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现状分析

2011-03-06 01:11荣增红李增全梁春英胡小璞楚光华吴尚纯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节育避孕措施避孕套

荣增红 李增全 梁春英 胡小璞 楚光华 吴尚纯

1.青海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指导中心(西宁,810000);2.青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4.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5.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避孕不仅是调节生育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最基本手段,同时也是生殖保健的重要内容[1]。避孕措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为了解青海省已婚育龄妇女节育措施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进一步做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本文对青海省已婚育龄妇女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自于 2000~2009年《青海省计划生育统计年报表》和 2009年青海省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调查问卷。以《青海省计划生育统计年报表》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计算 2000~2009年各种避孕措施的构成比及变化情况;整理汇总调查问卷数据,对 2009年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的构成情况进行 χ2分析。因数据来源于《青海省计划生育统计年报表》,本文未就不同特征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措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做详细分析。

2 结果

2.1 2000~2009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使用情况

全省育龄妇女采取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和避孕药(口服、注射)构成比从 2000年的 46.6%、0.15%、8.7%下降到 2009年的 41.6%、0.10%、4.1%,分别下降了 5.0、0.05和 4.6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使用宫内节育器(IUD)、皮下埋植剂、避孕套的构成比从 2000年的 40.6%、0.37%、2.9%上升到 2009年的 48.0%、0.52%、4.9%,分别增长了7.4、0.15、2.0个百分点,呈逐年递增趋势;外用药及其他避孕方法的构成比各年度保持在 0.11%~0.22%。具体数据及趋势见表 1。

表 1 青海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各年度构成情况(%)

2.2 2009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使用情况

2.2.1 育龄妇女中使用各种避孕措施构成情况 放置 IUD(48%)和输卵管结扎术(42%)仍是当前青海省广大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占各类避孕措施的 90%,避孕针剂或口服避孕药占 4%,皮下埋植占0.5%,育龄妇女承担的节育措施总比例达 94%。

2.2.2 不同年龄育龄妇女使用避孕措施情况 在已婚育龄妇女中,20~29岁使用避孕套(32.9%)和未采取避孕措施者(28.25%)最多,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构成比逐渐降低;30~34岁年龄组采用 IUD构成比最高(43.57%),≥35岁组采用输卵管结扎构成比最高;选用口服(或针剂)避孕主要集中在 25~29岁的已婚育龄妇女。详见表 2。

表 2 2009年青海省不同年龄妇女各种避孕措施使用情况(%)

2.2.3不同特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构成 不同民族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的使用构成存在差异(P<0.01),汉族妇女采取 IUD和绝育术(37.71%、37.31%)比例均高于少数民族(30.73%、33.19%),而使用口服药避孕的比例低于少数民族,避孕套的使用少数民族明显高于汉族;不同居住环境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的使用构成有差异(P<0.01),农村采用女性绝育比例高于城镇,而避孕套使用低于城镇;不同文化程度妇女避孕方法的使用构成有差异(P<0.01),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妇女绝育最高,而中学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使用 IUD比例最高;随文化程度的增高,使用避孕套的比例逐渐增大,而采用女性绝育和口服避孕药的比例均降低;不同活产生育次数妇女避孕方法的使用构成有差异(P<0.01),未生育妇女中约 50%使用避孕套,生育一孩的妇女中 44.07%使用 IUD,生育两孩的妇女采用女性绝育的比例为 57.45%,生育 3孩以上采用女性绝育的比例最大;随活产生育次数的增多,妇女使用避孕套的比例降低而女性绝育的比例增高,详见表 3。

表 3 2009年青海省不同特征妇女避孕措施使用构成(%)

3 讨论

已婚育龄人群避孕节育措施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开展情况。青海省自 2004年全面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以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据2000~2009年全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构成情况显示,妇女采取的主要避孕措施是 IUD和绝育术,其次是口服(针剂)避孕药剂、避孕套、皮下埋植剂和其他一些避孕措施,并且呈现出选择绝育术等不可逆性避孕方法的育龄妇女呈逐年递减,选择 IUD和避孕套等可复性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可见育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能主动选择避孕方法,其避孕方法也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2]。总体而言,从青海省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措施的构成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特点一,育龄妇女选用可逆性的避孕措施中,以IUD和避孕套的使用逐年增加且幅度最大。分析原因认为:第一,与全省的地理环境有关。青海省农牧区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由于交通不便、随访服务很难及时到位等原因使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较高,而IUD以其品种多、使用方便、高效、可逆等特点,深受育龄妇女青睐。第二,与青海省生育政策中控制生育间隔和避孕套的提供、使用方便有关。育龄妇女为达到生育间隔时间、婚后暂不要孩子、育龄妇女曾用过其它避孕措施不适而改用避孕套、年轻生育后女性对IUD有副作用或置器手术畏惧感等原因,不愿意选择其它避孕措施,而对避孕套有偏好[3];第三,与民族习俗有关。由于藏族牧民为游牧生活,多年来有较为自由的性风俗习惯,过早的性生活、众多的性伴侣是性传播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4,5]。我们在开展知情选择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活动,使育龄妇女对避孕套在预防性病、艾滋病方面有了新的认识,避孕套的需求日益增加。

特点二,女性绝育和避孕药的使用在逐年下降。分析原因认为:第一,青海省推行避孕措施知情选择以前,依旧采用“一环二扎”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普遍提倡绝育,导致绝育率大幅度上升;2004年后,全省女性绝育率逐年降低,这也是全面推行知情选择后育龄妇女避孕选择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的反映。第二,与育龄妇女对女性绝育术认识不足及担心手术和避孕药可能引起副反应、并发症有关。对避孕药使用的误解和恐惧无论在一些提供者还是使用者中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层面、提供层面和使用者层面[6]。第三,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或注射避孕针剂后出现恶心、头晕、乳胀,月经间期偶发突发性出血等副反应也影响了口服避孕药的续用率[7]。

有研究通过对青海省不同特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使用的比较分析发现,民族、年龄、教育程度、有无子女、现有子女数构成等均可以影响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的选择[8]。

本研究从采取避孕措施妇女民族特征来看,虽然基本上以女性绝育和 IUD为主,但相对于汉族而言,少数民族妇女选择避孕措施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多倾向于选择女性绝育、避孕药和避孕套,汉族妇女更倾向于选择 IUD。这可能与我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与育龄妇女的宗教、生活习俗、禁忌和特殊的 3孩生育政策有关。所以对少数民族人群提供知情选择时需要尊重种族、宗教和生活习俗,加大对少数民族宣传力度,提高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意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

从采取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上看,不同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的已婚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措施的趋势不同。女性绝育措施在农村、低文化程度育龄妇女中使用比例较高,避孕套的使用不论在农村还是城镇,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IUD除了居住农村的文盲、半文盲者使用构成是下降的外,其他文化程度者使用构成均呈上升趋势,且文化程度越高的育龄妇女采用比例越高,增加的幅度也越大。

从采取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来看,农牧区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越多,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自主选择,采用绝育术的可能性都在增加。但由于我省的特殊生育政策(农业区可生育 2孩,牧业区可生育 3孩),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当最小子女为女孩时,育龄夫妇都不愿意使用或接受避孕措施,即使在政策要求下,也会尽可能规避而选择自控型短效措施,寄希望于避孕措施的自我调控性强与短效措施的高失败率、漏用率,以增加再生育或生育男孩的可能[9]。尽管青海省长期推行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模式,但依然发现妇女避孕措施的选择存在着制度内的规避行为[10],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性别偏好的影响。这与张风雨[11]对 1992年全国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陈卫[12]对 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的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避孕措施选择偏好与性别偏好影响着避孕措施选择的现象长期存在,需进一步强化知情选择宣传教育工作。

尽管知情选择工作在我省的大规模推广对避孕措施构成有所影响,使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模式在青海省仍占主导地位,并且近期也未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针对育龄妇女不同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加强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大力宣传倡导“男性参与计划生育”,使育龄人群能够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避孕方法,达到有效避孕、促进生殖健康的目的。

1 尹勤,毛京沭,宗占红.城乡哺乳期妇女避孕现状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2-13.

2 田丽春,张开宁,熊源发,等.从避孕节育措施的构成看知情选择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9):574-575.

3 刘平,曹延东,陆一祖,等.石河子地区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兵团医学,2005,(4):57-59.

4 李承宁,王建仁.1999-2008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性病、艾滋病疫情分析.疾病监测,2009,24(8):595-596.

5 李承宁.青海边远牧区藏族人群性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760.

6 李坚.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利与弊[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10):742-744.

7 李宏规.计划生育技术与生殖保健[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8 王存同.中国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选择的偏好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15(1):48-59.

9 陈卫.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J].人口研究,2002,(2).

10 王存同,郑晓瑛,陈功.我国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水平及避孕方法使用趋势[J].人口学刊,2007,164(4):57-62.

11 张风雨.中国生育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层次分析[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

12 陈卫.中国的人工流产趋势、模式与影响因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节育避孕措施避孕套
扒一扒“戴套”的尴尬事
计划生育服务对女性人工流产后避孕措施的影响分析
医院门诊581名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浅谈节育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对避孕措施的影响
刍议糖尿病女性不宜采用节育环避孕措施
民国时期关于“生育节制”的四大论战
不同节育措施的避孕效果比较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干预效果观察
在巴基斯坦城市,广告活动对避孕套使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