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肺脉软而散,属肺气虚弱;阴气有余则阳常不足。灌汗属气虚自汗或阳虚自汗之甚者。

漏汗:主要是外受风邪,致表气不固,营卫失调所致。《灵枢·决气篇》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营卫生会篇》曰:“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者……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其意为阳气受损,津液耗损。

大汗:又名炅汗,即热甚出汗。阳热太盛,其汗甚多。《素问·举痛论》中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也。”《素问·疟论》中说:“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暑热致病,里热炽盛,腠理开泄,卫外失固,阳热迫津外泄剧,为大汗。

半身汗:《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阳虚患者,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运行周身,见汗出之时,或左或右,半身无汗,则日后发生偏枯证。

绝汗,又称“脱汗”:《灵枢·经脉篇》谓:“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说:“绝汗乃出,出则死矣。”阳气脱失,表现汗出淋漓不止,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虚极则冷汗不止。

5 察汗的临床意义

5.1 辨病因

机体外感邪气后汗出表现,与感邪的性质密切相关。一般风、热、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常见汗出;而寒、燥之邪伤人,则多无汗。《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阳气有余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指出了望汗出与否可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风、暑(热)、湿之邪为病,每易见汗;然寒、燥邪袭成之疾,则多无汗,临诊望汗之有无,可大体辨别疾病的阴阳寒热属性[7]。

5.2 辨病位

汗出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故临床察汗出特点,可知所病脏腑。另《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是说汗出身半,病在经脉,乃中风之征象也;汗出湿濡,外生痤痱者,病在肌肤,是湿郁肌肤之候,提示病位深浅。

5.3 辨病情轻重

《素问·经注节解》曰:“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多汗气寒者,气虚自汗”示病情轻、病位浅、肌表不和、营卫失调所致的自汗量少。《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 ……寝汗出。”此汗出量多乃肺肾阴虚或虚劳久病之象,病情重,病位深,病情缠绵难愈。《灵枢·经脉 》所云:“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或汗出如珠如油、量多质黏,或状如雨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示病情危,正气不固,阴阳离绝,汗随阳脱。

5.4 判断预后

战汗,为正邪交争之汗出。若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欲竭,预后不良。《素问·评热病论》提出:“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病证由无汗至汗出,“热从汗解 ”、“邪从汗出”,表明正胜邪却,预后良好,为顺。《素问·评热病论》说:“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见汗出不与脉证相应,或诸症不减,或它症又起,表明邪气亢盛,正气衰脱,正不胜邪,病情恶化,预后不良,为逆。

6 辨汗现代研究

“汗血同源”,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谭茂卿等[8]报道通过运用益气补心的中药治疗汗出异常者,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9%,认为出汗异常与心血管系统联系紧密,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使 “心在液为汗”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7 结语

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源于水谷精微,受阳气蒸腾于外而出,受卫气司开合之制。病理性汗出为外邪侵袭,脏腑失和,营卫不固而汗出。结合其汗出表现及相关症状,可以帮助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预知疾病的预后。但近现代相关研究相对欠缺,仅有少量报道,有待于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

[1]陈震霖,张景明.《内经》论“汗”[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8-10.

[2]牛菲.《内经》汗理论的思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4):10-12.

[3]李海英.《内经》关于汗出的论述[J].河北中医,2008,30(2):188.

[4]许兴国.《内经》五脏汗出探析[J].四川中医,1994,12(7):5-6.

[5]蔚占禄,刘全礼,刘文滨.对《内经》有关“汗”的生理病理的认识[J].内蒙古中医药,1998,17(1):43.

[6]唐前烨,徐成贺.《内经》对“汗”论述的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1,17(2):5-6.

[7]朱方石.《内经》辨汗述要[J].四川中医,1991,9(2):3.

[8]谭茂卿,王秀君.《黄帝内经》关于“心在液为汗”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521-2522.

猜你喜欢
腠理多汗卫气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腠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