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冲天的火光照亮我们的前路

2011-03-19 02:19朱永新
天津教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草根家书班主任

■朱永新

4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5岁的女孩在车祸夺去父亲后惊愕无措,班主任将她爸爸留在“家校联系簿”上的留言变成了遗言,变成了爱的纪念,鼓励年幼的学生走出没有父亲的悲伤,走向坚强。

新闻说,这位班主任是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教师。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玉峰”是我们“新教育”的第一所挂牌实验学校。从那时起,我注意到这位教师,她就是《草尖上的露珠——一个草根教师的20年班主任生活》的作者于洁。

4年过去了,因为这部书稿,我再一次注意到她。与其说这是一篇又一篇的文字,不如说这是生命连着生命的爱恋。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和《傅雷家书》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它没有父爱的严厉,只有母爱的仁慈,虽然她只是学生们的班主任,而不是他们的母亲。

作为班主任,于洁每个学期要给每个学生写封信,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诫,全是日常生活的絮语。穿衣、读书、爸爸、妈妈……点点滴滴,没有傅雷那样的苦心孤诣,没有职业作家那样斧凿的痕迹,纯净水一样,没有可乐的浓烈,没有酒的狂躁,淡淡的,是生命自然的流淌。

这是“新教育”的“家书”。“新教育”主张教师与学生、父母共同编织有意义的人生。在学期开始或者过了一半时,我们鼓励教师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写信;在学期结束时,教师们要丢弃过去常见的“学期评价”,代之以“生命叙事”,不是文件模板式的八股,而是因材施教的心语。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家书中,你能看到教育生活的润泽、师生关系的谐美。

于洁老师是“新教育”主张的探路者、实践者。她是一位理解并践行“师生共写随笔”的教师。你看她的文字,不是写的,是用生命记录的。品味这些朴素的文字,你能发现,她不是为写作而写作。

我喜欢这样的“家书”,倒不是觉得文字有多美、布局有多巧、立意有多高,而是因为这样的“家书”有爱、有理想、有坚持。

10年前,我们在“玉峰”点燃“新教育”的星星之火,呼唤有理想的教师和我们一起,参与“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我不敢想象,真的有一批像于洁这样的教师,将“师生共写随笔”坚持至今,不曾停歇。

我们强调师生共写随笔,为的是改进教育生活,修正教育品质,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于洁老师做到了。通过她的记录,我们不仅听到学生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也能看到她在教育生活中发出的幸福的微笑。在《一场对心灵的考试》中,她说:“教学相长,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我想说,同学们,我和你们,真的是教学相长。所以,除了被你们感动,还有一种心情我要告诉你们,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

我曾说,有资格评价教师“好坏”的人,不仅是学生和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作为一个教师,静下心来,你问自己:和学生在一起,我幸福吗?如果你毫不犹豫地由衷地回答“我幸福”,那么,你一定是个好教师,一定是个幸福的好教师。

读读于洁的书吧,你看她在教育的大地上栖息得多么诗意,那个你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幸福的模样,精彩又精致。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生活。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成长的幸福。于洁老师用生命书写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新教育”关注学生、呵护学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殊为“草根”的范例。

范例中的她虽然“草根”,却很幸福。这种幸福,只有扎根教室、扎根学生心灵的教师才能感受得到,犹如大师们的修行,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教育这条路藏在海底,妄想漂浮在海面的人是走不远的。教师最要紧的是能够“沉”下去,沉到课堂里去、沉到学生中去、沉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进入教室,和学生们一起,通过教育随笔、通过教育叙事、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便签、通过家校联系的卡片等,与家长和学生共同编织有意义的人生。

曾经有人诘问“新教育”:完全的“草根运动”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新教育实验”才走过9个年头,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让我欣喜的是,在“新教育”的路上,携手前行的同路人,最多的,已非初始狂热的追随者,而是厚积薄发的一线教育者,像于洁一样,像泰戈尔所说的过了青春期的生命,在美丽而平静的秋天,优雅地成熟,幸福地收获。他们冷静、成熟,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状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手中的班集体创设成一个“用教育的理想实践理想的教育”的舞台。我相信,只要“新教育”路上的我们,远离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坚守住“新教育”的理念,坚守住对教育的大爱,崛起于“草根”的“新教育实验”必能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猜你喜欢
草根家书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清晨忆家书
夸夸我的班主任
一封家书
班主任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
《家书》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