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大作为

2011-03-19 02:19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老魏教研美术

■刘长兴

不久前,天津的“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推介活动,举荐了一位小学教师的“美术创意教学”。似乎很不起眼儿的一个“节目”,让他一席经验介绍、一节现场教学,一下子给搞“火”了。会场近千名同行,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从眼神和掌声中可以判断,大家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共鸣”。

就说这节课,内容是新定的,学生是“别人”的。师生双方压根儿就没见过面儿,更没有过“热身”。为了保证活动的总时长,还减了10分钟课时。按说头几分钟教师总要有一番“煽情”,以拉近距离,保证教学顺利展开。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这么做。他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就是要用过去学过的点、线“组装”成画面,可以随意想、随意画。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圆点儿、长点儿、方点儿、直线、曲线、弧线……在连接、交错之中布满画面。看得出来,有人就是“瞎”画,可是也在那画。教师巡回其间,和这边的学生聊几句、在那幅画儿上添两笔,15分钟全班学生都画完了。接着是“论”。他鼓励学生既可以自己表达,也可以相互评价。学生们再次活跃起来。一幅幅画儿在这里“述说”着爱,爱父母、爱家乡;“述说”着喜,喜减负、喜助残;“述说”着忧,忧环境、忧资源……学生们阐述着自己的想象,是那样自信;倾听着同伴的“批评”(属于文艺批评),又是那样虚心。这些10来岁的孩子在碰撞、交融中边“论”边改,就是要给“作品”赋予“生命”。在这短短的30分钟里,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了、成功了;让众多同行都感动了、振奋了。这位教师就是自称“老魏”的河西区教研员魏瑞江。

来自不同角度的对“美术创意教学”的首肯,让人们看到了简单,也悟出了深奥。因为这里有课程改革的“核儿”,有素质教育的“魂儿”。分析得“专业”一些、“教条”一点儿,课程改革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得到了落实;就是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着力”提高的“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凸显。

这些年,老魏之所以没黑没白地去创意“美术创意教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告诉人们:咱们小学科,要有大作为,能有大作为。

按说学科本无大小之分,都是素质教育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可现实是居然分了这么多年,而且一来二去体育、音乐、美术居然成了小学科里的“小学科”。更让人奇怪的是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至于谁是“大学科”,那还用说吗?谁让你在“高利害”的评价面前不“给力”呢?于是,有些学校的“小学科”就被“对付”了:校长可以请“老、病、弱”来“顶岗”,教师可以让语、数、外“借用”,学生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完。说过分一点,要是赶上毕业班,不是有你没你都行,而是如果没你更行。深究起来,偏见来自两个方面:一在外部,大学科的强势已成“惯性”,任谁也掰不过来;二在内部,小学科的弱势带来“懦性”,自己就“偎”在一边儿。但是,老魏不信。他不信美术不行,更不信自己不行。他硬是顶着“惯性”、拧着“懦性”,为了“小学科有大作为”,把“美术创意教学”进行到底。

有人把老魏创意“美术创意教学”的轨迹概括为“四大”:大反思、大视野、大突破、大团队。这话还真一点儿也没说“大”。他就是这么迈着“大”步走过来的。

能在大反思后打开大视野,应该说这是他对教学目标的理性选择。

谁都知道,国家的发展最急需创造性,但是我们的教学最习惯模仿性。别说小学科,就是大学科也没有真正跳出这个怪圈。即便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学更多的内涵,现实却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传授技能技巧、应对考试答卷的困境。当然,老魏也不是“神”,他同样曾经为此而“纠结”,但他并没有止于“纠结”,而是在“纠结”中进行了大反思。

其实,模仿和创造都是儿童的天性,但模仿什么时候都能发挥,而创造错过时机就会退化。在老魏看来,美术的先天优势在于它最能保护儿童的创造天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所以,他不止一次地表达这样的观点:创造是内在的,技法是外在的。技法可以通过模仿掌握,创造必须通过开发想象获得。美术教学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绘画技法,更不能领着学生照猫画虎。他不止一次地“咀嚼”着毕加索的名言:“我穷其一生,都想要如孩子般画画。”他觉得世界级大师的座右铭,也是美术教师的座右铭。儿童时代最为珍贵的就是创造。虽然不一定能从我们这里“走出”大师,但是一定要从我们这里“走出”创造。他坚信,激励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品味创造的乐趣、在美术创造中形成完美的人格,才是美术的真正追求。这样的“视野”还不够大吗?

能在大视野上实现大突破,应该说这是他对教学规律的理性提炼。

谁都知道,研究和把握教学规律才能深化教学改革。“秀”出来的这课、那课,尽管大家都很反感,轮到自己也想一试,就是跳不出这个怪圈。面对这个状况,老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从梳理美术教学的规律入手,创造出“美术创意教学”的方法。

一是让技法“服务”创造。在他看来,过分强调技法只能导致学生因枯燥而厌烦、因繁杂而懈怠。本来很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美术,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他的教学总是先调动“创造”,后融入“技法”。课上,学生提笔能画、执笔能写、张口能评、动手能做。似乎人人都是画家,而且人人都不“含糊”。其间,他也许和学生一起“侃”、一块儿“玩”儿……这可能是“激将”,也可能是“发酵”。反正老魏总要变着法儿地引导学生改变习惯性思维、冲破看事物的定势。而且,老魏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发现学生用铅笔、尺、橡皮拼插着玩儿,他没有批评而是欣赏,还借题发挥创意了一节“拼插学具”课。学生们好奇心上来了,创造性也出来了。神鹰、机器人、隐型战机……当每个人独具一格的作品摆放在你眼前,俨然就是一场“现代造型展”。就这样,创造渐渐成了学生的自觉。有一次,是以“世界”为题作画。有个学生还没动笔就说完成了。其实,他什么都没画,只是把画纸撕了个洞。就在众人大惑不解的时候,这个学生笑了:“你从纸上的洞向外面看,看到的一切就是世界。”可以说,在他那儿每个学生都能“用活”美术的技法,创造自己的“世界”。

二是让课堂“链接”课外。在他看来,美术教学是个大概念,所以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只有“链接”到课外才会发现无穷的课程资源,才会变成深邃的学校文化。20年前,他在天津市实验小学带的美术小组,就参加过多次国际儿童画展,接待过20多个国家的来访人士。有声有色的美术课外活动,使这所学校还在人们刚听说“国际化”的时候,就成了国际化窗口。这几年,经过他的推动、策划,河西区的美术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湘江道小学“用足”了京剧传统,在师生共同创意之下,诞生了众多具有儿童特色的京剧人物画作。特别是那些画在提袋、帽子、T恤上的人物脸谱,实际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标识。类似土城小学的“藏书票”工作室、三水道小学的美术“视觉工厂”、师大二附小的美术“象牙黑”社团、马场道小学的钢笔画“五大道”小组……全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形式。一些原本没名气的学校因此出了名。老魏觉得,“名气”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这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满足。

三是让教学“走向”教育。在他看来,美术不仅仅属于美育,它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他把学生眼里最没滋没味儿的“写生”也上活了。“书包”一课,他就一改“常规”,大胆提出“一节课要‘写生’五个书包,而且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书包”。教室哗然了。这是个挑战性的教学设计,它所挑战的何止是学生,还有教师自己。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以“挑战”的演示,唤起了学生“应战”的信心,当然也暗示了写生的方法。学生开始把信心和方法“叠加”起来。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用5分钟画完第一个书包时,没有人再说自己不行了,也没人再说时间不够了。当所有的学生都在规定的25分钟内完成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和底面5个不同角度的书包写生画作以后,他们如同看到了奇迹。此时此刻,学生们收获的已超过了学习“写生”本身。敢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全面认识事物的哲理……也在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一个学生在作品上这样“题跋”: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行的。这是他们内心的顿悟。

后来,老魏给“美术创意教学”归纳了5个步骤:观察联想—形成意象—创意表达—创意展示—创意拓展。正是这种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创意”出了一个处处是主题、时时有氛围、个个能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全新局面。这样的“突破”还不够大吗?

能在大突破中凝聚大团队,应该说这是他对教学研究的理性定位。

谁都知道,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整个队伍的专业发展,提高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捧几个“骨干”、托几所“名校”似乎已经成为教研“常模”。因为这样既可以少费力,还能够多“落好儿”。好像谁当了教研员,也很难跳出这个怪圈。老魏一干上教研,就想让教学研究真正“研究”起来。在他看来,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是彼此的风景,都具备发展的可能,关键是我们该怎样教研。如果全区美术教师都能上好课(要看每一节课)、带好组(要看美术社团)、画好画儿(要看专业水平),教学质量肯定全面提升。其实,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课上得好、组带得好、画儿画得更好。7次个人画展,在全国同行里也不多见。更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当个画家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把凝聚团队的目标时刻装在心里。

刚干上教研时,他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听课。他感到差距客观存在,根源在于“机会”。常年不给“登台”的机会,就是再好的演员也会走下坡路。教研不是对几个人,而是对整个群体。教研不应该制约发展,而应该促进成长。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3到5年的时间内,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节区级展示课。这样每3至5年滚动一次,直至他们退休。尽管计划很好,但实施难度很大。安逸惯了谁还愿意“加码”?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他“借力”联合学区,分别组织展示。这下大家的顾虑少了、胆子大了。几年下来,10余场展示活动倒成了美术教研的一道风景线。后来,教研员、老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男教师、女教师……各类专场接连不断。“美术创意教学”就是在1次、2次、3次……n次的重构和实践中继续创意、不断完善、得到推广。

有谁能够想到,“谁画的鱼最大”一课,竟成为全区教师的教研活动。先是在活鱼身上拓片,后又以套色版画印制……几十所学校的师生投入的智慧,“创意”了特殊的作品。2010年元旦,从上万条“鱼”中精选出的2010条“鱼”,以“吉庆有余”为主题,“集结”在《今晚报》新厦大厅。师生同展已经成为教研的重要元素。其中,不乏教师的力作。无论是传统的油画、国画、版画、水彩、剪纸,还是现代的纸塑、陶艺、剪影、造型。

“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推介会上,启动了老魏“走百校,上百课”活动,他将用5年的时间走进100所学校,上100节课。为了让教师们听到新课,他还决定这100节课不重样儿。这并非一般意义的上课,因为他不是“做课”,更不是“做秀”,而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不难看出,他正在把“美术创意教学”变成区域教研文化,并以此引领全区美术教师得到发展、获得成功。这样的“凝聚”还不够大吗?

老魏的改革实践,让人想起了最近引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出名师,育英才。”这既是期望,更是引导;既是信赖,更是鞭策。有人说,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在小学不易实现,因为咱们的教学太平凡。其实,“名师”就是要为“英才”打基础、搭平台。老魏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不仅给了我们信心,还给了我们思想。别看是小学科,也能有大作为。

老魏其实并不老,属于“60后”。据说“老魏”是学生对他的爱称。作为尊重,应该再做点儿说明吧!★

猜你喜欢
老魏教研美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魏是谁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