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

2011-04-13 16:49□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塞林格文体学守望者

□陈 瑛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是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无可否认,这部作品几乎大大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综观塞林格的写作生涯,《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他艺术最成熟时期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塞林格将其对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关注发挥到了极致,并浓缩化为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颓废堕落的纽约市的三天流浪生活。他找到了自己致力探讨的主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时隔半个世纪之遥,读者至今仍可听到霍尔顿愤世嫉俗的叛逆回声。

多年来,国内外的评论家们主要着眼于文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霍尔顿的痛苦成长经历展开研究,在其成长危机的原因及未来展望等问题上有研究,然而对于在该著作中作家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体现写作风格的,却鲜有提及。

一、小说文体学的发展

西方对文体风格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来, 在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摆脱了印象直觉式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并日趋系统化、科学化。当代西方文体学的最大特色是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体风格。除语言学理论以外,文体学从文学批评,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也从不同方面推动了西方文体学的发展。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 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利奇(Geoffrey N.Leech) 和肖特(Michael H. Short)所著《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1981/2001)就是一部文学文体学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以小说文体为研究对象的文体学著作中,利奇和肖特系统地提出了一个涵盖包括“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衔接和语境”这四种语言特征的文体分析模式,大类,每一类下面又系统区分了各个分类。但由于文体分析注重的是语言形式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这个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有的语言特征会较为突出和重要,有的则不太明显或无足轻重。分析者必须根据语言形式在文本中的作用来进行判断,选择那些较为突出和重要的语言特征作为研究对象。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分析

J.D.塞林格的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寻找人生定位的一段心路历程。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不满现实生活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和一个青春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所谓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然而,霍尔顿极度敏感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人微妙的心理和处境他总能敏锐地感觉到,并无端地为他人的弱点和不幸难过。他能感觉到成人世界的虚伪、变态和百无聊赖。小说的情节虽无甚惊人之处, 语言却极具特色。正是由于主人公这种具有人性光彩的善良本性和充满矛盾的言谈举止,才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英美校园的畅销书,使霍尔顿成为青年人的偶像。本文从利奇和肖特的分析模式出发, 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格三方面切入对该短篇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 以揭示文本中的深层涵义, 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一)词汇特征

1.形容词特征。正如动词能给人以听觉形象,形容词提供给人们视觉的想象。在小说的前几章节,霍尔顿口中的医院,学校,宿舍,以及后来厮混的夜总会,旅馆统统都以昏暗低沉的色调描写。

Black,tarred,ashy等等如此的背景烘托将人们带入一个腐化堕落和道德败坏的现实社会。然而妹妹菲芘的儿童纯真将她拉回到宁静纯洁的完美世界,这时,菲芘坐着的金色木马,霍尔顿身上的红色猎人帽和菲比身上亮丽的蓝色外套,美丽的蓝色睡衣和红色大象显得格外的鲜艳与明快。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形容词就是“phony”(假模假式)。他用这个词概括了成人装腔作势背后的虚伪和冠冕堂皇下掩盖的恶俗。同时, 还使用了大量的例如“clumsy”“dreary”“marshy”这类表达贬义的形容词,其目的就是描绘一个腐化堕落和道德败坏的社会: 纽约的爱德蒙旅馆住满了变态的人,不拉上窗帘就干起男着女装的下流玩意……在这样一个卑劣、丑陋的世界里,霍尔顿苦闷彷徨,找不到自己的真正归属。这样的漂浮感,无归属感迫使他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被学校开除,开始他的流浪生活。于是在这样的社会使他梦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孩子般天真和纯洁的保护者。霍尔顿跟他妹妹菲芘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我老是在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在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朝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是干这样的事情。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正是这样的纯真梦想,让我们了解到了霍尔顿这个看似反叛,甚至被父母、老师认为是有精神疾病的年轻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2.词的重复。在整个文本中,有大量青少年间的对话,特别在小说的前两章中。作者在运用青少年间的谈话的口吻时,特别处理了或是强调了两种有霍尔顿式风格的青少年语言现象。即他们在说话结尾的时候大都会带上两个毫无征兆、漫不经心的单词——“and all”,“or something”,“or anything”.这几个频繁出现的单词不包含任何实际意义,也没有任何语言学功能。他们其实是在以一种模糊的方式展示霍尔顿的心路历程。在主人公霍尔顿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想要张口表达,然而那可怕的污浊的现实生活让他根本不屑于开口。因此,他们在对话时加上类似的结尾让话语戛然而止。这种表达给人以强烈的失衡感。而这种感觉正是主人公霍尔顿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切体会。对于霍尔顿来说,“假模假式”象征周围世界里一切错误的事物,并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退缩到愤世嫉俗的孤立中去。在霍尔顿的眼里,成年人无一例外都是骗子,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虚伪。为了抵制这种“假模假式”,霍尔顿疯狂地想去寻求真实的存在。

这种感觉在下面的几个句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He’s my brother and all.”

“It was December and all. ”

“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god dam autobiography or anything.”

“His door was open, but I sort of knocked on it anyway, just to be police and all.”

“Partly because I have a lousy vocabulary and partly because I act quite young for my age sometimes.”

(二)句法特征

1.句子的重复。如同词的重复一样,这个16岁的男孩还有一个独特的语言习惯,那就是重复使用像“it really is”或者是“it really did”句子。由此我们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作者将主人公的语言习惯与小说的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就是霍尔顿对虚伪社会的极度厌恶。在这样的社会中,霍尔顿极度渴望能表达出自己的真诚和真实。他不想同流合污,从而受到其他那些“假模假式”的人的影响。他希望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任何事情。结果就是,在结束每句话时,他都要加上“it really is” 或者是“it really did”, 亦或是另一个大同小异的句子“if you want know the truth”.而这种话语通常出现在他对自我判断予以肯定的时候。

She had quite a lot of sex appeal, too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I was damn near bawling, I felt so damn happy,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I have quite a bit of equipment at the gym I have to get to take home with me. I really do.

霍尔顿的这种重复使用强调话语的言语习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大男孩的独特个性。他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这虚伪的世界,以表达真实的情感。

2.长句的运用。整部小说共26个章节中,长句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二。几乎作者都是在用长句表达情感,情感冲突激烈时更会使用超长句。作者并非想要卖弄自身的文字功底,而写这样的长句自有作者的用意所在。整篇小说作者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表达的习惯,而并非书面表达习惯。正是这样的情感在左右作者的表达。于是塞林格将这种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上。他总期望能尽量多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祈求有人能真正读懂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例如在第一章中有个句子:

You couldn’t see the grandstand too hot, but you could hear them all yelling, deep and terrific on the Pencey side, because practically the whole school expect me was there, and scrawny and faggy on the Saxon Hall side, because the visiting team hardly ever brought many people with them.

在这个长句中,作者首先描述了赛场的积累程度,分别用“couldn’t” 和“could”两个情态助动词搭配两个感官动词“see”和“hear”以及“yell”等描绘了整个赛场的积累程度。然而马上我们就看到了主人公表达了对观赛的不屑,而这场比赛恰恰是整个学校的人都极其关注和看重的。接下来的两个“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给我们解释了原因——这是一场完全不公平的比赛,对于如此虚假的比赛来说,结局也注定是虚假的。作者寄语想把这样的内心表达出来,就会用这样的长句表达出来。像这样的例子在小说当中还有很多。

(三)修辞格的使用

1.夸张。《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修辞格的使用以夸张和讽刺最为出彩。小说中作者经常使用形容词的堆砌这一手段来达到夸张的效果。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一群潘西学生在他们毕业多年后返回潘西校园时,霍尔顿就是这样描述的:“What he did, he caved his goddam stupid sad old initials in one of the can doors about ninety years ago, and he wanted to see if they were still there. ”作者使用了“ god dam”、“stupid”、“sad”还有“old”这些词来形容一个老人过去的签名。除了“ninety years ago”之外,这些堆砌使用的形容词也是夸张的一部分。它们加强了夸张句的语气,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老人的签名印象深刻,也充分表达了霍尔顿的反叛与桀骜不驯。另外副词、形容词及附着语是制造夸张的主力,也是这部小说的特色。

2.比喻。比喻的使用在文中随处可见,然而文中的比喻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信仰,作者都有精心设计。霍尔顿在回家见到小菲芘的时候,看见她“直挺挺的坐在床中央,像印度的修行僧那样盘着双腿。”

“she was sitting smack in the middle of the bed, outside the covers, with her legs folded like one of those Yogi guys.”

就是在塞林格创作这部作品的时间,他看到世间的丑恶与虚伪让他对基督徒感到失望,从而对基督教产生了困惑。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迷上了东方的禅学。文中的霍尔顿向往纯真、公平、贴近自然的幸福生活,厌恶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和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他想逃离这个世俗的世界,他想像隐士一样出世生活,以自然的宁静安抚空虚的心灵。这些都与中国道家思想的精髓相一致。

塞林格生于1919年,亲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深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学者公认这部作品带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主人公霍尔顿身上明显隐含作者本人的思想踪迹。而塞林格本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隐居新罕布什州之后,就深居简出,与世隔绝。这正印证了其崇尚出世的生活态度。

三、结语

塞林格的小说虽然不是鸿篇巨作, 主题也远非博大精深,甚至刚发表的时候还被列为禁止学生阅读的刊物,但时间的流逝,内心的共鸣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塞林格独特的艺术技巧。他的文体风格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正因为这样,他的小说才独具魅力。通过对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词汇特征、句法特征、修辞手法这三个层面的文体分析,我们不仅获得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层理解,更能体会到他语言艺术中情感的激烈碰撞,观察的敏锐细微,笔调的明净轻快,想象的美轮美奂以及韵律的空灵流转。他那独具风格的“特殊的口语体”仍值得我们不懈研究, 并不断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Leech,G.N'&Short, 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1981.

[2]Booth,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M].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83.

[3]Costello, Donald P.October. The langu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J]American Speech.1959,(3).

[4]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侯维瑞.文学文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0]钱嫒.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1]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词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塞林格文体学守望者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