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酸苦性味辨析

2011-03-31 14:2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外邪酸味桂枝汤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内二科,天津 300120;2.嘉祥县中医院,山东 嘉祥 272400)

芍药为中药中极为常用的一味,但对其味是酸是苦仍无定论,大致上早期文献多认为芍药味苦,如《神农本草经》就记载它味苦,并突出它有除血痹,破坚积等开破的功效[1],从明清以后,有很多医家开始认为它有酸敛之性,如《本草求真》认为白芍:“味酸微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2],《本经逢源》也记载:“白芍药酸寒,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3],有医家认为性可以从理论上强辩,而味是口尝出来的,不可以强改。如果用嘴尝一下不酸,就说明没有酸味了,好象理由很充分,但现在中医界已经公认中药的味不单纯是由口尝得出的,有些药物吃着不酸,但可以从其功效推出味酸。所以说,虽然早期文献没有芍药味酸,用口尝也没有酸味,但后世有那么多医家认为它有酸味,并用于指导临床,那么这个酸就不是空穴来风,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如果不能统一对酸苦的认识,将影响对其药物的深入认识。

1 酸苦作用趋势的一致性

酸苦涌泄为阴,酸的作用一般是收敛,苦的作用是涌泄,二者作用不同,为什么同属于阴呢,因为二者作用的方向都是由外向内,也就是给机体一个由外向内的力。由此可知无论芍药是酸是苦,对机体的作用趋势是一样的,都是由外向内,但酸与苦毕竟不同,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芍药在经方中的应用,比如桂枝汤证是由于受了外邪而使正气表现为“阳浮”“卫强”,这时虽然外邪靠桂枝祛除,但正气这种病理性的亢奋需要药力往回收,这时芍药的作用可用酸来表述;而在太阳病下之后形成的桂枝加芍药汤证,邪正已经不在体表作战了,外邪到了腹部,形成了腹痛,正气已不可能把邪气攻出体表了,就顺其势把它泄掉,这时芍药的作用就可以用苦来表述。可见酸苦没有本质区别,是芍药在机体不同部位起的不同作用。由此也可解决了芍药的补泄之争,有医家认为芍药小有补性,怎样理解呢,邪气把正气引到了体表,失去了平衡,给予芍药后,把正气集中,是正气分配恢复合理,虽然没有补充正气,但这种正气的集中也类似于“小补”,所以这种补与参芪术草的补是不同的。总之芍药可随病机与配伍的不同而表现为“酸补”或“苦泄”,所以说有些中药的味是具有相对性的,不可以僵化的规定芍药到底是酸还是苦。前面提到,酸与苦都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力,这种力从酸到苦是逐渐增强的。似乎可以做一个“酸苦”坐标,坐标的左端是五味子等酸味药,右端是大黄等苦味药,芍药在坐标的中间,如果把五味子定为纯酸药,芍药相对于五味子来说是苦味药;如把大黄定为纯苦药,芍药相当于大黄来说就是酸味药,中医中有芍药是“小”大黄一说,小字就说明其苦味不如大黄。同时要注意,不能因为药物有相对性就把药性看的过于飘渺,这种相对性是在药物处于坐标中间时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坐标的两端就往往表现出绝对性,比如五味子苦味不显,大黄也表现不出酸味来,所以历史上对这些药物的争议也较少。

2 芍药在表证中的应用

前面论述,桂枝汤中的芍药是用其酸味,酸虽然没有苦味的作用强,但也属于阴性,而表证用桂枝汤是作为解肌法使用的,作用趋势向外,这时为什么还要用作用向里的芍药,当然可以用相反相成来解释,但相反相成过于笼统,不能把机理落到实处,在此试分析其理。外邪侵袭时,邪气与正气的强弱可以形成不同的比例,简单地说有两种情况,即邪弱于正,邪强于正。先来看第一种情况,邪气很弱的时候, 根本不能形成疾病,随着邪气的增强,邪正发生抵抗就形成疾病了,但这时正气比邪气强大,对邪气的侵袭不会惊慌失措,可以从容的进行抵抗,如果用药的话可用麻黄汤之类协助正气向外抗邪;再来看第二种情况,邪气强于正气时会怎样,如果邪气过强,正气难于在体表形成抵抗,会直接形成里证或三阴病,而如果邪气稍强于正气,又不能攻入体内时就会形成桂枝汤证。桂枝证与麻黄证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就是桂枝汤证时正气更加外浮,“阳浮”“汗出”等都是指的这种情况,为什么正气外浮呢,因为正气相对于邪气稍弱,这样正气就有些“自信心”不足,就容易“浮”起来。会把大部分正气运往体表而形成“阳浮而阴弱”的情况,桂枝汤中用桂枝向外以驱散外邪,同时用芍药内敛以稳定军心,又因为机体本来正气相对不足,所以用姜枣、啜粥以补充正气。也不能认为正气外浮就一定不好,其实这也是机体不太弱,有抵抗能力的表现,如果正气根本浮不起来的话,外邪就直接入里了,不再经历表证阶段。

[1]曲京峰.古今药方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3.

[2]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80.

[3]张璐.本经逢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9.

猜你喜欢
外邪酸味桂枝汤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酸汤肥牛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多吃酸味食物可缓解焦虑
防腐剂和酸味剂对发酵萝卜保藏作用的影响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