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旋律 永恒的情歌

2011-05-03 02:26伊拉拉塔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伊拉拉塔

摘 要:锡林郭勒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利用现有文化艺术资源,组织专业人才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挖掘和整理,研究与分析锡林郭勒短调民歌,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锦上添花。

关键词:锡林郭勒;短调民歌;头韵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14-01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音乐民族”之称,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民歌成为蒙古族生活中的精神食粮。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赞歌、宴歌、婚歌、情歌、牧歌、叙事歌、礼仪歌等等。

蒙古族民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也是蒙古族整个文学艺术的主流。他的民歌以“长调”、“短调”两大体裁类型,生动地反映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蒙古族短调民歌蒙语称为“包古尼·道”。与长调民歌“乌日汀·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易学易唱、具有鲜明节奏节拍的歌曲。从题材上,蒙古民歌可分为劳动歌曲、图历哆(历史歌曲)、婚宴歌曲、爱情歌曲和其他生活歌曲等。其中宴歌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重大的祭祀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琐事,在歌曲中都有所反映。歌词一般要求谐头声,词句章法严谨,善用比兴,在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极富蒙古族民族特点。

锡林郭勒地区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核心地带,这里除了有脍炙人口的长调歌曲外,还流传着很多妇孺皆知的短调民歌。锡林郭勒短调民歌大多言简意赅、优美朴实。它主要流传于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歌曲大部分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节拍多数为2/4或4/4拍,其歌词结构严谨,用语生动形象、富于抒情,多以比拟表达寓意。歌词中的比喻往往和蒙古族人民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的山水、草木、飞禽、家畜等做喻体,尤其是用马作比喻较多。

在旧社会,蒙古族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丝毫没有婚姻自由,他们的纯洁爱情往往遭到家庭或社会顽固势力的无情摧残。故旧社会的爱情歌曲,在蒙古民歌中不但比重很大而且优美动人、感人肺腑。其中大部分旋律委婉、深沉、纯朴、简练,从而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勇于反抗封建社会的顽强意志,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幸福日子的美好心愿。

飞速的枣红马a=F51

锡林郭勒民歌

xdc cbdtunbns xaxc xaxsctuxcd hgty y;y yug ;

骑 上我 的快骏马

xdc cbdcn bns xac xcaxgtuxcd xgtuxchzgty y;yuzg;

顺 着 那 山 谷跑 下来

xac c xcdvhc c cvgxacc cvh d aTYty yyY;YyYuaYlUxd

可 爱的 姑娘苏布 达,

vhc c xcavhc c cvgxatuccvh d zgty y;yuzg; /

挑着木桶迎上 来。

1、骑上我的快骏马,顺着那山谷跑下来;

可爱的姑娘苏布达,挑着木桶迎上来。

2、剪动双耳的枣红马,围着马桩来打转;

心上的姑娘苏布达,哭哭啼啼心慌乱。

3、北边大滩好草场,叫那马群任意踩;

相爱的一对情人,毒辣的后娘是敌人.

4、后山脚下好牧场,让那羊群任意踩;

相亲相爱的情人,狠毒的后娘设障碍。

5、就说马儿千万匹,岂能吃尽沃草呢?

后娘的手段再毒辣,还能把我们难住吗?

6、就说羊群漫如海,还能把草场吃光吗?

后娘的心肠再狠毒,还能把我们拆散吗?

这是一首流行于锡林郭勒地区的爱情短调歌曲。这首歌曲通过描述可爱轻快的枣红马为了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不满他人的束缚,在马桩上不停打转的急躁情景,生动地比喻叫做苏布达的一位美丽善良的草原姑娘痛恨其后娘干涉她与心上人之间的美好婚姻的恶毒行为,披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大众打破旧社会制度的勇气。因此这首短调民歌堪称为当时蒙古地区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短调民歌由上下两个乐句结构,其中,上下两个乐句同样结束在调式主音g上,构成八度音的对应关系,更加突出了徵调式的音乐色彩。曲子结构简短,节奏欢快,xscxcdh及xacxcaxgxcd的四五度音程跳进及xgxchzgty y;yuzg;的下行大跳的旋律音程使歌曲富有了清颖、轻快的活跃感,曲子中第一、二乐节开头的xAcbAbnAxAxcA节奏使旋律得到一种动力,刻画了一对青年急切等待对方到来的心里活动。歌曲的结束呼应第一、二乐节的结束音,同样落在调式主音g上,更加贴切地刻画了草原年轻人执着的爱情,与封建势力勇敢斗争的坚强意志。这首民歌的六段歌词分别采用了词律“苏”、“乌”、“阿”、“灰”、“锡”、“灰”等谐头韵和衬词“嘿”的脚韵,展现了蒙古语诗词的特征与魅力,并以朗朗上口的语言赞颂了一对蒙古青年对爱情的忠诚与执着。

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孕育了缠绵开阔的长调民歌,还流传着无数轻巧、欢快的短调民歌。这一段段优美深沉抑或轻巧欢快的旋律包涵着草原人民每一阶段生活历程的奋斗意志和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锡林郭勒短调民歌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工作。即依靠当今先进的传媒技术和新一代蒙古族青少年具备蒙、汉、英三种语言,文字的绝好文化素养的条件,及利用蒙古族短调民歌通俗易学的音乐特点,使更多优美、动听的草原歌声传送到世界听众的耳旁,使其更多欣赏草原歌曲、了解草原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宝珠,木兰,吕宏久.各族民间歌曲选[M].远方出版社,2002.

[2]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4]巴雅尔.蒙古秘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