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乐园》:《 圣经》与英国清教

2011-04-13 16:49郭丹曦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清教徒失乐园创世纪

□郭丹曦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英国清教徒的主张和观点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在宗教礼仪和教义上主张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纯洁教会;在宗教制度和教会结构上反对主教制,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主张容忍政策和信仰自由;在世俗生活上主张节俭、勤劳,厌恶懒惰和邪恶;在宗教理论上主张“宿命论”和“因信得救”。

《失乐园》首先是写人类最初演变的史诗,它借用了《创世纪》第二、三章的神话故事:上帝创世、造人;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的生活;二人受到蛇的诱惑犯下罪行被逐出伊甸园。这个故事是《失乐园》情节的第一主线。清教徒尊《圣经》为第一权威,不仅表现在对神话故事的熟悉、对故事梗概的遵循,甚至还可以精细到对言语的揣摩,可以看出作者极力去使用《圣经》中的句子,就算不能一字不差,也能让人很容易地想起原句。而且不仅局限于《创世纪》,《失乐园》对《约伯记》、《启示录》、《约翰福音》等的故事也多有涉及,此外,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引用和对当时社会习俗的描绘也是信手拈来,足见作者的博学多才。

《圣经》作为一部史诗性巨著,不可能用长篇大论来铺排这段故事,它仅用两千余字就交代清楚,给了读者大概的印象。《失乐园》就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深层含义,将之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创世纪》第一章讲上帝创世:“太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失乐园》的描写则要具体得多,不仅有神的思忖、创世前混沌世界的状态、神子的威严言语,还有世界相对应于神子言语的具体改变。

窃以为“神子”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十分深刻的。《创世纪》中创世的是上帝本身,但提及了“神的灵”,即圣灵,神子创世完全是清教徒的理解,这一理解完美地体现了“三位一体”。上帝创世用的是言词,所以《失乐园》中上帝说:“我的‘言词’,我的亲生儿啊,由你完成这个工作”,神子就是言词,如此一来就与《创世纪》契合上了。而将很多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也是《失乐园》的一大特点,像“罪”与“死”。

上帝是万能的,他可以创造世间万物、掌控万物命运、预示未来生活。就连曾经的天使长——位高权重的撒旦也不能与他抗衡,人类更是应该尊敬、虔信上帝的。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形象上甚至显得古板。

信奉上帝,就能获得光荣,过上自由的美好生活——这便是亚当夏娃犯禁之前在伊甸园中的生活。不信上帝、质疑上帝的权威、企图推翻上帝,就必将堕入黑暗、痛苦的地狱,就算是力量强大、意志坚定、诡计多端如撒旦也不可侥幸脱逃。

上帝可洞悉一切,他能够看穿撒旦的阴谋,也可以预见人类的堕落。在蛇诱惑夏娃之前他就派天使警示过人类,这也是《创世纪》中没有的情节——《创世纪》中甚至没有提到撒旦,只说“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旧约·创世纪·3:1)那么蛇为什么要诱惑夏娃?因为它被撒旦附了身;撒旦为何要诱惑夏娃?因为他想让人类也堕落;为什么撒旦要这么做?因为他想报复上帝、打击上帝……于是就有必要补充情节:撒旦是谁,他和上帝如何结怨。反映到文本上,就需要借天使之口讲述、用亚当之耳倾听,可人类还是堕落了。以上帝为主体,这大概就是“前定论”,而从人的角度这可谓“宿命”。蛇,即撒旦是用言语诱惑的人类,上帝创世也是用的言语,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些讽刺的意味。而拯救亚当夏娃的还是言语——神子,可见清教徒是把言语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的,它有强大的力量,但是要正确地使用,不然就可能毁灭一切。

这段诱惑的言语极富技巧性:首先,蛇赞美夏娃,“他的话进入夏娃的心”;其次,这言语本身就能激起夏娃的兴趣——“怎么一回事?人的语言竟从畜牲的舌头说出”;然后,蛇将言语引向禁果,禁果象征知识,而知识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诱惑;接着,用知识、用神性诱惑夏娃。在这过程中,激将、鼓励、“身体力行”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如此缜密的言语陷阱下,夏娃很难不上当,因为渴求知识、追求强大力量、侥幸心理都是人的天性。

夏娃的堕落是撒旦直接作用的结果,亚当的堕落则是因为夏娃,因为爱:“你是我的肉中肉、骨中骨,是祸是福,我都不能和你分离”、“我们是一个,同一肉体,失去你就是失去我自己”,在《创世纪》中是没有这些话的,仅仅是“(夏娃)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旧约·创世纪·3:6)。夏娃的罪恶就是亚当的罪恶。这也说明了亚当和夏娃是一体的,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离不开男人,世间万物,只有人和人可以有如此深刻如此不可断绝的联系。

关于“罪”和“死”,“罪”是撒旦的女儿,“死”是“罪”和撒旦的儿子。“罪”本身就是犯了重罪的,“死”则是魔鬼般的罪行,没有罪恶就没有死亡。人类的罪恶因撒旦而生,印证了“罪”是魔鬼的产物。对人而言,“死”本是可怖的,在人类犯罪之前,“罪”和“死”都不能进入伊甸园。桥梁的竣工,“罪”、“死”从地狱进入人间,或许也是“失乐园”的含义之一。最终,“罪”和“死”会被圣子歼灭,圣子将“带领所赎回的大众,进入久别的天庭”重见上帝,那便是与“失乐”相对的“复乐”。

开始,上帝用死亡作威胁使亚当夏娃远离禁果,可死亡并没有拦住他们,真正使他们忏悔的是信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清教徒的公式:死亡﹤知识﹤信仰。清教徒坚信“因信得救”,亚当夏娃在虔诚地忏悔后被免去了死罪改为放逐,就连如此严重的罪行都能得到宽恕,上帝对人真的非常仁慈非常关照。所以会有许多人信奉上帝、求助上帝,因为“你在患难的时候呼求我,我就必拯救你,而你要颂赞我”(旧约)。

禁果代表智慧。我们认为智慧对人类而言是很好的,可为什么上帝用如此严苛的死亡威胁人类远离禁果呢?按撒旦的理解,“天神害怕知识把他们提高到和诸神相等”,那么就是“人+知识=神”。知识是沟通人性和神性的重要媒介,也是起区别二者作用的关键因素。但事实并非如此,撒旦错估了上帝。上帝是无私的,他给人类创造的生活是最完美的,因为上帝知道“虽然‘智慧’是时常清醒的,但‘疑心’睡在‘智慧’的门口,把责任推托给‘单纯’”、“理性可能会受到敌人的教唆,遭遇到一些奇怪的事,陷入不可预料的骗术”,这就解释了天界之战中那三分之一大天使的堕落。

对人而言,借用夏娃的话,“神是你的法律,你是我的法律;此外不识不知,这才是最幸福的知识,女人的美誉”。不仅是女人,无知无识的生活无忧无虑,只需要遵从上帝,辛勤劳动,就能永葆幸福,远离灾厄。可人毕竟是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对知识的渴求或许已深藏在了上帝吹入土坯的那一缕灵气中,在天使拉斐尔造访时亚当就好奇地询问过天体运行之事。

所以就算明令禁止,一经调唆,还是后果不堪设想。有了知识的人类“眼睛就明亮了”(旧约·创世纪·3:7)、“能辨别善和恶”。他们首先得到了短暂的快乐——放纵情欲,可那是“虚假果子的力量”,然后他们知道了羞耻,也有了恐惧,于是二人互相埋怨,开始争论,“亚当初次发怒”。知识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带来猜忌、惶恐、愤怒、不和。

撒旦说“知识得禁止吗?很可怀疑,没有道理。为什么他们的主宰要嫉恨知识呢?知识是罪恶吗?有知识是死罪吗?他们只靠无知无识就能立身吗?无知无识就是他们的幸福生涯,他们顺从和忠信的保证吗?”充满智慧、充满力量的天使长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会堕入邪道,万劫不复。人类会不会重蹈他的覆辙呢?要怎样避免像撒旦那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抑或像那三分之一的大天使一样被蛊惑被蒙蔽而沦为恶天使?关键在一个平衡——虔信上帝与自由意志的平衡。上帝给了人自由意志,人可以充分发挥理性的作用,但“自由”是有限度的,底线就是不能违背上帝的命令。亚当和夏娃只要不去触碰禁果,伊甸园就永远是他们的天堂,园中万物都供他们支配、享用,可一旦犯禁,就必将失去这种“自由”。失去自由,就是“失乐”。

亚当和夏娃因不信上帝的话而获罪,又因虔信上帝而获救,信服、服从、温顺是贯彻在《失乐园》中的一个精神信条。“你要证明你的忠诚,先得证明你的顺从”“只有保持顺从,才能保持幸福;没有其他保证。”上文论述过信服上帝可得幸福、救赎,不信上帝即会堕落。天使对亚当说“你现在的幸福是由于神,但幸福的继续却由于你自己,就是说,由于你的顺从,站定脚跟”也可见一斑。在对夏娃的描写中,作者亦多用到“柔顺”、“服从”一类形容词,这充分表现着清教徒的虔敬、谦卑。

但这种顺从并不是强力压迫下的随波逐流,“他要求我们主动的服务,绝不要我们勉强的顺从”。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上帝让意志自由,因为顺从理性的意志便是自由”。天使遵从上帝旨意,以老朋友的姿态和亚当谈话,并且享用人间食品,这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不像中国人心目中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模样。正如上帝所言:“如果不给以自由,只照不得已行事,显不出本心的主动,那么凭什么证明他们的真诚、实意、忠信和挚爱呢?意志也好,理性也好(理性也包括选择),若被夺去自由,二者都变为空虚、无用的了,二者成了被动,只服从不得已,而不服从我,这样的服从,有什么可赞赏?我怎么能高兴呢?”。这也是来自清教、来自启蒙思想的《圣经》诠释。

这种信仰造就了清教徒的工作伦理。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人的命运皆由上帝掌控,所以没有人能向你保证进入天堂。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人就要自己寻找上帝会选中自己的迹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取得成就。因为上帝负责人的生活,成就也是他赐予的,有成就的人同没有成就的人相比自然是更得上帝照应和喜爱的。所以清教徒崇尚勤勉,厌恶懒惰。

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的生活并不是无所事事的,“他们急忙到田野中去做早工,露里花间,果木成行,干长叶茂,有伸得太长的枝桠,也有不结实的空花,都得人手去修整”。而“高天上的王看见他们如此勤勉,心生怜悯”才会派天使警示亚当。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call是呼唤、呼叫的意思。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

亚当和夏娃在触犯禁令后的反应,先是惊恐、不安,进而情绪激动、面临崩溃,最后终于平静、忏悔。他们都曾想到死,这是人类为逃避痛苦、寻求解脱的本能途径,可他们的想法不同于当代社会上热议的轻生事件当事人,原因就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清教浓重的原罪论,可以说他们并不全然是对自己痛苦,而是作为人类始祖,对后代子孙怀着深切的愧疚与怜悯。其中夏娃的柔弱、消极又和亚当的坚强、积极形成了鲜明对比。亚当劝慰夏娃的话亦可对现世轻言生死的人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人类是乐观的,就算失去了乐园,就算前路艰辛,亚当说“这有什么不好呢?懒惰原是更坏的事;我的劳动可以养活我”,所以“他们滴下自然的眼泪,但很快就拭掉了;世界整个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选择安身的地方,有神的意图作他们的指导。”这便是《失乐园》体现的人类的力量——那种积极向上、不放弃生活不丧失希望的精神力量。它是以宗教信仰作为强力支撑的,同时又展现出自我救赎、努力拼搏的人性,在当时、在现代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从写法上看,《失乐园》也很有特色:第一,仿古希腊史诗写法,开篇呼唤缪斯;第二,1668年在每一卷开头增加提纲,概括该卷大意;第三,取之于《创世纪》而观照现实生活,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多有评涉;第四,注重场景描绘和心理描写,天界三大战、伊甸仙境、撒旦独白等篇章十分经典。如果说《创世纪》勾勒出了一个基本框架,《失乐园》就为这个骨骼填充上了血肉,使之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地地道道的清教徒。

综上所述,《失乐园》是一部用英国清教教义诠释《圣经旧约·创世纪》的巨著,其中包含了浓重的清教色彩:笃信上帝,尊崇《圣经》,原罪思想,宿命观念,工作伦理……同时肯定人的理性力量,赞美辛勤的劳动,重视现世生活,具有乐观向上的内在精神。

参考文献:

[1]弥尔顿.失乐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柴惠庭.英国清教[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3]百度百科 .“英国清教”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061.htm?fr=ala0_1.

[4]陈蕊红.《失乐园》中撒旦性格的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5]黄德林.《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猜你喜欢
清教徒失乐园创世纪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美国醉酒史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天天学天文(2)创世纪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历史上的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