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痛为腧”之研究

2011-02-10 23:27指导老师陈以国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7期
关键词:经筋痛点中医药大学

郭 蕾 指导老师:陈以国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博士留学生,沈阳 110032 加拿大多伦多利联中医药针灸诊所

2.辽宁中医药大学

“以痛为腧”之研究

郭 蕾1指导老师:陈以国2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博士留学生,沈阳 110032 加拿大多伦多利联中医药针灸诊所

2.辽宁中医药大学

“以痛为腧”治法的形成

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居住在山洞或处阴暗潮湿之地,多发生风湿痛和创伤痛,有了病痛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病痛处靠近火堆或用石块按压痛处以帮助缓解,由此以砭石按压痛处的方法成为最初始的以痛为腧治法的萌芽[1]。此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及战国时期,针具由砭石发展到金属针具,同时古人认识到在居邪之处灸刺治病,可以达到邪祛正自安的效果。大量医疗实践为以痛为腧治法的形成奠定了雏形[2]。至《内经》成书,《灵枢·经筋》首次提出“以痛为腧”,标志着经筋疾病以痛为腧治法的形成。《内经》记载的412首针灸处方中,以痛为腧的处方就有19首[3]。以痛为腧作为经筋疾病的治疗原则与取穴方法,足见其对于弥补和完善经络学说的重要性,在针灸史上曾占据主导地位[4]。

“以痛为腧”的历史发展

隋唐医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认为“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阿是穴,是对以痛为腧的重大继承和发展。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多处列举以痛为腧的具体运用。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和吴昆《针方六集》称为不定穴,明代楼英和马莳称为天应穴,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痛点的诠释。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注“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腧穴也”,清代黄元御《灵枢悬解》注“以痛为腧,痛者,是其腧穴也”。

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定义以痛为腧是阿是穴、不定穴和天应穴的初始和源头。可见以痛为腧有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后世之阿是穴、不定穴和天应穴等虽名有所异,但都是以痛为腧的延续和延伸。同时,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腧的认识颇为一致,即以疼痛所处部位作为针刺腧穴,或以局部疼痛点作为针刺进针点。以痛为腧作为经筋疾病的取穴方法,反映出经筋疾病治疗的局部取穴特点和治病求本的原则。

“以痛为腧”的现代应用

以痛为腧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以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疑难病症为多见。以痛为腧建立在辨病与辨证,定位与定性的基础上,侧重于治疗临床血、痰、湿、液、皮、肉、筋、节、骨之聚结疾病,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运动功能等方面,疗效确切,优势显著,辄获奇功,在临床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国内研究发现,人体有294个结筋病灶点[5]。国外研究显示,全身存在255个激痛点[6]。这些都是对以痛为腧的继承和发展,使痛和腧具体定位和量化。机理研究方面,以痛为腧可以加强针感的通关过节能力,使气至病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7]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以痛为腧的镇痛机理在于其作用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和疗程镇痛的作用,与能提高β2内啡肽含量有关[8]。可见以痛为腧有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外医学相关研究

19世纪早期针灸开始被西方医生使用,他们不采纳脉诊和经络系统,仅局限于单纯针刺痛处治疗疼痛,这是国外医学应用以痛为腧的开端[9]。1940年,Steind ler医生曾报告注射盐酸普鲁卡因在腰部和臀部的肌肉触痛点治疗坐骨神经痛,是第一个叫这些穴位为“激痛点”的人[9]。20世纪50年代初Janet T ravell医生将激痛点治疗广泛用于临床,并于1983年出版了第一部权威性教科书,《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10]。目前,肌筋膜激痛点疗法被广泛用于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应用的医生包括针灸师、麻醉师、牙医、家庭医生、妇科医生、神经科医生、护士、矫形外科、儿科、物理治疗师、风湿病学医生和兽医[10]。2008年美国学者Stephen Birch指出激痛点针灸的建立是针灸领域的一部分,只有阿是穴才可以与激痛点相比较,阿是穴治疗以肌肉疼痛、痉挛和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经筋系统的疾病,经筋系统是激痛点的首要系统[11]。由此可见,西方医学对于激痛点的研究,在应用范围和机理研究方面均显示出经筋领域以痛为腧的现代科学发展。

综上所述,以痛为腧作为治疗经筋疾病的基本取穴原则和方法,经历了针具的改良,应用范围的扩展,理论认识的提升和机理研究的深入等过程,其应用早已不仅局限于经筋疾病本身的治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个学科领域,以痛为腧的真知与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对以痛为腧治法的深入研究,使古法今用,将促进针灸的学术发展并惠施于人类的健康。

[1]孙国杰.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2]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1.

[3]李杨,程莘农.《内经》针灸处方初探.上海针灸杂志,1982, (3):9-11.

[4]邓春雷.阿是穴的源流,实质及应用价值.陕西中医,1991,12 (9):422-423.

[5]薛立功.中国经筋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58.

[6]Dorsher P D.Trigger Points and Acupuncture Points:Anatom ic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Medical Acupuncture,2006, 17(3):21-24.

[7]张峻峰,吴耀持,宓轶群.“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9,29(9):717-720.

[8]李征宇,陈培青,严隽陶,等.“以痛为腧”按揉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5):54-56.

[9]Peter E Baldry.A cupuncture,Trigger Points and M uscu loskeletal Pain.3rd ed.New York: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19-21,42.

[10]Travell J g,Simons DG.M yofa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 anual.Vol 1.Upper H alf of Body.2nd ed.Baltimore:Willams and Wilkins,1983:13.

[11]Stephen Birch.On the Impossibility of Trigger Point-Acupoint Equivalence:A Commentary on Peter Dorsher's Analysis.The Journal o 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08,14(4):343-345.

2011-02-28)

猜你喜欢
经筋痛点中医药大学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