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展及思考

2011-04-09 14:05柴铁玲
环球中医药 2011年3期
关键词:痹证病证动物模型

柴铁玲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n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其致残率较高,发病1年内致残率可高达20%,10年内可达60%左右[1]。目前西医治疗RA 尚无特效方法,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手术治疗,这些治疗只能暂时控制或缓解病情,而且长期服药毒性和不良作用较大。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的巨大潜力与优势正受到广泛关注[2]。动物模型在中医药治疗RA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阶段中医药研究中所用的RA动物模型进行总结,并根据中医临床辨证的特点,对建立符合中医药研究需要的RA动物模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1.1 单纯疾病模型

1.1.1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是细菌学家Freund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立,它是建立免疫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该方法采用大鼠足拓部皮下注射经灭活的卡介苗液体石蜡乳剂进行造模。该方法简单易行,其病理表现也类似于RA,在中国被广泛用于RA或防治RA药物的研究[3]。

1.1.2 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

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是Trentham等于1977 年创立的。该方法通过在大鼠背部皮内、尾根部皮内和足拓部注射天然胶原的醋酸溶液与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或不完全佐剂混合成的稳定乳剂进行造模。该造模方法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与人类RA密切相关,是筛选和研究治疗RA药物的理想模型[4]。

1.1.3 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模型

该模型最早由Dumonde和Glynn于1962年创立的。该模型造模时,将卵蛋白溶解于生理盐水,与等量弗氏佐剂混匀,注入动物背部皮下致敏,连续3周致敏,末次注射后2周,于关节内注入5 mg溶解的卵蛋白[5]。

该模型可在兔、羊等动物上复制,而且不需要使用近交系动物,炎症的发生易于复制,且关节相对较大,比较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

除以上三种疾病模型外,常用的RA疾病模型还有:蛋白多糖诱导的关节炎模型、软骨低聚体基质蛋白诱导的关节炎模型、辅剂诱导的关节炎模型、Avridine 诱导的关节炎模型、朴日斯烷诱导的关节炎模型、油诱导的关节炎模型、 链球菌诱导关节炎模型、 佐剂角叉菜胶诱导的关节炎模型等[6]。

1.2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1.2.1 肾虚痹证模型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证,为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久病多至虚,而且多为肾虚。艾景录等以Ⅱ型胶原免疫注射制作实验性痹证模型,复加雄鼠雌激素应用法和雌鼠卵巢切除法所致肾虚,建立了肾虚痹证模型[7]。

1.2.2 风寒湿痹证模型

王安民等将大鼠放入冷水中游泳后再注射Ⅱ型胶原作为抗原,观察寒湿因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界寒湿因素,能加重疾病的病变,该模型可用于中医痹证的研究[8]。

中医认为风、寒、湿邪常同时发生,为痹证的外在原因,而虚体是痹证的内在原因。中医所说的虚体主要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金祝秋等运用Frenund`s完全佐剂合用风寒湿因素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痹证病理模型,该模型比单用Frenund`s完全佐剂有炎症周期长、模型稳定的特点,更适合慢性炎症的研究[9]。

中医学认为认为脾胃虚弱(尤其是脾虚) 在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和防治中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肖诚等以大黄泻下加饥饱失常造成脾虚模型,在此基础上加以II型胶原诱发脾虚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此建立脾虚痹证模型。并利用芎附散对该模型进行了方药反证[10]。

肖长虹等在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基础上,通过风寒湿与风湿热两种不同的条件刺激以其与葡萄糖球菌肠毒素B外涂共同作用,制出了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RA模型。

2 目前中医药研究中使用RA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

以上动物模型按其造模方法是否联系RA的证候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不考虑中医的证候特点,仅为疾病模型;一类考虑中医的证候特点,在建立疾病模型的同时,加入中医病因因素。

对于第一类疾病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模型较为成熟,症状、体征和理化指标较为明确,造模时可明确判断,重复性好,该类模型可用于病理和治疗机制的研究。但是这类模型与中医理论关系不大,只是与疾病特异性的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没有明显的临床病因学基础,难以体现中医证候的特征[11]。

对于中医而言,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或体质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出现同病异证的现象。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内容,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中主要有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等5种证候类型。

虽然有学者利用方药对模型证候属性进行反证,但由于方证的非唯一对应性、一方对多证、方证不对应并非绝对无效等问题,使得以方测证推理的严密性日益受到质疑,故而这种认定不具有特异性。

对于第二种造模方法,在建立疾病动物模型过程中加入中医病因因素,建立相应的模型,在有些文章中称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这也是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多的造模方法[12]。笔者认为这类模型应属于病因病理结合模型。

这类造模方法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显示出各自对病证发生、发展的致病特点。但病因造模和病理造模两种因素简单的叠加,即病+证的1+1的模式,不符合辨证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过程和分类方法这一基本原则。而且单纯的外在致病因素对于中医证候的产生而言并非是直接的发病因素,多为诱发因素而已,其主观性和差异性较大,该方法存在证候属性评价困难、稳定不好等问题。

3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符合RA中医药研究的需要

“病”与“证”分别属于西医、中医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认识,两种认识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病、证两种属性同时考虑,对于中医药研究具有较大的优势。该模型以疾病模型为基础,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重复性;该模型将宏观与微观、整体论与分析论相结合,在探讨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可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目前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小型猪心肌缺血血瘀证动物模型、高血压肝火上炎证模型等[13,14]。

对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宋剑南提出的“动物证候学”,认为疾病动物在其疾病进程中的某个时段应出现与该疾病临床辨证四诊相同的中医证候,并可因证候演变、造模方法和动物种属的差异出现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现象[15]。

崔轶凡等提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无监督方法,建立疾病的证候诊断标准,以此为标准,从多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中选择出与临床最吻合的一种,再通过方证相应及方证不相应对动物模型的进行反证,评价其证候属性[16]。

赵慧辉等通过分析目前使用的几种病证结合证候动物模型判定方法的不足,提出采用与临床诊断标准的等效对应进行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的评价,详细阐述了采用该方法进行动物模型证候属性评价中的几个关键问题:(1)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宏观指标与模型动物宏观指标的等效对应;(2)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微观指标与模型动物微观指标的等效对应;(3)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宏观指标与模型动物微观指标的等效对应[17]。

综合以上观点和方法,笔者认为通过对公认的RA疾病动物模型进行动态的证候属性评价,可建立符合中医临床辨证实际的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由于动物依从性很差,动物四诊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和不确定性,而且缺乏判别动物行为表征内涵的依据,所以目前模型动物证候属性评价方法存在着不标准、认可度低的问题。如果能寻找到沟通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与动物宏观和微观指标之间的桥梁,实现临床辨证方法向动物证候属性评价方法的转化,就可以建立标准、公认的动物证候属性评价方法。

在同一疾病状态下,实验动物与人类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人类疾病病理生理层面的变化伴随着四诊信息的出现,而在动物这些病理生理层面的变化伴随着行为表征的改变。因此,临床四诊信息与动物行为表征间的关系可通过病理生理层面与临床四诊信息高度相关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群)作为沟通的媒介,实现临床辨证方法到动物证候属性评价方法的转化。

4 建立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对中医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以RA疾病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中医临床辨证实际的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通过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可获得从疾病到证候的完整信息,既有中医特色,又能被西医所认同,而且对其他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丁永明,傅华,朱靳良,等.关节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10):489-490.

[2] 王薇薇.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浅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71-72.

[3] 周金黄.药理学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6.

[4] Trentham DE,Townes AS,Kang AH. Autoimmunity to type Ⅱcollagen :an experimemntal model of arthritis [J]. J Exp,1977, 146 (3): 857.

[5] Wollheim FA,Telhag H,Henricesson A, et al. Prevention of joint destruction in antigen induced arthritis[J]. Clin Immunopatho1,1994,70 (1):19221.

[6] 刘琼,王晨瑶,方剑乔.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5):313-316.

[7] 艾景录,吕爱平,徐世杰,等.性腺功能异常型肾虚痹证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2-44.

[8] 王安民,吕爱平,曾晓莲. 大鼠实验性痹证模型建立及其病理学研究[J ] . 中华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2) :8-10.

[9] 金祝秋,郑建生,彭芝配,等.大鼠风寒湿痹证模型的建立与前列腺素E2的关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1):40-42.

[10] 肖诚,李艳,左铮云,等.芎附散对脾虚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 模型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11):1016-1019.

[11] 赵慧辉,王伟.病证结合证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62-764.

[12] 王春田,于静.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511-512.

[13] 许文玉,王伟,郭淑贞,等.小型猪心肌缺血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4):409-413.

[14] 屈会化,赵琰,曲荣波,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早期中医证候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5):446-448.

[15] 宋剑南.论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模式和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81-83.

[16] 崔轶凡,王庆国.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对中医药研究的意义及建模方法新思路[J].天津中医药,2009, 26(6):446.

[17] 赵慧辉,郭书文,王伟.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判定标准的建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6):365.

猜你喜欢
痹证病证动物模型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进展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