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蓝瑶民居建筑初探

2011-05-03 02:26邢贤贤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瑶族

邢贤贤

摘 要:作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五大支系中人口最少的花蓝瑶人民,其民居建筑文化独具特色,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其民族内涵,是他长期与之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及建筑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民居不同时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表现了其与时俱进,保留、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瑶族;民居建筑;花蓝瑶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03-02

一、广西金秀瑶族概况

(一)金秀瑶族的自然环境

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中国境内的瑶族人口共计260万人,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湖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的130多个县市。长期以来,广西一直是中国瑶族居住最多的省区,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以上。广西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富川、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主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上。北面与荔浦县、鹿寨县交界,东部与蒙山县交接,南面同平南县、桂平市及武宣县相邻,西部和象州县毗连。金秀瑶族自治县在1958年以前属平乐专区管辖,1958年后属于柳州专区管辖,2002年改属来宾市管辖。全县分为金秀、桐木、头排三镇和三角、忠良、罗香、长垌、大章、六巷、三江、七建八个乡,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共有人口14、73万,其中瑶族5、06万,占总人口的34、4%。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宜人,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地质、地貌、气象等自然条件特殊而复杂,不仅有浩瀚苍茫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溪瀑景观,还有形态万千的奇松怪石,而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二)金秀瑶族的人文资源

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根据语言和习俗的不同,分为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坳瑶、山子瑶五个瑶族支系。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是茶山瑶语言接近壮侗语,花蓝瑶语言相似于苗语。瑶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人都能说汉语。中国瑶族支系繁多,但从语言学角度划分,主要分为瑶语支(以“勉语”为代表),苗语支(以“布努语”为代表)和侗水语支(以“拉珈语”为代表)三大支系。而中国瑶族三大支系在金秀大瑶山都可以找到,金秀瑶族包涵了中国瑶族的主要支系。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拥有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保留了丰富而又完整的瑶族文化而且人文景观资源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瑶族人民一直与其他民族杂居,这种居住状况是瑶族一方面吸收了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有不可避免的淡化了民族的文化,甚至丧失了民族特点,形成民族融合。

二、六巷乡花篮瑶基本概述

六巷乡位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西南部,总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776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5%,是金秀县瑶族分布最多的乡之一。六巷乡有盘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四大支系。其中花蓝瑶主要聚集在六巷乡的六巷、古卜、门头、王桑、大凳五个村寨。六巷、古卜、门头位于六巷河的北边半山坡上,背靠大山,坐北朝南;王桑村建在六巷河下游北岸,是靠象州最近的花篮瑶寨。大凳坐落在大凳河上游北坡,背靠圣堂山,村前排列着五指山群峰。村寨气候温凉,四季如春,全年平均气温在十七摄氏度,夏天不酷热,冬天不太冷,虽在三伏天,在晚上人需要加盖棉被。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9.8%,主要的农作物有生姜、木薯、水稻、药材,经济林木有八角、茶叶等。在六巷乡居住的花篮瑶,是因为花蓝瑶妇女服饰皆绣有精美图案,色彩斑斓,特别绣上蓝花,栩栩如生,“花蓝”也就是“花花蓝蓝”或“花花绿绿”的意思,“花蓝瑶”由此而得名。

三、六巷乡花蓝瑶民居建筑概况

六巷乡瑶族的居住特点比较分散,一般是几户甚至几十户就能聚居成村落,且村与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当地人们也常这样生动的形容:“讲话听得见,见面走半天。”生动的描述了村落的分散性。各个村落一般综合考虑选取地势较为安全、向阳、靠近水源及耕地的地方来建宅。其中花蓝瑶民居建筑就是依山而建,伫立寨前延绵起伏,雾霭重重的山峦林海尽收眼底。他们讲求村寨的整体性,房屋建筑层层叠叠,层次分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花蓝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并较好地保持至今。

花篮瑶民居建筑文化是花蓝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期居住在大瑶山腹地的花蓝瑶,他们的民居建筑反映了花蓝瑶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当地人民对树木及环境的自发性的保护意识,让很多人叹为观止。花蓝瑶的民居建筑也与其生产生活习俗相适应,如每家的晾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时也体现了花蓝瑶的宗教信仰,每家每户在自家正房供奉的祖宗排位,让他们世代了解自己的族源及信仰。他的民居建筑具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是花蓝瑶民族文化与其他支系的瑶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区别的一种符号及象征,是花蓝瑶的民族心理反映。而建筑材料的选择则受到当地自然因素及文化理念共同影响的结果。总结当地人的描述及文献资料记载,花蓝瑶进入大瑶山至今,其房屋结构经历了“茅草房”、“泥石墙木架房屋”、“砖木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演变过程。

茅草房是花篮瑶在过去住房建筑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常用来居住的建筑式样,它多用泥土或竹木围墙,木柱、茅草、竹瓦、木片盖顶,三年五载就得互助翻盖一次屋面,平时遇到狂风暴雨,房屋则会漏掉。这种房屋样式给花篮瑶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现在在其分布的各个村落已经几乎见不到了,但作为花篮瑶房屋演变过程的起初阶段,对研究花篮瑶建筑演变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泥石墙木架房屋,这种泥石墙指的是人们将稻草和黄泥搅拌,以增加泥土的衔接性及柔韧度,在泥浆内以石块或卵石做砖砌墙体,这种砌墙的方式在我国好多地方都有所运用。房屋的建造上,在建好的墙面架杉树木来当横梁,为减轻横梁对墙体的压力,将衫木破开,中间用削成六成体的杉木柱顶住,增强房屋的坚硬度,横梁上再纵向的承架桁木。屋顶盖杉木皮、竹瓦片,后来有些人家盖当地烧制的土青瓦。为了使屋内有一定的光线,人们还会在屋顶留天窗,从而也能达到室内通风的效果。室内布局,大多数家庭一般多是在后墙正中设神龛,神龛前面是八仙桌、正堂,屋内还会有火塘。人们还会用木板或柜子隔做年轻夫妇的卧室。有的人家在靠厨房们的室内安装舂米的木硾,有的则安放在厨房。屋内、屋外墙壁多有钉子,供挂衣服口袋等物品。鸡舍、畜栏均在住房外面或直接建在大门外。禾仓则建在离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禾仓仅设一个小门,其余为全封闭式泥石或土瓦建筑,人们收获的所有粮食全放在仓内,这样做既可以防鼠害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目前,这种房屋建筑在花篮瑶分布的地方已经较不多见,但这种房屋建筑结构相对于“茅草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花篮瑶的建筑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砖木结构房屋,这种房屋砖墙体用当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其房屋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四方独屋”的形式。较之以前的建筑更为复杂,正屋为开三间,中间是厅堂,两侧间是主卧室,上设木楼。正屋两侧或一侧附建矮于正屋的厨房和杂物房。有的人家在正屋两侧前伸厢房连接下座,矮墙前面架设晒台;有的人家用围墙连接。下坐矮于上座,中间位客厅,两边为厢房;上下座之间是庭院天井。天面全盖当地炼制的土青瓦,安亮瓦,房间开窗,采光较好,空气流通。修建砖木结构房屋,外观呈“半吊脚楼”状,远远望去房屋错落有致,别具风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发达,六巷、古卜、门头等村一些先富起来的花篮瑶人们也建起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这些楼房无论是外在结构还是内在布局和山外所建的平顶楼房相差无异。室内均设有卫生间,玻璃窗也有铝合金材质,其室内装修也完全现代化。近年来,随着大瑶山旅游经济的发展,许多旅社纷纷建起,这些旅社的室内装饰也和山外的旅社布局大体相同。村内人们住户建筑在现代的基础上也会和传统相结合,门窗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有所改良。充分体现了瑶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古雅风俗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这些住房一般为两层楼房,设有庭院,通风、明亮、干爽、舒适。大门口还会摆设一对护宅石犬,很有地方民族特色。

民居建筑文化是人类基本需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花篮瑶人民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墙体支撑上,由以往的竹木支撑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在墙体用料上,由以往的草土结合到现在得砖瓦运用;在房顶搭建上,由以前的茅草、树皮到现在得钢筋混凝土。这些都得益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不同时代的花蓝瑶民居建筑,同花蓝瑶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条件有关。随着花蓝瑶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其居民建筑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我们要做到既能够发展、创新其建筑风格,又能够保留与之相应的民族特色变得非常重要。花篮瑶民居大部分是由本村人自己设计并且建造起来的,凡是有建新房者,全村人会自觉抽空帮忙,负责运料、建造,并且不收取任何酬劳,这种方式也给当地人们生活的和谐提供了很有力的保证。而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也约束他们对自身建筑特色的传承与保护。

我们如何应对民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花篮瑶居住的村寨中,门头村的建筑民族特色浓郁。当地群众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发展和保护建筑民族特色的决定》精神,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按照上级规划新建瑶式民居。全村民居整体特色较为统一,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使居住条件、采光、用途、结构等都更加适合现代人们的生活,很好的做到了将现代元素与民族元素的有机结合。其新式建筑又富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堂屋正面的神龛,使人们不忘自己的先祖发源;青砖外墙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协调……。而在2006年政府帮扶下建立的王桑、古卜新村,让人看到很多纯现代的影子。以古卜村为例:古卜村大部分人都去外面打工,因此其经济水平要比其他村不外出务工的人生活水平要好,因此当地建筑则相对于其他村子也更加现代化。古卜村最显眼的一座高楼,其铝合金的门窗,水泥的外墙,与现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异。经济水平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是民族建筑发展的必然,怎样在保留其基本特色的情况下做到进一步创新,是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也是当下更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胜兴,庞有明等.瑶族风情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莫金山.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的中心[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3]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博物馆资料

[4]徐平等.大瑶山七十年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M].日本.金少萍,朱桂昌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政府内部资料

[9]黄志辉等.金秀花蓝瑶[M].2008.

猜你喜欢
瑶族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理性思考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关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分析
你好,瑶族长鼓
瑶族传统舞蹈的审美价值与保护传承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探讨
海上“牧民”记
贵州瑶族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