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奶牛养殖业现状调查和发展策略

2011-04-13 03:47
中国乳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黄冈市黄冈牛场

1 湖北省和黄冈市奶牛养殖现状

1.1 湖北省原料奶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近年来,湖北省乳制品总产量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11.1 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5 万吨;2007年,湖北省人均乳制品占有量不足3 kg,2008年猛增至5.82 kg/人。尽管湖北省奶牛养殖规模及原料奶产量不断提高,但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乳制品供应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表1、2)。

目前,有多家大型知名乳品企业落户湖北地区。蒙牛(武汉)、光明(武汉)、惠尔扬子江(武汉)、伊利(黄冈)、太子奶(黄冈)、汇源(黄冈)等企业的总设计年加工能力超过300 万吨。2007年,湖北省生产了42.01 万吨液态奶和4.35 万吨干乳制品,按常理推算需78 万吨原料奶,但实际的产量只有15.5 万吨。这说明原料奶的缺口较大,奶牛养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黄冈市将成为湖北省奶业发展的中心

1.2.1 黄冈市政府高度重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主抓的黄冈市奶业发展办公室(奶办),制定了奶牛养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到2012年,湖北省达到10万头的养殖规模。黄冈市政府还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集中概括为“三个一百万”,即每建成1 个千头规模的奶牛场,经黄冈市奶办验收合格后,市政府奖励100 万元,县/区政府奖励100 万元,伊利公司提供价值100 万元的管道式挤奶厅和储奶罐等设备,并享受伊利公司高于市场价0.20 元/kg的价格收购合格的原料奶。另外,如果原料奶达到伊利公司标准化奶站的标准,平均收购奶价提高0.10 元/kg。2010年夏季,黄冈市规模化奶牛场合格原料奶收购价为3.70~3.80 元/kg,乳蛋白和乳脂率等指标高于一定的标准,还会加价收购,这种收购价格在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数家投资和担保公司为黄冈市奶业发展提供贷款,目前已有11 家奶牛养殖场通过担保抵押的方式获得超过3 600 万元的贷款。

表1 湖北省及其主要地区乳制品年产量

表2 湖北省及其主要地区人均乳制品占有量

湖北省2007年12月发布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启动了“1+8”城市圈发展建设,黄冈市已纳入武汉“1+8”城市圈。在不远的将来,便捷的交通服务更能体现黄冈市的区域优势,更好地服务于黄冈奶业的发展。

1.2.2 武汉奶牛养殖向黄冈转移

近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规模化养殖疫病风险的加大,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大城市郊区集约化小区奶牛养殖有其致命的缺点,即不利于防疫和疾病控制。因此,武汉奶牛养殖向偏远地区转移成为必然趋势。武汉市最大的奶业集团——扬子江乳业公司已经逐步向黄冈转移,并已签约黄冈市黄州区。第一期转移了2 000 头青年牛,并开始配种,已于2010年底投产。另外,宜昌市奶业协会已到黄冈地区进行调研,准备将奶牛转移到黄冈。湖北省以黄冈为中心的奶牛产业新格局即将形成,为黄冈带来了新的发展优势。

1.2.3 黄冈市奶牛养殖起点高

黄冈市奶牛养殖以千头牧场工程和政府扶持为突出特点。目前所建成的奶牛场均为钢构建筑,散栏饲养,鱼骨式挤奶厅挤奶,奶牛品种均为中国荷斯坦牛。这种养殖模式具有起点高,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突出优点。

1.3 拥有特殊的奶牛养殖环境

1.3.1 特殊的地理环境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居于中国南北分界地带,兼具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夏季酷热,高温高湿,冬季湿冷,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 ℃,7月平均气温为27~29 ℃,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0~1 600 mm,空气湿度大,为中国最酷热地区之一。这种地理环境极易造成奶牛夏季热应的发生,奶牛发病率和死亡淘汰率均很高。因此,湖北的奶牛养殖既要应对夏季热应激的严峻挑战,又要做好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养殖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先进的配套设施。

1.3.2 分散养殖

黄冈市奶牛养殖较为分散,一个县一般有1~2 个千头牧场,这些奶牛场大多处于大别山深处,间隔几十公里。大别山脉的自然隔离为防疫带来地理优势,使黄冈的奶牛养殖不同于大城市郊区平原集约化小区的养殖模式。

2 黄冈市奶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2.1 奶牛存栏量较少

目前黄冈市已经建成16 个千头规模的奶牛场,还有10 个在建。据统计,现有奶牛存栏量为1.4 万头,日产原料奶50 吨,仅能满足伊利(黄冈)公司不到10%的产能需求。

2.2 奶牛遗传基础差,产奶性能较低

黄冈引进的1.4 万头奶牛,多属于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从河北以较低价格引进的低产、不孕或待淘汰的劣等牛,再加上不适应长江中下游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平均产奶量低。据伊利公司介绍,2010年7月初,黄冈地区原料奶产量仅31 吨。按存栏1.4 万头,泌乳牛按60%的比例估算,每头泌乳牛日均产奶量仅为3.7 kg。根据某奶牛场的实际测定,7~8月泌乳牛的平均产奶量为6~7 kg。推算的平均产奶量为3.7 kg数值偏小,这可能与存栏量存在误差有关。但多数牛场夏季每头泌乳牛的日平均产奶量仍不高于10 kg,处于亏损的边沿,尚未实现连续盈利。

2.3 奶牛疾病防控难度大

从北方引入的牛只,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屡配不孕症的发病率高,配种受胎率低,并且可能引入带“两病”等传染病的牛只,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危险和挑战。再加上这些牛热应激严重,不能适应黄冈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目前大多处于淘汰或待淘汰的状态。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再加上一些牛场卫生条件不好,容易诱发肢蹄病。连续多年的普查和统计显示,一些牛场肢蹄病发病率高于80%。肢蹄病会严重影响牛只的采食、发情鉴定和产奶性能,久而久之,牛只逐渐消瘦,卧地不起而被淘汰。

2.4 引入牛只的适应性差

北方引进的牛群适应性差,特别是不适应高温高湿气候,产奶量较低,并且原料奶品质也有所下降。黄冈市奶办和保险公司对多个牛场统计的结果表明,引入的牛第一年淘汰率高达40%左右,尤其是春、夏季引入的牛,尚未对湖北地区的气候习服,就遭受热应激的严峻考验,淘汰率更高。引入本地后,配种所生的后代,经历了母牛妊娠、分娩和犊牛培育等过程的季节轮回,已能基本上适应黄冈的气候特点,对热应激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本地出生的母牛再繁育的后代,对热应激就有了较高的抵抗力,可以发挥其优秀的遗传潜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引进只是“借腹怀胎”的权宜之计,必须培育耐高温高湿的奶牛新品种。

2.5 饲草饲料供应不均衡

黄冈市种植业以粮食、蔬菜作物为主,主要品种为水稻和萝卜。种植牧草存在收获季节多雨,不宜晒干等问题,导致饲草不能均衡供应。一些奶牛场甚至连玉米青贮都没有制作,或者只使用收割玉米棒后的秸秆制作黄贮来喂养奶牛。另外,黄冈地区的粗饲料供应不均衡,缺乏苜蓿等优质粗饲料,大量饲喂品质低下的稻草,甚至发霉的稻草,不利于奶牛的健康和高产。

2.6 饲喂不科学

目前,有一些奶牛场先饲喂精饲料,后饲喂青贮和草料,然后是稻草。普遍存在靠提高精饲料饲喂量来增加产奶量的做法,牛只往往在1~2 min内摄入2~3 kg的精饲料,导致瘤胃酸中毒现象严重。

2.7 粪污处理问题仍未解决

目前尚未有牛场建立高效、科学的粪污处理设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并且不可回避的难题。同时,牛场废弃物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排放,污染水源,蚊虫滋生。一些牛场夏季苍蝇成群,不仅影响牛只采食和休息,而且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潜在危害。还有一些牛场直接将粪污排入河流、湖泊,却又从中取水供牛饮用。

2.8 奶牛保险不配套

奶牛养殖有一定的风险,奶牛保险是保证奶牛养殖效益和养殖者利益的一道有效保障。因此规定,规模化奶牛场要给奶牛强制上保险。但2009年,黄冈的奶牛保险存在着一个时间段的“脱保”情况,期间因奶牛死亡而造成的损失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信心的稳定。一些奶牛场在奶牛保险上不合理的做法,给奶牛保险赔偿带来难度,对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不利。

2.9 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黄冈市的奶牛养殖业开始于2008年,属于奶牛养殖的新兴地区,一些配套服务的设施尚未完善。比如缺乏挤奶厅配件的售后服务网点,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饲料、兽药市场等。一些产品被少数的经销商所垄断,价格昂贵,增加了养殖成本。

2.10 人员流动性大

黄冈市的奶牛场多为私人企业,普遍属于家族式企业。牧场主在人员任用上,任人唯亲,牧场主的亲戚们往往不懂装懂,乱指挥,外行领导内行。一些牛场虽然高薪招聘了技术员,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牧场主不尊重人才,不尊重知识,导致牛场场长、饲料配方师、兽医、配种员等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饲养员和卫生员(搓牛粪)多为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操作不规范,流动性大,对牛场的稳定、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3 黄冈市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管理,尊重知识和人才

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聘请真正懂行的技术人员管理牛场。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解决技术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牧场主要给牛场场长相应的权利,明确职责和义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牛场长期的发展策略和规划,谋求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3.2 研发和推广适合本地的奶牛养殖技术

在湖北这种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迫切需要研究相应的配套奶牛养殖技术,制定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奶牛标准化体系,指导奶牛养殖者。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制定了适合黄冈地区奶牛养殖特点的《黄冈市奶牛养殖地方标准》,该标准有利于促进当地奶牛养殖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3 培育适合本地的奶牛品种(品系)

3.3.1 培育特殊的奶牛品种

从北方引进的奶牛,适应性差,乳房炎、肢蹄病和不孕症发病率高,因此迫切需要培育适应湖北特殊气候的奶牛品种。荷斯坦牛肢蹄病发病率较高,加上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发病率更高,因肢蹄病造成卧地不起而淘汰的奶牛很多,给奶农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培育适合本地气候且抗病的奶牛品种(品系)。

3.3.2 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加快品种改良进程

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经着手建立湖北省乳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增加体细胞(SCC)技术设备后,即可提供DHI测定服务。普及DHI测定技术和服务,对奶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再结合数量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育种手段,可培育耐高温高湿、抗乳房炎的高产核心群。核心群的培育目标是5 000 头成母牛,305 天的产奶量达到8 000 kg/头,乳蛋白率和乳脂肪率分别为3.2%和3.0%。

3.4 快速扩繁奶牛良种

3.4.1 推广性控精液技术和性控胚胎技术

使用性控精液,可以使奶牛所生后代中92%以上都是母犊,大大提高牛群的扩繁速度,尤其是青年牛。青年牛的子宫环境好于成母牛,子宫环境清洁,无妊娠压力,繁殖力高,受胎率高于成母牛,有利于受精。因此,建议对青年牛使用性控精液,优势更大,可以实现奶牛良种的迅速扩繁。青年牛使用性控精液配种要同时达到360~380 kg体重和16~18 月龄。

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母牛作为供体母牛,采用优秀种公牛的性控精液配种,对其进行超数排卵处理,移植到低产牛或本地牛,快速繁育优秀母牛后代。2009年9月,黄梅现代乳业有限公司与加拿大爱德现代牛业(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800头美加系高产母牛胚胎的胚胎移植试验,通过性控胚胎“借腹怀胎”,实现奶牛良种的迅速扩繁。

3.4.2 性控孪生技术

随着性控精液的推广,可结合兽医B超实时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情况,利用性控精液适时子宫角深部输精,从而实现产2 头母犊牛的愿望,从而加快良种的扩繁速度。目前,已经在湖北省宜昌市的奶牛场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利用卵泡抑制素基因免疫,也有望诱发母牛产性控双胎。

3.4.3 科学防治奶牛繁殖障碍和不孕症

一些牛场孕牛流产的比例较高,流产往往伴发胎衣滞留,特别是夏季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如果子宫内膜炎没有治愈,就会导致屡配不孕和长期空怀。子宫投注抗生素治疗又会导致原料奶中残留过多抗生素,对牛场经济效益造成损失。新型专利药物“宫复康”、聚维酮碘凝胶和阴道泡腾片,无抗生素残留,不需“弃奶”,为治疗子宫内膜炎和阴道炎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3.4.4 推广利用兽医B超技术

大力推广兽医B超诊断繁殖障碍的技术,克服传统上靠配种员“摸”子宫和卵巢的局限性,提高发情鉴定和早期妊娠鉴定的准确性。利用B超进行早期妊娠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国产便携式B超机可以1 个人进行操作,售价大约1 万~2 万元,适用于规模化奶牛场。以1 个1 000 头规模的奶牛场计算,科学的牛群结构应有成母牛和适配牛700 头左右,每头牛每天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成本大约为30元。假定用B超和直肠检查进行妊娠诊断之间的差距按照30 天计算,那么B超诊断1 头牛配种未孕的价值就是600元/次。假定每年有300 头牛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1 个千头规模化奶牛场,利用B超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所创造的价值不少于18 万元/年。

3.5 科学防控奶牛疾病

3.5.1 坚决防控“口蹄疫”

口蹄疫是国家严格控制的一类传染病。2009年初,武汉曾爆发口蹄疫,上万头奶牛被扑杀,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控“口蹄疫”。口蹄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运奶车穿梭于各个奶牛场,是非常危险的传染途径,必须加强对运奶车的管理和消毒工作。

3.5.2 做好奶牛“两病”的检疫和预防

按照畜牧兽医法规规定,需要定期对牛群“两病”进行强制检疫,检测和扑杀“两病”阳性个体,建立疾病控制技术体系。引种时,要进行现场检测;引入后,要建立45 天的隔离检疫制度,坚决淘汰“两病”阳性个体。利用新型检测试纸胶体金检测牛结核病的试纸条,可以实现结核病的快速检测和现场检测。

3.5.3 科学防治乳房炎

每月定期检测乳房炎,利用DHI测定的数据,可以科学地诊断乳房炎,特别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隐性乳房炎,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损失。一些牛场的乳房炎由支原体引起,因此,有必要利用实验室鉴定乳房炎病原,进行药敏试验,综合分析乳房炎的病因,进行科学防治。

3.5.4 定期修蹄,保持肢蹄健康

定期诊断蹄病,及时地对病牛修蹄。采用浴蹄、喷雾等方法科学防治肢蹄病。

3.6 充分利用饲料原料,科学生产饲料

3.6.1 建立饲草的均衡供应体系

筛选适合黄冈气候、土壤和适宜收割时间的牧草品种,研究适合黄冈地区种植和加工的牧草生产模式;种植面积要达到1 350 ha,保证青贮和优质牧草的供应,逐步减少稻草的饲喂量。同时,还要研究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并使其商业化,改善粗饲料单一的局面。

3.6.2 自产精饲料和预混料

饲料的成本占奶牛养殖成本的70%。生产1 t颗粒饲料和浓缩饲料,饲料厂的利润为400~600 元。一些牛场普遍饲喂颗粒饲料,而颗粒饲料制粒的成本大约为150~200 元/t,这也要转嫁到饲料的售价中。预混料的成本只有销售价格的一半,以湖北省奶牛场广泛使用的武汉某饲料厂的5%泌乳牛预混料为例,售价3 200 元/t的预混料,其原料的成本大约为1 450 元/t。因此,自己生产精饲料和预混料是节约成本、保证饲料质量的好方法。

3.6.3 推广饲喂TMR日粮

目前,只有个别牛场采用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饲喂TMR日粮,可以使精饲料、青贮、草料更加均匀,从而杜绝因迅速摄入大量精饲料而引起的瘤胃酸中毒;同时,可提高奶牛的采食量,特别是干物质的采食量,从而提高10%~20%的产奶量。对于千头规模的奶牛场,加上农机补贴,大约半年时间即可收回成本,收益显著。

3.7 对粪污进行科学处理

粪污处理是规模化奶牛场不可避免而又必须合理解决的一个难题。具体来说,奶牛场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干湿分离,对污水进行发酵处理。利用固体部分进行生物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料。可使用牛粪烘干机,烘干牛粪,作为肥料,销售的效益很大;可建立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供本场及附近居民使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蘑菇等食用菌,拓展产业链。另外,牛粪制作的有机肥可以代替化肥,用来生产有机蔬菜。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处理牛粪,实现废物的科学利用,完全可以把牛粪变废为宝。

通过建立黄冈市奶牛养殖的技术体系平台: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疾病控制体系、饲草饲料均衡供应技术体系、粪污处理技术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及人才服务和培养体系等,有望解决当前黄冈地区奶牛养殖中的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奶牛养殖的水平和经济效益,并使黄冈成为湖北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中心。

[1]宋亚攀,王继文,孙丽萍等.利用Excel 2003“线性规划”程序优化设计畜禽饲料配方.饲料研究,2006(1):62-66.

[2]孙丽萍,吴登俊,宋亚攀.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06,36(12):2648-2649.

[3]宋亚攀,杨利国,宋洛文等.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中国奶牛,2008(4):39-41.

[4]宋亚攀,杨利国.夏季高温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见:魏克佳主编.中国奶业协会2008年会论文集(上册).2008.87-92.

[5]宋亚攀,孙丽萍,王艳等.利用Excel建立根据产奶量和月份泌乳曲线决定奶牛精料饲喂量的研究.见:魏克佳主编.中国奶业协会2009年会论文集(上册).2009.67-71.

[6]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奶牛养殖和奶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奶牛,2009(8):4-8.

[7]宋亚攀,杨振刚,杨利国.湖北省奶牛养殖的现况及思考.见: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6-23.

[8]宋亚攀,孙丽萍,宋洛文等. GnRH类似物研发及其在动物繁殖上的应用概况.中国奶牛,2010(3):22-26.

[9]宋亚攀,孙丽萍,方森万等.奶牛腐蹄病喷雾治疗研究.中国奶牛,2010(4):36-38.

[10]孙丽萍,宋亚攀,崔贞亮等.奶牛同期发情和定时输精技术综述.中国奶牛,2010(7)(科技版):34-36.

[11]宋亚攀,孙丽萍,杨宏振等.奶牛良种扩繁:引种VS性控精液——SWOT分析.中国奶牛,2010(11),26-30.

[12]宋亚攀,郭爱珍,杨利国.奶牛布鲁氏菌病危害及防控研究进展.见:中国奶业协会第25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现代农业(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二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00-203.

[13]宋亚攀,孙丽萍,郭爱珍等.中国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见:中国奶业协会第25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现代农业(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二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23-227.

[14]宋亚攀,宋亚伟,姜鹏等.规模化奶牛场自己生产饲料的策略和优势.见:中国奶业协会第25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现代农业(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二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34-38.

[15]杨利国主编.动物繁育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62-292.

猜你喜欢
黄冈市黄冈牛场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