腠理

  • 腠理玄解*
    州 450046腠理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翻阅医家经典,关于腠理的解释,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脏腑、皮肤等的纹理即是腠理。如杨伟超等[1]认为,腠理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皮肤、毫毛,又有脏腑的纹理。夏慧茹等[2]认为,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分为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瞧理等。苏卫东等[3]认为,腠理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的间隙纹理的统称。李正富等[4]认为,三焦腑就是腠理。第二,曲丽芳[5]认为

    中医学报 2023年11期2023-12-21

  • 黄帝内经
    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

    家庭医学 2023年12期2023-07-13

  • 中医为何忌讳 大汗淋漓
    气的蒸化作用出于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而成为汗。汗出过多的危害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故出汗过多会带来很多危害。损伤津液。津液出于腠理为汗,出汗过多会损伤人体津液,表现为津伤口渴、小便不利等。津能载气,气随汗泄。出汗要通过气化作用,腠理开泄,出汗过多,人体之气会随汗外泄。暑病气虚,多因暑热开泄腠理,出汗过多所致。临床常见喘促气短、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血汗同源,血因汗减。出汗过多,人体内的血液随之减少,临床常见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3年6期2023-06-17

  • 黄帝内经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

    家庭医学 2022年22期2023-01-17

  • 邪阻腠理在汗证发病中的作用*
    气疏泄的作用下经腠理汗孔排出体外。《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可见卫气能够调控汗孔开阖、固摄肌腠、促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正常汗出的条件有二:①阴阳充盛,汗液化生之源充足;②卫气运行有度,汗孔开阖正常,津液阴阳出入道路通畅。因此,正常汗出是人体阴阳充盛、营卫调和的重要表现。病理性汗出称为汗证,根据《中医诊断学》[1]教材定义,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醒时经常汗出,动

    光明中医 2022年11期2023-01-05

  • 腠理-三焦论治痤疮
    就有论述“三焦与腠理相通”,故而笔者试从三焦理论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治法方药。1 三焦理论1.1 三焦为独立的脏腑,与五脏六腑紧密联系 “三焦”一词起源于《内经》,由于《内经》在原文对其形态结构描述模糊不清,使得后世医家对其形态结构争论不休。唐孙思邈开创“部位三焦”学说,将三焦作为划分人体结构区域的概念,诚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言:上焦主“心肺之病”,中焦主“脾胃之病”,下焦主“肝肾之病”。然而孙思邈在原文中并未直接提出五脏归属于三焦,只是提出三焦与五脏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10期2022-12-25

  • 史载祥教授运用大青龙汤治疗Ⅰ型心肾综合征经验
    排出体外。另外,腠理也在水液运行输布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焦通过腠理将水液输布于全身[9]。《灵枢·本藏》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以应”,三焦作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除了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将水液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还通过腠理这个遍布全身的、细微的、气液运行的通道来输布水液[10]。腠理为三焦功能的基本单位,三焦中的元气和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养皮肤毫毛,而后在卫气的作用下,调节腠理开阖,排出汗液[11]。1.2 Ⅰ型CRS病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期2022-11-27

  • 甘草附子汤论治慢性寒湿型荨麻疹
    细密的微丝血管与腠理是皮肤细胞获取精微的来源,也是其代谢产物排泄的通路。血管腠理中空,气血升降出入通利[1],贮存交换正常是皮肤维持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故而皮肤本性喜气血清灵,腠理空虚,升降出入通利。慢性荨麻疹具有病因隐匿[2]、容易误诊误治[3]及难治易复[4]的特点,日久不愈可出现皮肤结节、硬化、苔藓样病变等形质病变[5]。本文结合具有云片样与丘疹样风团的慢性荨麻疹案例,运用源流动态病机观分析云片-丘疹风团产生的来由,针对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特点采取相应措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6期2022-11-27

  • 徐小云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论治荨麻疹经验*
    汗法采用的是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透发散的方法,故称为“汗法”[7-9],意为借发汗药物使邪从表散,大多不以发汗为目的[10-12]。《灵枢·决气》言:“腠理发泄,汗出溱溱。”《灵枢·五癃津液别》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指出皮肤腠理开泄与汗出密切相关,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灵枢·百病始生》言:“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可见皮肤腠理也是邪气出入的通道。可知,汗法是通过宣散邪气,

    河南中医 2022年8期2022-11-15

  • 夏至,养心气固阳气
    角度讲,此时皮肤腠理开泄、阳气易亏虚、心情易烦躁,养心气、固阳气是该时段的保健原则。夏至后,人体阳气达到了一年中的巅峰。与之相应的,皮肤腠理开泄,阳气大量溢出体外,消耗过多易使阳气内虚。因此,起居要顺应节气变化,晚上睡覺时间可稍晚些,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应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饮食应以清泄暑热为目的,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勿过咸、过甜,宜清补,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高温下人体出汗量随之增加,须加强补充水分,可以喝些绿豆汤消暑,但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6期2022-06-10

  • 基于“腠理开阖”理论的黑膏药对寒凝血瘀证膝骨关节炎模型家兔血管反应性研究Δ
    治的功效,在促“腠理开阖”和“活血通络”方面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1]。“腠理”是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一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路[2-4]。“腠理开阖”是一个中医特色理论,但国内外鲜有研究。王红[5]在《以金黄膏药对配伍规律探究外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腠理”是外用中药的透皮通道,并提出“腠理开阖学说”理论。《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中医一般以皮肤属太阳,肌肉属阳明,腠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4期2022-05-19

  • 罗铨教授治疗原发性汗证经验
    于气血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是一种病理表现,中、老年人尤为常见,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1]。罗铨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三批及云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治学严谨,知常达变,在近六十余载临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理念。罗老认为,对于汗证的治疗,要中西医药理相参,通过敛汗固腠理,病证结合方能奏效。罗铨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罗老治疗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1 中西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8期2022-03-24

  • 早春要时刻顾护少阳
    季阳气初生时人体腠理开放,而春天天气多变,时有阴寒,阴寒之气易透过开放的腠理,使人受寒,消杀阳气。春捂有利于保护人体开放的腠理,使阳气蒸腾向上,此所谓“生而勿杀”也。虽然动辄生阳,但春天活动切忌过量,避免大汗淋漓,大汗会使初生的阳气激奋而外泄,此所谓“予而勿夺”也。还要避免一切不利于阳气生发的饮食、活动,比如进食寒凉的饮食药饵、裸露过多的身体等,此所谓“赏而勿罚”也。养生者都知道春天位在东方,属木,因而要注意护肝。岂知肝之义在于“顺”字。“生而勿杀,予而勿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2期2022-02-14

  • 基于枢机理论探讨柴胡类方治疗肺纤维化的运用思路*
    识,本文将从三焦腠理的角度出发,探讨PF与少阳的关系,及以柴胡类方从少阳论治PF的运用思路。1 PF与少阳的关系探讨1.1 少阳为枢的理论内涵 枢机理论最早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有言:“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为太阳、阳明、少阳,是阳气的3种运动状态,阳气的消长趋势呈现为开、阖、枢3种不同表现。枢,即气机交接的枢转之地,是调整阳气门户开阖的关键,为阳气运行的支点,阳气的正常运行有赖少阳枢机的正常运转[8]。少

    天津中医药 2022年12期2022-02-09

  •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李萍 易文明腠理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在疾病传变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闭营郁,故而发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提示邪在腠理,病位虽浅,但如果不及时医治,病邪将入里,产生严重变证。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很多疾病的诱因,因此,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意识到感冒在其他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但是中医方面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笔者从“腠理”这一概念出发,结合《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医家的论述,进一步

    环球中医药 2022年9期2022-01-01

  •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黄帝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之前的解释不太确切,需要深入研究一下。“腠”“理”的字義“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腠”用“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1年11期2021-11-23

  •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黄帝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之前的解释不太确切,需要深入研究一下。“腠”“理”的字义“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腠”用“

    家庭医药 2021年22期2021-10-21

  • 浅述汗出当风*
    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疟论》[1]言:“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素问·风论》[1]言:“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以上条文所述病症都将汗出当风作为发病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未明确提示汗出当风是发病

    河南中医 2021年3期2021-04-17

  • 试论三焦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膀胱为水府,主气化津液,三焦为水道,气化之津液由三焦之通道布散于腠理、毫毛,故可知三焦之外延在腠理及毫毛。《素问·藏器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至津液,通气也”。辛何以润燥?肾为阳气之本,为三焦之根,三焦气化水液的原动力就是肾中阳气,辛味主散,主行,以辛味之品开散三焦,气化功能增强,卫气运行加快,则三焦在外所主之腠理开,津液外达,气机得通。此云施雨降之象。如《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9期2020-12-31

  • 早春要时刻顾护少阳
    季阳气初生时人体腠理开放,而春天天气多变,时有阴寒;阴寒之气易透过开放的腠理,使人伤寒,消杀阳气。春捂有利于保护人体开放的腠理,使阳气蒸腾向上,此所谓“生而勿杀”也。虽然动则生阳,但春天活动切忌过量,避免大汗淋漓,大汗会使初生的阳气激奋而外泄,此所谓“予而勿夺”也。还要避免一切不利于阳气生发的饮食、活动,比如进食寒凉的饮食药饵、裸露过多的身体等,此所谓“赏而勿罚”也。养生者都知道春天位在东方,属木,因而要注意护肝。岂知肝之义在于“顺”字。“生而勿杀,予而勿

    家庭医学 2020年1期2020-12-28

  • 葛根汤辨析及在眼科临床上的运用
    位的皮肤、肌肉、腠理、筋骨、汗孔、血管。葛根虽为藤本植物葛的根茎,但葛的枝叶向上攀爬、蔓延的能力极强,生长最旺盛时,每天能生长30 cm 之多;(3)固护卫气(修补漏洞):葛根能疏通经络、补充津液,当津液已正当占位时,则正气内守,邪不可干,漏洞自补,也自然能修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上面出现的漏洞。风为先导,百病之长,风寒、风湿、风热之邪,可以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上的漏洞进入体内。平素脾胃有寒湿之人,风挟寒湿之邪与其同气相吸,从足太阳膀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7期2020-09-16

  • 葛洪养生法 质朴无饰乃本质
    室,骨节如百官,腠理如四衢,神如君,血如臣,气如民,所以,爱气全其身同爱民安其国。在此基础,提出养气要除六害: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沮嫉。少思少念、少笑少说,少喜少怒、少乐少悲、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多思神散,多念心劳;多笑脏腑上翻,多说气海虚脱;多喜膀胱纳风,多怒腠理奔血;多乐心神邪荡,多愁头发焦枯;多好志气倾溢,多恶精爽奔腾;多事筋脉干急,多机智虑沉迷;这些都“损人之命,猛于豺狼”。养精。葛洪尝有云:“善养生者,必保其精。”通过良好的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8期2020-05-11

  •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金匮要略》中对腠理有较明确的解释。张卫华等[1]认为:“腠理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的间隙和纹理,贯通内外,是人体气津运行的通道,人体气化的场所。”笔者认为此说比较符合腠理的本义。但目前不少参考书籍及论文的论述中,“腠理”这一概念常与“皮肤”“玄府”“汗孔”相混淆。如要建立中医立体的生理观,并且将腠理的概念应用于诊察之中,就必须先将腠理的概念理清,同时理清皮肤、腠理、玄府在概念上的关系。1 腠理与“皮肤”“玄府”概念之辨析1.1 腠理与皮肤《素问·调经论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6期2020-02-16

  • 《黄帝内经》“汗”理论的临床应用
    ,以润泽肌肤通达腠理。因此,出汗是人体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内经》认为,汗来源于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经腠理发泄而为汗。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1]”《灵枢·决气》亦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2]”至于汗的形成机理则在于“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篇》)[1]。由于阴液和阳气与汗的生成密切相关,因此后人将之应用以说明汗的形成机理。如清·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所言:“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3期2020-01-15

  • 刘瓦利治疗难治性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经验
    之一,治疗以宣通腠理、温经通络为主,兼清热解毒,标本兼治。2 辨证分型和选方用药刘瓦利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将难治性寻常型银屑病分为阳气闭阻型和寒凝血瘀型。2.1 阳气闭阻型《灵枢·五癃津液别》记载:“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寻常型银屑病多于冬季症状加重或复发,至春夏季节减轻或消失,正符合这种特点。因阳气升发敛藏失常,便无法发挥“卫外而为固”的作用,以风、寒为主的外邪侵犯人体,致卫阳郁闭,外邪郁拂化热,郁热内迫血分而发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2019-12-06

  • “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机理解析
    出的道路通畅,即腠理的开合功能正常;三是阳气要施加影响于阴津,即“阳加于阴”。清末民初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12]。 “阴阳和”,“和”有“相交”之意,即阴阳的交互作用,更多是指阳气对于阴津的作用。这可以理解为对“阳加于阴”生理性汗出机理的阐释。如机体处在温热环境之中,人与天地之气相应,环境的温热助长了机体的阳气,使得阳气相对亢盛。机体在阴平阳秘的状态下是不汗出的。温热环境下,阳

    光明中医 2019年12期2019-03-19

  • 调和营卫治疗足汗重症验案举隅
    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3]《灵枢·决气》中提到“汗出涔涔,是谓津”,意为腠理疏泄,流出大量的汗液,称为津[4]。关于何为营卫,《灵枢·营卫生会》中论述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4]《灵枢·卫气》云:“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0期2019-01-07

  • 从解表法论治手汗证
    ,病机在于三焦、腠理、玄府郁阻不通。津液由三焦输布至腠理腠理受邪所滞、玄府郁闭不通,津液外出无门,机体只能另寻它路,即从身体的阴面出。故手汗证的病机为邪滞腠理、玄府闭塞。2 手汗证的治疗玄府、腠理均属表,表邪郁闭,治疗上首当解表,临床上当分清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治疗上当观其脉证,以祛风散寒解表、祛风清热解表、祛风渗湿解表等法辨证论治。麻黄汤、桂枝汤、羌活渗湿汤等方常有使用之可能,若表邪轻浅,常仅需要在方中加入几味解表升散之药即可,如:柴胡、荆芥、防风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8期2019-01-06

  • 从玄府腠理论治慢性皮肤病
    经络论治。玄府、腠理概念是从位于皮肤的汗孔演绎而来,然而玄府腠理理论在皮肤科的应用尚不多见,有待深一步探究。现对此类疾病从玄府腠理论治进行浅析,拟为丰富中医病机治则理论做出有益的尝试。1 玄府、腠理学说的溯源“玄府”一词,始见于《内经》,中医本指卫气汗液泄越的孔道,即汗孔。如《素问·水热穴论》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汗濡玄府”一说。玄府又有“气门”“鬼门”等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期2018-02-09

  • 哮病火论
    卫运行不畅,同时腠理因脾胃虚弱,而失其所养而不固,易于招致外邪,导致火熏于肺,气道之腠理因火邪熏灼,肿生挛起,气道狭窄;同时火邪内灼津液为痰,痰阻气道,则气道阻滞更甚;同时肺气因(火)热而奔迫,加之气道因挛而狭窄,或因痰阻,肺气出入艰难,发为哮病。现将归纳总结如下。哮病主于火的理论来源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中“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而《黄帝内经》中病机19条也有“热胜则肿,热盛则挛,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的论述,其中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2018-02-09

  • 《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
    :“人气血虚……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三焦属少阳相火,是人体阳气之源,主人体的基本温度。《伤寒论·辨脉法》说:“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至于少阳三焦相火所主阳气之源,《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黄帝内经》说得清清楚楚,人体的阳气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2-09

  • 百病生于气
    是脉络之外的肌肤腠理,头面四末,这些地方按阴阳属性分也是阳,所以又叫阳气。又因为这种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护卫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身体防御疾病侵犯的第一道墙,故就其功能而言,叫卫气。由于它浮行于脉外的肌肤腠理,又叫浮气。因这种气能迅速到达肌肤手脚,古人又叫悍气。总的来说,是一个概念,古人根据功能、特点取了不同的名字,就像很多中药都有不同的名字是一样的。今人古代汉语不好,就把一个概念当成不同的名词,解释得非常混乱。神,就是精神,古人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意志。我们看一

    婚育与健康 2017年11期2018-01-09

  • 为什么要刮痧拔罐
    相当于给表层皮肤腠理“松土”;拔罐,是给表层下一层的皮肤腠理“松土”,也就是说,是给刮痧时不好操作的的表层“松土”;按摩,就可以同时给表层、里层的皮肤腠理“松土”,它对刮痧拔罐的作用,既是一个归纳,也是一个补充。美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健康美丽才是姚利美容养生真正为爱美的朋友所追求的最终目的。endprint

    现代妇女 2016年11期2017-10-17

  • 春季避风如避箭
    的认可。人的皮肤腠理随着天气的变化而缩张。冬天皮肤腠理密闭,毛孔闭合,以防皮肤散温过快;立春以后,随着阳气的升发,人的皮肤腠理也逐渐松放,毛孔张开,以适应逐渐变暖的天气。但春季又是冷暖空气交流的季节,时常有大大小小的冷锋南下。冷空气到来,风邪就容易透过松放的腠理进入人体,因而民间有“春寒料峭”“春风入骨”之说。养生学上说“春捂秋冻”,这“春捂”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在春天皮肤腠理松放时防风邪伤人。在皮肤腠理松放时注意避风,应当成为人们基本的保健常识之一。在日常生

    家庭医学 2017年3期2017-05-27

  • 组织部门要善医“腠理之疾”
    组织部门要善医“腠理之疾”□ 徐 起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其结果是蔡桓公讳疾忌医,从“疾在腠理”“疾在肌肤”,变成“疾在肠胃”“疾在骨髓”,终不可治。作者在文中感叹,“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从组织部门管理监督干部的角度来讲,在警示教育、积极预防之外,我们抓的就是最前沿的“腠理之疾”,通过严早、严小,防微杜渐,干部出现“小”问题就立即提醒,触犯“轻”纪律就及时处理,是能够避免干部重蹈“蔡桓公”式覆辙的。分析干部出“问题”的原因,刚开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7期2017-01-26

  • 《黄帝内经》中“汗”的内涵简析
    、动力阳气、通路腠理三要素。相较于表里,以三要素为纲目归类病理性汗出的病因更符合临床诊断思路。因此,后人将《内经》中描述脉象及汗出表现的 “阳加于阴谓之汗”赋予汗出机制的新内涵。另外《内经》非常重视汗出动态变化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并作为诊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现今很少被提及,值得今人重视。《黄帝内经》;汗;内涵现行《中医诊断学》[1]国家统编教材引用《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概括汗出机理,将汗出分为生理与病理两类,并以表证、里证为纲目辨别病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9期2017-01-16

  • 重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之作。“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泛指外伤,一般容易恢复。所以后来也指好得快的、小的毛病,如感冒。于是,“疾”在许多句子中会被引申为“快”的意思,如“疾风知草劲”,“春风得意马蹄疾”,“疾风暴雨”等。“病,疾加也。”(《说文》)或“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疾”进一步加重才是“病”。中间是“丙”,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2016-12-23

  • 《字里藏医》之——腠理
    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

    醒狮国学 2016年6期2016-05-14

  • “皮肤卫外功能”理论内涵探微*
    、毫毛)、皮部、腠理、玄府、浮络、爪、甲等;其生理基础、“卫外”功能的认识均与皮肤“通透”与“开阖”之“疏泄”功能和气血、津液敷布之“润泽”状态关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腠理的“疏泄”作用:“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黄帝内经太素》曰:“门者,腠理也。循正气在腠理出入也”;《赤水玄珠·中风》:“人身之血,内行于脉络,而外客于皮肤,渗透肌肉,滋养筋骨,故百体和平,运动无碍”,《黄帝内经太素》又指出“腠理为汗道”,津液“润泽皮肤于腠理”,阐明气血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2016-02-01

  • 讳疾忌医
    鹊曰:“君有疾在腠理(3),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4)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5)治不病以为功。”居(6)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7)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8),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9);在肌肤,针石(10)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1)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12)之所属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5年9期2015-09-10

  • 从“风和“营卫论“痒
    ;风邪;营卫 ;腠理【中图分类号】R223.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43-02苏东坡有妙语曰:“人生忍痛易,忍痒难。[1]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痛可忍而痒不可忍。更有“痒比痛还难受的说法,足见苦楚之甚。究其所以,何谓“痒?“痒,通“癢、“蛘。许慎《说文解字》曰:“痒,病也。“从疒羊声。《释名》:“痒,扬也。“其气在皮中欲得发扬使人搔发之而扬出也。[2]《辞海》上对“痒这个词目的释文是:“一种皮肤不适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8期2015-05-30

  • 黄帝内经皮部论
    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5-30

  • 阳和汤君药刍议
    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予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以“阳和”名之[2]。现今方剂学教材多从此观点。3 麻黄、肉桂、炮姜共为君药孙世发[3]认为,原方为治阴疽而创,阴疽由阳虚寒凝痰结而成,治疗必须温阳散寒化痰,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应把温阳散寒作为重点。如以任何一种单味

    新中医 2015年3期2015-02-22

  • 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治
    导致胃、肠、三焦腠理不通,则失神厥逆,头痛剧烈,偏瘫失语。昏迷、剧烈头痛是脑出血急性期主要病症。外科以手术清除淤血,西医内科治疗主要以甘露醇利水降颅压,并给予止血类和营养脑细胞类药物,其预后主要靠患者自身机能调节。此时若加以中医药调理,则可大大缩短病程,使病情很快出现转机。理不明则识不清,理明识清效神速。弄清楚脑出血急性期病因病机和由此导致的因内及外,全身机能障碍的病理实质,采取从外围进行突破,使风火痰瘀之实邪迅速外达,是治疗该病之新途径。本文从脑出血形成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期2014-01-24

  • 腠理浅析
    300193)“腠理”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多处论述腠理的生理、病理等内容,然而未阐释其概念。《金匮要略》首次对腠理进行了解释:“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两者虽论述了其概念、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但没有明确指出它是人体内部的什么组织,而且后世医家对腠理的概念、功能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此争鸣不已,笔者结合自己体会和有关文献探讨如下。1 腠理之概念古文“腠”通“凑”,“湊”。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01-24

  • “辛以润之”议五苓散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经文原意是指冬令时节,寒性收引,阳气内敛,腠理闭合,津液运行不畅而出现燥证。《素问·经脉别论》论述人体水液运化过程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盖人身行水之权,在于肾与膀胱,但同时少不了肺的宣发通调与脾的健运转输。津液的生成与输布需要气的推动,正如前贤所谓“凡人身之津液……必以气化而生

    世界中医药 2012年4期2012-08-15

  • 腠理毫毛应三焦膀胱对汗法的启示
    ,712046)腠理毫毛应三焦膀胱对汗法的启示黄 艳 霞(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世纪大道,712046)从生理关联性、病理相关性来讨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句话对人体津液代谢相关脏腑的生理病理影响,说明汗液在津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启发我们临证时重视汗法的应用。三焦;膀胱;腠理;毫毛;生理关联性;病理相关性“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出自《灵枢·本脏》[1],强调在津液生成、输布、排泄方面,人体脏腑

    世界中医药 2012年1期2012-04-13

  • 《素问·五常政大论》释义一则
    ,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胀”、“疮”等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即气候“寒凉”、“温热”导致腠理开闭不同所以所患病证亦不同。1 “西北”因地制宜与“胀”病治疗“西北”地域“高者气寒”,“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灵枢·刺节真邪》),“故邪不能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2012-01-25

  • 腠理毫毛其应三焦膀胱对汗法的启示
    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出自《灵枢◦本脏》[1]。强调在津液生成、输布、排泄方面,人体脏腑是以一个完善的系统产生作用。肌表感受寒邪,腠理毫毛闭塞,则不得正常出汗,影响水液输布和排泄,继而造成三焦、肾和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发其他病变。所以,当寒邪闭表时必须及时使用发汗法来开腠理排汗液驱邪出表。1 生理关联性1.1 肾和三焦膀胱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在生理情况下,津液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9期2011-12-09

  • 以六经辩证治疗汗证
    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形成,能润泽肌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腠理固密,则津液内敛;反之,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异常,称之为汗证。汗证的病因主要有病后体虚、情志因素、饮食偏嗜等引起,按脏腑气血阴阳虚实辨证可分为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证型。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在常规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出汗部位运用六经辩证对汗证加以治疗,往往效果更佳,现举例如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1年4期2011-09-27

  • 内经辨“汗”研究
    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评热病论》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汗出赖卫气的温煦、充养功能正常开合。卫气运行旺盛,营气随之而行,卫行脉外,营行脉内,阴阳表里相从,腠理开合正常,汗液正常排出。2 生理性汗出生理性汗出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体温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调节、水液代谢 、滋养皮肤等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年6期20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