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理论研究的内涵、意义与现状

2011-04-12 08:31陈彩霞王书宽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高职

□陈彩霞,王书宽,徐 燕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过去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出版过许多专著和论文,但多数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或经验层面上,理论层面的研究数量不多且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对产学研合作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产学研结合研究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它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它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国家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针。

产学研结合就是资源整合,是一种先进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先进的原因,是这种模式将产、学、研三方面都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直接联系起来了。所以对学校来讲,是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使教学科研都充满活力。对企业来讲,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技术和人才更有保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先进的实践模式,从社会中发现最生动的科研题材。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先进的工作模式,有效延长从业人员的技术生命。对社会来讲,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把应用和技术前沿有机的融合。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产学研对学生、对高校和对社会的意义。显然,高校拥有对高新技术最敏锐的洞察力和最强劲的跟踪、模仿、创新的能力。但是,在高校中往往很多高科研产品荣誉过后即被束之高阁鲜人问津直至变成古董;而企业总是把握着市场的脉搏,他们深知市场最迫切最正确的需求,也对简单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驾轻就熟,只是研发能力的滞后往往使之捉襟见肘。这一来一回,浪费了太多的资源:都是因为应用环境和技术前沿之间的缺乏沟通造成的。产学研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建立对话,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产学研应该以“产”为中心,学、研围绕着“产”提出的课题来研究开发。也就是说,“产”在产学研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导者。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是如此。在技术上,企业从应用创新出发,与实际联系紧密,不生搬硬套。使高校避免了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在管理上,学校和科研机构都存在的通病就是允许失败。以学研为主导往往就导致以往传统产学研模式的失败。

产学研资源整合后能够创造的价值将远大于整合前价值总和,是个多赢策略。对学生来说:抛开技术的提高、实践的磨炼和思考能力的进步等方面暂且不谈,我们仅就学生的环境资源来看这个问题,不可否认的,能从高校选拔进入企业产学研协同模式的学生肯定都是相对素质较高的。在产学研营造的环境中,学生自己的环境资源问题就凸现了出来。

有人专门对世界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做过跟踪调查,惊奇的发现,这些学生毕业数年后的平均社会地位与他们所毕业院校的名气呈绝对的正比关系。就像前几年人们惊叹的中国的“清华现象”一样,为什么中国的这些社会高层们,包括官员、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比例高得惊人?答案也是值得反思的,被采访者的答案惊人的相似:“我的同学给了我很多帮助。”因为,这些年轻人从中国最负盛名的高校走出,迎接他们的是中国最好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试想,年轻人大都涉世未深,当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只能求助于同学。然而他们可以调动的同学资源绝对是全中国最好的,他们怎么会不容易成功呢?最起码,产学研为学生带来的就是这种环境资源。对老师来说:是教学方法、教师水平、教材内容的改变,最重要的还有课题的选取和科研方向的把握;对教学科研机构来说: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项目的申报,学生实习甚至就业的问题等。

产学研结合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摸索过程中,一些关乎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定位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又保证风险利益的主体企业肯投入、乐于投入,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循环?政府、企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教育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二是成果转化任务,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而这两项任务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目标进行,育人为本,教学工作应是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技术开发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这样,通过理论教学、技术开发、产业实践等环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总之,产学研之所以诱人,就在于它的双赢性。

二、产学研结合研究的意义

开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合作,是建立科技、经济密切结合新体制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熟经验。我国从1992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工程以来,科技与经济结合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这得益于国家计划的有力引导和鼓励,如国家计委的科技攻关计划和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国家经贸委的产学研项目、新产品试制计划和技术改造计划;国家科委的火炬计划、攻关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还得益于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使得产学研合作在全国呈现出全新的格局,由开始时的宣传造势走向踏实的合作,由突击式的合作走向经常性的合作,由碰撞式的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弗里曼等学者发现“国家创新体系”以来,出现了研究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热潮。人们把社会各类创新活动的成败优劣,提升到创新体系中各要素间的互动、互补、互利、互惠等网络式的整合去观察、求解。

从创新体系的角度思考,科技界是处在创新链的上游,关心的是发明创造产生的过程,以自主创新为己任,以不断贡献自己创造的新成就服务于社会和企业而自豪,追求创新水平的先进性和原始性,其理念往往强调科技引领;经济界则是关心创新链下游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在产业和企业层次的有效整合和体现价值的过程,以企业的市场竞争表现为判别标准,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单纯是核心技术,更重视技术的适用性,视具体情况确定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有些情况甚至不论技术的先进与否,其理念是满足市场需求。从创新链整体而论,前者是供给科技创新成就的源泉,后者是吸纳转换创新成就实现市场价值。这两种力量的互补、互动和协调综合,实现了创新到应用的全过程。其具体实施执行要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这其中企业因肩负实现市场价值的重任而处于核心地位。

我国的大量实践中出现的产学研脱节,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企业放在核心地位,从而引发了种种麻烦。“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究”作为国策,明确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为此在对策措施方面建议:

1.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这方面,身处美国硅谷中心、支撑硅谷创新发展的斯坦福大学堪称楷模。斯坦福对硅谷的贡献举世闻名,它从不直接经商办企业,而是以先进的创新理念传播和优秀人才培育去促进硅谷的繁荣。

2.在有条件的企业,大力鼓励、扶持和建设企业内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直接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利益服务,与企业共命运,这已是国际上通行的成功经验。例如,1981年韩国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47个企业内建的研发机构,今天已有1万多个企业内的研究所,强有力地支撑了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企业要欢迎并依靠科研院所、高校搞技术创新的战略储备和近期的技术与知识支持,采用多种形式密切产学研结合。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成功地组织了微电子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使其在生产技术上超过了美国。这种创新模式被誉为产学研结合的经典范例,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4.拟定鼓励和搞活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在产学研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我国的科技中介尚处于启蒙的初级阶段,队伍的规模和素质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扶持和引导。

从较大范围的扫描电镜照片(见图4a)看,镀层均匀、平整,没有出现剧烈起伏的颗粒团簇,也没有大的结晶颗粒。进一步放大(见图4b)来看,晶粒光滑,尺寸波动不大,虽然并不是完美的半球形,但也没有出现过多的棱角。

5.充分认识到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自主创新应以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成本高、成功概率低,对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从战略储备出发,可适当部署,但不宜把发展机会主要寄托于原始创新。国际经验表明,即使一些进入发达行列的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的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善用集成创新。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在这二个主体中,学校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是处于从动地位。因为,企业的主要职责是生产和经营,追求的是最大经济效益。目前,企业仍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义务。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开展产学研结合,必须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共同需求点,即找准产学研结合的结合点,也就是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开展,除了政府应大力倡导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外,还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通过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产学研结合的经验,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

三、国内外目前对产学研结合理论研究的现状

1.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现状

1)美国积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向高职院校委托科研、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双方合作教育,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合作紧密、内容广泛、稳定持久、经费保障、应用性强等特点。

2)德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强调目标的始终如一,过程的持续长久,效率的极大化。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学制的特色。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接受相关职业理论学习,学生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德国高职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将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注重实效。

3)加拿大高等教育科研重视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视发表论文,轻科研成果转让和开发现象较严重。加拿大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集中体现在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加拿大模式的一大特点,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加拿大模式特别重视产学研合作中“学”的位置,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在合作中得到真正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模式最显著之处。

5)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非常重视,开展较早。日本对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观点是,高职院校必须与产业界相结合,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都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都应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日本职业教育既培养新的科技人才,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又开发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日本模式强调政府行为,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时代性

无论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早已有之:德国的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已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事实上,当时也已提出过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结合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专家撰文论述过三者的矛盾与统一,但未能充分体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时代来临之前,理解难以深入。举例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虽已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但当时的生产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阶段,不需要太多科技知识;当时所强调的是生产劳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其后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生产劳动更演变为惩罚手段。只有一定的时代到来之际,相应的理解才能逐步深入。具体而言:

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就是说,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社会文明建设中,才能不断地驱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产、学、研各自为政,互不相关、互不支持,它们就难以结合成为经济社会的核心驱动力。

2)市场经济的发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性发展,使人们相信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教育的方针,更加引起关注。

3)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过去,学术型人才尚可以在象牙塔中培养。今天,应用型人才绝不能仅仅在象牙塔中培养,必须要结合“产”与“研”。

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中,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产学研结合不仅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其人才培养有逐步高位移的趋势。20世纪上半叶,大学主要培养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型人才,也叫做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当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大学的任务,只是中学阶段的职业学校的任务,这一点不论是在二战之前的发达国家,还是解放前的中国,都是如此。二战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到六七十年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于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这从美国社区学院职能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美国的社区学院,本来称为初级学院,主要是为方便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近入学而出现的。二战之后,要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青年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初级学院大量开办职业培训,名称也纷纷改为社区学院。如今,美国的社区学院80%是培养应用性和职业性人才,只有20%是招收普通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说明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需要高职。不仅如此,很多高职还上升到本科水平,促使文理学院大量开设应用性、职业性本科课程。进而还出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也是侧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这就是说,产学研结合的时代特点是逐步推进、逐步提高的。我国的政策制定在反映这一趋势方面略显滞后。20世纪90年代初,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的仍只是中等职业教育。当然,中等职业教育也应重视,因为我国的产业大多数技术水平还不高,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到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才大量发展高职。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培养高职毕业生达1100万人。但对于如何发展,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毕竟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因此应该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产学研结合中,参与各方都应当具有为国家发展经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崇高理念;积累合作经验,采取适当的合作方法,逐步磨合,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高职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莫书莹.芬兰:什么是真正的产学研结合[N].第一财经日报,2006-07-07.

[2]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 ( 4 ) .

[3]刘昌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评介[J].教学研究,2007,(3).

[4]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若干发展趋势[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6).

[5]程斌.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7,(5).

[6]周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十五”教育工作 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7]陈至立. 开创“十一五”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 2006-01-0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十五”发展情况和“十一五”工作思路[EB/OL]. http://www.edu.cn,2006-02-28.

[9]潘懋元.中国高职教育走向[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10]吴岩,张炼.产学研合作,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C].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4,(5).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高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