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褐腐病的识别及防治

2011-04-01 02:43李金堂默书霞傅海滨
长江蔬菜 2011年9期
关键词:孢囊金堂孢子囊

李金堂 默书霞 傅海滨

瓜类褐腐病的识别及防治

李金堂 默书霞 傅海滨

特约栏目主持:李金堂

男,植物病理学博士,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病虫害研究所所长,潍坊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寿光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预测预报、植保软件开发等方面研究。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蔬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等多门课程。主编出版《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共9册)。成功研制“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实用专家系统(VDDS)”软件(软件包含千余种蔬菜病虫害及万余幅数码图片)。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瓜类褐腐病,又称“花腐病”,常会造成大量幼瓜腐烂,严重减产。该病是由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Berk.et Rav.)Thaxt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国瓜类产区均有发生。我国是瓜类主产国之一,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以寿光地区为例,4~5月及8~10月是褐腐病的发病高峰期,洛城、孙集等地发病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菜农的收益。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将该病的田间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对菜农有所帮助。

1 症状

瓜类褐腐病主要为害花,多从花蒂部侵染,逐渐向上蔓延到幼瓜,花变水渍状褐色腐烂,湿度大时可见稀疏白色毛状物,有时可见黑色头状物(孢囊梗及孢子囊)(图1~6)。幼瓜多从顶部发病,呈水浸状,后向上发展并逐渐褐变,后期也出现白色毛状物及黑色头状物(图7~10)。

2 病原

病原菌为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t Rav.)Thaxt,称瓜笄霉,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长3~6 mm。无性繁殖时可产生大型孢子囊及小型孢子囊2种类型,孢子囊内产生孢囊孢子(图11)。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瓜类的花和幼瓜,发病后病部长出孢囊梗及孢子囊,产生大量孢囊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因此花期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时期。

4 防治方法

①及时摘除残存花瓣和病瓜并深埋。

②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注意通风排湿,严禁大水漫灌,降低棚内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条件。

③药剂防治。发病前可用15%百菌清烟剂预防,每667 m2用药剂250~300 g。花期和幼瓜期适时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有条件的菜农也可喷撒粉尘剂,既有利于降低棚内湿度,又可较好地防治病害。

(本文配有图片,详见彩色插页)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0LC56),沈阳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项目(090111)

李金堂,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病虫害研究所,寿光,262700,电话:13792690102,E-mail:li_jintang@163.com

默书霞,潍坊科技学院

傅海滨,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2011-03-01

猜你喜欢
孢囊金堂孢子囊
福建福宁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浙江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与分布研究
借灶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ementing displacement interface stability of extended reach wells *
朝鲜孢囊线虫——浙江省孢囊线虫新记录种
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的研究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