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发展 惟有改革

2011-02-21 13:11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1年4期
关键词:供应办学改革

□庄西真

何以发展 惟有改革

□庄西真

如果说过去30多年我国的教育比之以前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的话,不断地改革是主要原因。根据教育部2010年12月6日的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 号),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并公布了试点地区、学校。这标志着酝酿多时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式启动,也预示着我国的教育将有更大的发展。我认为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鼓励尝试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鼓励社会资本办学,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次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那就是“增加有效教育供给、扩大教育需求选择”。增加供应与增加有效供应是不同的概念,比如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最近数年增加供应是显而易见的,各地政府搞高校合并、大学升级形成巨大的招生数量能力,甚至打造庞大的“大学城”项目,大搞“圈地建校”运动,让其变成GDP增长的政绩,先期用财政资金“撬动”银行巨额贷款,后期投入让学校自己负担,类似于房地产业的“交上首付,按揭自负”,学校办学缺乏持续性财政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大幅度提高学费来化解“按揭”负担。但这一“供应”并不是“有效供应”,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重复、教师水平低下导致“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最终加重了学生(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负担。

其实,产生有效供应的办法很简单,即消除各种歧视性、管制性的行政手段,就像“通知”里面说的那样:“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试点单位是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云南省)”。果真如此,获得招生自主权的校长们会不断地探索社会的需要,从而提供多样化教育需求选择。自主型校长们会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教育内容。不管是从什么样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都应当有机会获取平等的权利,正如无论何种中学的学生都可以平等参加高考一样。

当然,这样并不是不要政府的投入了,相反,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依然很重要且需大大加强,不过政府投入方式主要是扶持性的,例如对那些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加大投入,或者投向大学里面基础性但商业化弱势的学科,对其进行必要的补贴等等。改变过去那种“义务教育以县为主;高等教育以省为主;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的模式。比如说,教育部门强制要求各地取消中小学择校费,有时候看似平等的政策,如果不能激发教育供应,那么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学校不愿意招收外地学生,所以当市场给择校定价之后,政府可以采取对应灵活补贴的方法来事后消解市场定价导致的成本。也就是说,所有的政策行为都要考虑到对教育供应的鼓励和教育需求的保护。

当校长从行政干部变成市场型教育家的时候,意味着他们受到的管束减少了,也意味着教育行政部分的可控资源减少了,教育部门的反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育体制改革必然的一个环节是对教育官僚机构的改革:削减他们的权力,以及调整他们职责的目标函数。

很多人总喜欢以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途径来为中国设立参照系。其实中国在公元前就有极为成功的教育体制改革,周朝时教育都是王官之学,官方垄断教育,但春秋时期瓦解了一统局面,士人从“公卿士大夫”之“士”降为“士农工商”之“士”了,教育权力下沉民间,“士”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寻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比如司徒之官演化为儒家,史官变身道家,羲和之官变为阴阳家,理官演化为法家,礼官变为名家,清庙之守延伸为墨家,行人之官变为纵横家,议官是杂家,稗官之学是小说家……等等。社会推动的教育改革造成“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成就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巅峰,这种壮观的景象难道不是激励我们教改的宝贵财富吗?

改革有利于发展,改革也不容易进行。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航船业已驶入深水区,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目的、学校布局、资源配置等改革纵横交错、相互牵制,亟待整体布局,协调突破。因此,随着教改大幕的开启,为保障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在教育改革中都得以伸张和反映,还需要一方面加快推进互动式、开放式的改革议程,疏通社会各阶层参政议政的通道,防止部门利益固化牵制教育改革进程;另一方面,还要从制度上完善改革程序,促进教育改革过程的透明公开,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惟有如此,才能凝聚共识,消除改革阻力,真正使改革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供应办学改革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改革之路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