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灰姑娘”形象的嬗变看女性主义的发展

2011-04-12 08:31□郭娜,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灰姑娘女性主义

□郭 娜,李 阳

(1.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510006;2.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

童话“灰姑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出身低微、美丽善良的好女孩如何在一夜之间获得王子爱恋,最终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故事。“灰姑娘”是一个世界性的童话,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流传版本。1899年,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首次用特技演绎了“灰姑娘”的故事。之后,“灰姑娘”便经常出现于各个国家的银幕上。尽管这些说着不同语言的“灰姑娘”有着不同的身份、面貌、际遇,但如同痴情童话故事“灰姑娘”一样,观众对电影版“灰姑娘”依旧钟情有加。

不同于童话版,电影版“灰姑娘”诞生时间虽然短暂,其百余年来的不断“变身”却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觉醒的意识。

首先,电影由着重突出灰姑娘的外表美转向大力书写其内在美。以往容颜美丽身材妙曼性格温顺的灰姑娘,逐渐演化为长相普通充满爱心与人为善的邻家女孩。在早期几部著名的灰姑娘电影中,无论是1940年的《魂断蓝桥》(费雯丽),1953年的《绅士爱金发女郎》(玛丽莲·梦露)或1954年的《龙凤配》(奥黛丽·赫本),这些由靓丽的当红影星所扮演的灰姑娘自然秀美无比窈窕绝世。影片也或从侧面暗示、或直接表达女人的美丽是赢得“王子”青睐的重要因素。名著《简·爱》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小说,女主人公简·爱那段表白:“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更是家喻户晓。1944年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力忠原著,但著名演员琼·芳登的清丽着实让人无法把她与“长相平庸”的简·爱对等。1970年、1996年和1997年,这部名著被再三搬上银幕,其主角“简·爱”的容貌似乎吸取了之前的缺憾,有种洗尽铅华的朴实。同样,1990年的《魔鞋》,灰姑娘是个长相平平的毕业生;2002年《曼哈顿女佣》里的灰姑娘是一个早已青春殆尽的单亲妈妈,而且是个拉美人;2004年的《麻雀变王妃》,勤奋刻苦的小麻雀佩吉怎么看都与美女无缘。2006年《丑女大翻身》,身高169厘米体重95公斤的灰姑娘汉娜让观众大吃一惊。

而现代灰姑娘绝不仅仅是柔顺乖巧、小鸟依人的,她们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的特点:倔强独立、自尊自爱,如简·爱(《简·爱》)、春香(2000年《春香传》)和刘枣(2007年《合约情人》);大胆泼辣、敢爱敢恨,如黛丝(1988年《打工女郎》);识见卓越、思致尖锐,如玛丽莎(《曼哈顿女佣》)。而2003年的《淘气少女求爱记》,更是把现代灰姑娘的内在美渲染到极点:关爱盲人和老人、仗义相助落难朋友、关注自然生灵、热心公益事业等,所有这一切都把剧中那个有暴力倾向的灰姑娘衬托得更加可爱更加古灵精怪,也更为丰富立体。相形之下,以往灰姑娘一味的温柔乖顺、细心体贴、楚楚可怜——如《魂断蓝桥》里的玛拉和《鸳梦重温》(1942年)中的葛丽亚,就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单薄和苍白。现代的灰姑娘电影几乎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没有美丽的外表不算什么,真正赢得王子爱情的是你的内在美。忽视外在容貌而强调内在品质是女性主义着重强调的内容,以往带有浓厚男权色彩的“郎才女貌”之说恐怕迟早要变个说法了。

其次,灰姑娘的生活态度由消极被动变得积极主动。以往电影中那个对不幸生活逆来顺受、坐等王子拯救的灰姑娘,慢慢地充满智慧和能量,开始勇敢地自我拯救。

早期的灰姑娘电影带有明显的男性主体倾向,灰姑娘总是处于第二性的位置,她们的种种不幸恰巧成就了日后男性主体的拯救。这拯救是彻底的,从此她们将与困苦无缘。相比之下,暂时让灰姑娘脱离困境的仙女则几乎微不足道了。1958年《金粉世界》里天真烂漫的乡下少女琪琪,1964年《窈窕淑女》中俗不可耐的卖花女伊尔莎,还有1965年《音乐之声》里热爱音乐和大自然的修女玛利亚,她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或为贫困生活所累,或因清规戒律而烦恼。但她们似乎对困苦习以为常,在他人的安慰和帮助中,耐心地继续或艰难或无聊的生活,直到王子爱情的到来——此后,她们步入上流社会,享尽富贵荣华。

现代灰姑娘同样不幸,有着种种烦恼和不如意。“仙女”依然存在——因为品性善良,灰姑娘身边总是不乏喜欢她帮助她的亲友甚至陌生人,但此时能干的主体却是灰姑娘自己而非王子。她们勇敢坚强,充满斗志,在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她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自救。相比之下,王子除了富贵一无是处:他们或有恐高症,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如1990年的《漂亮女人》);或者自由散漫、浪荡不羁(如2004年的《麻雀变王妃》和2007年的《合约情人》);或者缺乏责任心,不敢面对国家接班人的重任(如1998年的《情话童真》和2004年的《魔法灰姑娘》)。灰姑娘适时出现,她们纯真质朴、勤奋刻苦、勇敢坚定、谈吐不俗,为他们或失落低迷或混乱无序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因为种种原因,她们都与王子长期相处,耳濡目染中,王子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所以,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与其说王子把灰姑娘从低微困苦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不如说是灰姑娘把王子从人性的迷途中唤醒。

再次,灰姑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嫁入豪门的人生定位,升级为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完满。男人不再是她们的唯一,只是她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中的一部分。

以往的电影,灰姑娘几乎没有任何特长,她们忙碌的前半生似乎就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待嫁对象。因为离开父母便失去了谋生的依靠,她们未来的丈夫就显得格外重要。他是她的全部,是她的生命,是她未来幸福的希望。因此,她们长期在低微甚至贫贱的阶层潜伏,默默地等待时机成熟,于是平庸无奇的灰姑娘忽然间光彩照人,在万人瞩目中迎来王子的爱情。如《绅士爱金发女郎》,身为歌舞女郎的灰姑娘满腔心思都用来钓金龟婿;《龙凤配》里司机女儿一心想嫁给主人家的二公子,后来她离开亲友前往巴黎,也是为嫁入豪门做礼仪上的准备;《金粉世界》中,天真活泼的琪琪在祖母的要求下学习淑女的礼仪课程,以求获得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现代电影中的灰姑娘,绝不会把自己的后半生绑定在一个男人身上。现代灰姑娘是个自足体,她们的未来属于自己,王子之外,她们有着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彩的未来。如1990年《魔鞋》凯丽卡特尔设计鞋子极有天赋,《打工女郎》黛丝工作能力突出,《漂亮女人》维维安梦想读大学,2004年《无线两心知》珊姆用心经营父亲留下的饭店等。所以,能够嫁给王子,当然是最好的结局;但即使未能飞上枝头,她们以后的生活照样可以有滋有味。所以,即便被王子误会、爱情远离,她们也只有伤心没有绝望,如丹尼尔(《童话情真》)和玛丽萨(《曼哈顿女佣》),本来她们就从来没有梦想过嫁给王子,邂逅王子的爱只是生活轨道的一次意外偏离。现代的灰姑娘绝不会为生活中的意外从此驻足留恋不已。

由以上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的解析,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灰姑娘”形象嬗变的分界线。当时绝大多数女性走出家庭走上社会开始工作,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见证了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优长之处,这使传统家庭的结构和女性在社会上的经济与权利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女权运动,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许多国家通过了男女平等的新立法。女性主义迎来第二次运动的高潮,这次思潮带有更强烈的女权意识,他们极力抗议“女人的幸福仅仅在于嫁一个好男人” ,不但要求政治上平等,还要求妇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也与男性完全平等。一些女性主义作家在创作中经常对传统灰姑娘故事加以嘲讽,如Anne Sexton的诗作《灰姑娘》中就有这样一段结尾:“后来,灰姑娘和王子永远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像放在博物馆柜子里的两个布娃娃,永远不会有婴儿尿布和灰尘的烦恼。”在这样轰轰烈烈的运动之下,以灰姑娘为主题的电影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主题与价值,在原型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的因素。于是,传统谦卑温顺的灰姑娘在当代受到了质疑,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灰姑娘日益增多。即使是在宣扬男权社会价值观的灰姑娘影片中,也会多少包含一些女权主义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袁杨.女性视角下的《灰姑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

猜你喜欢
灰姑娘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从灰姑娘到C罗女友
帮灰姑娘数红豆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灰姑娘”的童话梦
倒霉的灰姑娘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