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创新之凭借

2011-02-19 04:35陈益政
治理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习型愿景政党

□ 陈益政

现代政党政治中存在着政党文化。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精神层面的总和,是由共同意识形态培育起来的共同的政治取向和鲜明的政党形象,是政党的灵魂。政党文化在政党的形成、发展、壮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其政党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创新之必要性

在一般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具有丰富的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一个包括政党思想理论、政党政治价值、政党组织原则、政党组织心理、政党行为规范、政党作风、政党标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①赵理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全党的灵魂》,《学习月刊》2009年第6期。这些政党文化在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新时期,都应与时俱进地加以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创新具有如下必要性:

其一,文化与政治交融的新态势要求政党文化的创新。当今时代的发展,已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文化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制约各个领域的演变。由于在中国的现实境遇中,中国共产党是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因此,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就主要表现为文化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渗透。在此背景下,我们在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时,就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以文化的视野来审视——将政党文化的建构作为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以文化建设的形式体现于党内外:运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与先进文化结合起来,顺应文化与政治交融的新形势需求,借助建构政党文化、赢得文化认同来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事实上,任何政党执政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若一个政党的文化支配了社会秩序,主导了人们的观念、取向和行为,它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居于领导地位。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政党文化,寻求文化认同,来赢得执政的合法性,巩固执政的基础,这是文化与政治交融的新时期的必然性要求。

其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要求政党文化的创新。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进,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拓展,使得中国目前呈现多种文化并存的格局: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建构了今天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既满足了大众多样的文化需求,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创新显示出特有的必要性:只有实现政党文化创新,才能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消解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中国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和同化,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自主性,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只有实现政党文化创新,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使人们面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最终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

其三,政党文化创新对于党的自身建设具有独特功能。政党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它往往通过浸润、扩散的形式,引导党员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性认识、价值观念,形成一定的舆论环境和心理态势,来促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已经掌握政权的非竞争性政党,政党文化创新对于自身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

(1)借助政党文化创新而与时俱进地提升党员素质。在新时期,随着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扩大,随着多元文化并存带来的消极影响,党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对于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提高,都是十分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党内的团结、统一,需要不断地对党员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教育,用党的制度、纪律来约束、规范党员的行为。然而,以往时代的政党文化已因其不合时宜而引不起党员的共鸣,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政党文化的创新来因势利导地教育党员,从而促进党员对政党文化的认同,求得党内思想上、政治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增强党的凝聚力。

(2)通过政党文化创新来培养新时期的政治精英,造就符合新时期的领导人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政治精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选送人材。政党文化创新在培养和造就政治精英方面,起着政治保证、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品格陶冶的作用。因为只有在创新文化的浸润之下,才能塑造出符合新时期的领导人材。

(3)通过政党文化创新来保证政党行为的延续性。政党文化一经形成,便会超越党员个体而存在,成为政党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政党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使政党的执政方式、行为方式,不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使政党理论纲领、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不因领导人的失误而出现偏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大党,要保证政党行为的延续性,必须与时俱进地实现政党文化的创新。

总之,实现政党文化创新,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要求。通过政党文化创新来加强党的建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路。

二、构建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创新之凭借

那么,怎样来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创新呢?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总是通过学习来创新政党文化,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更是特别强调学习。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感觉到“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78页。为了克服这种恐慌,党发出了学习的号召,毛泽东就学习问题先后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觉的作风》和《学习与时局》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毛泽东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53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53页。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后,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地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①江泽民:《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序言》,人民日报,2002年4月11日。。新时期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因而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②姜华宣、张尉萍、肖生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84页。。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具有重视学习的传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③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习时报》,2009年5月18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们党的政党文化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从具有传统的学习习惯的政党文化向学习型政党文化转变。学习型政党文化是政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命题,其中涉及到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等知识,是多种理论渗透、交融的结晶。学习型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学习型社会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具有密切关系,是特殊性、个性与普遍性、共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学习型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关系上看,学习型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学习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与规范。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旨在构建追求卓越、重视学习创新的政党文化,它对于继承、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学习型政党文化与学习型社会文化的关系上看,学习型政党文化作为一种全员学习、持续学习、促进党员全面发展的文化,与倡导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文化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从政治组织的层面体现了学习型社会文化的精髓。从学习型政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关系上看,两者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学习型政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文化的一种类型和特殊形态,它既具有学习型组织文化倡导全员学习、持续创新的本质特征,又具有政治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超越自身利益的崇高理想、使命、责任、义务和对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等特征。④蒋仁勇:《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理论探讨》,2009年第6期。

推动中国共产党建构学习型政党的关键,是在理解我们党的传统政党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建学习型政党文化的新形式。最主要的是必须以提高全体党员和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活力为基础。从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政党的一般规定性来看,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来增强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活力是内在的基本要求。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说,也是如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员是党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主体,在党的一切活动中始终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反映,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结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就指出:“党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全党的各个组织,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为了从人民群众中收集他们的意见和经验,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并且组织人民群众加以执行,一般地都必须经过党员的努力,经过党的下级组织的努力。”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256页。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靠全党同志共同努力。”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7月1日。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必须要以提高全体党员的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活力为基础,而不能是仅仅以提高党内部分同志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活力为满足。

三、怎样构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示

那么,怎样将中国共产党建设为学习型政党呢?当今世界盛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于美国彼得·圣吉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

该书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①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就要求学习型组织本质上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体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组织成员关系极为融洽,组织成员不仅把单位视为谋求生活资料的场所,更视之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其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这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性发展增益组织情感。管理活动从根本上说,最终要落实于人。对组织成员人性的不同假设使得管理者会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西方的人性假设主要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演变阶段。但无论怎样演变,个人始终是组织活的因素,也是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也必须以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和最终目的。这对于克服西方社会的现代弊端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下的西方工业化社会中,人的自由情感让位于效率、利润至上的机器生产,技术权威主宰着企业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生产秩序重要性远高于人的更高层次社会需求;这样,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就降到了附属地位。而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组织情感体现为组织内整体人员特征,在当前愈加呈现出强有力的统摄作用,成为取代技术主义而规范组织行为的重要力量。这种“组织情感”倡导个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倡导平等互信的伙伴式工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与个性张扬的时代特征非常吻合。二是心灵转换启迪组织智慧。学习型组织所谓的“学习”,除了获取知识的表层意义外,其深层意义在于学习者“心灵的根本转变”。微观上说,个体反思以往的思维模式,敢于自我否定而采纳新的思考方式,即改变以往先分割孤立,再机械组合的思维习惯,转变为从整体出发,以不同层次来看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这样就可能避免局限、静止、线性思维带来的困境,提高组织智慧,从而使得组织决策更加科学、长远。三是看重个人的思维超越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具有整体进化的特征和能力,但这种“整体进化的特征和能力”取决于组织中的个体是否具有超越性的思维能力,因为个人是组织形成的最终实体,因此,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是组织原生性的、持久不断的创新源泉。学习型组织的这种宗旨为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型政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益养。

根据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人们必须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练模型,才可以达到目标。这对中国共产党建构学习型政党无疑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所谓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是指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这与我们党所要求的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相耦合,但更强调“自我超越”。所谓改善心智模式(improvemental models),即不断改变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象;因为心智模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源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过程,但又参与了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因此,这种“改变”通俗地讲,就是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和改善思维方式。这与我们党既要求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相契合,但更强调“心智模式”的提升,即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谓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使命感和价值观;共同愿景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实现他们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这就是我们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一总目标下加强学习的总要求,但更强调“共同的目标、使命感和价值观”。所谓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是指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通过团队学习,不仅要让组织成员成长得更快,而且要使组织整体产生出更高的绩效。这是在我们党传统的集体学习习惯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即通过互帮互助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所谓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思考将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使得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这与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相切合,但更强调面对实际的“系统思考”。总之,五项修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是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党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启迪和促进作用。

然而毋庸讳言,学习型组织理论也指出了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存在的障碍:即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与“五项修炼”模型相对立的“潜在的秩序”,它会使五项修炼失去应有的效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型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性的难以建构。“五项修炼”是以具有自我超越的人为其前提假设,但现实中的多数人不是这样的人。因而,学习型组织要求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工作,不断追求完美,是很难实现的事。事实上,多数人的行为源于功利动机的驱使,即使是自我超越的人也不例外,而动机的错位,会成为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追求完美的障碍,进而阻碍学习型组织效能的发挥。这就提醒我们,在创建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必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端正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克服动机不足的问题。二是习惯性的心智模式会使组织成员拒绝改善心智模式。这常常表现为组织成员会因为以往的成功,坚信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形成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贯性而固执己见和本位主义。这种思维模式会成为组织思维创新的障碍。这就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克服经验主义的局限,改变自我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展思维,开阔眼界。三是个人愿景的变化而导致组织的共同愿景不复存在。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是每一个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共同挖掘个人愿景的结果,所以个人愿景的共同发掘,构成了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然而,组织成员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个人的愿景可能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旦众多组织成员的个人愿景发生非一致性的变化,必将使得以个人愿景为基础的组织的共同愿景不复存在。个人愿景的这种动态性和非一致性,会成为组织可持续建立共同愿景的障碍。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懈地坚持、培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信念,提升共同愿景。四是团队学习动力的丧失而使学习难以为继。学习型组织由多个学习性的团队组成,团队强调不断学习,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然而,如果一个组织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那么团队学习和所谓的“不断学习”就不复存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将基层组织作为学习型组织来建设,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学习内容与形式,以此保证团队学习的深入持久。五是系统思考的功能会因团队学习的中止而丧失。学习型组织本来是通过团队学习而实现团队智慧大于个人智慧的系统性功能的,如果团队学习的形式半途而废,系统思考的功能也会因团队学习的非一贯性付诸东流。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防止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名目或一时流行的风尚。系统思考期望通过整合各项修炼,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这也就是说,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全文,中国共产党实现政党文化的创新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新时期的必然性要求,而实现这种“创新”的凭借是建构学习型政党。为此,党必须在吸收人类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吸收当今世界已存的“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超越式的创新,才能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任务。□

猜你喜欢
学习型愿景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