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职教育现状 探发展创新之路

2011-05-03 02:26戴佳宁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制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戴佳宁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成了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入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更新观念,从办学的体制、模式、方向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发展现状;体制;创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57-02

目前,中等職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生源数量少且质差、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高校扩招。此外还有社会上重文凭,轻技能;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等原因。所以,我们要正确分析认识当前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形势。依笔者的拙见:只要我们从一、遵循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二、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中职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把中职做大做强这两个方面着手,就可扭转和改变目前的被动不利形式,迎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为我国的“十二五”规划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级技工人才。下文结合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笔者的解决办法来展开论述。

一、办学方向不明,应尝试面向市场的产教结合

首先,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体制转变中迷失了方向,存在着市场信息、研究机构都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为中职教育的办学提供相关的信息及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信息;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落后于学校的整体改革等问题。基于这种现状,面向市场办学,开拓市场资源,转化潜在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加职教吸引力,便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其次针对高校扩招对中职教育的冲击,中职学校要扩大新的生源市场,转化潜在需求。为此,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必须加以改革创新,不仅要转变中职学制单一、培训薄弱、不适应正规劳动就业的种种不合理结构,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分流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吸引力。另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坚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严格按职教规律和经济规律办学。

最后,职业学校应突出“职”字,要结合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把教学实践和生产、经营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产业的技术、人力资源和优惠政策等。

二、办学体制单一落后,应尝试多元化办学

首先,在办学体制上,单纯由政府部门办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格局仍未改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使其长期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高校扩招的冲击下,更是处于风雨飘摇中。可喜的是,中职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办学模式,民办职业学校陆续兴起并有了很大发展。依笔者之见:在办学体制方面,我们应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实行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共同兴办中等职业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多方参与、多方共赢的办学模式,这样可促进多元办学主体参与职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办学主体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的参与职教的积极性且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促进。

其次,建立开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办学。职业学校要积极主动走向社会,与有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比如上靠高等职业学院,横联有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多元、灵活的办学模式。

三、办学结构混乱,应尝试与区域经济互动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无视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程度不适应当地社会职业分工,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职教育体系不能互相机械照搬,一切要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区域经济和发展规划,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速度、规模、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

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中职学校要始终坚持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方向,突出地方特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经常调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在区域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专业设置和教学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

四、管理体制保守,应尝试学分制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由于学校自身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以及教学内容、方法陈旧,造成教育质量不高。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验设备基地,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所以,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便势在必行。

实行学分制必须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学分制的特点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来体现出来的。因此各中职学校应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开设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必选课以及方便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便于打通专业限制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应在选课指导小组或导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选课时间里,自愿选择设置丰富的选修课“套餐”,完成选修学分。

实行学分制,取消年级界限和升、留、转、退等制度以及课程的考试、考查之分。考试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但可参加下一年或几年的同一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及格者方可取得学分。但总体的修学年限应根据各校的情况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使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提前毕业。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管理模式从传统走入现代。

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对课程、对教师就有了选择权。这样势必促使加强学习,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对教师的评估和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在十二五计划的实现和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发展同步。我们要抓住机遇,激流勇进,打破职业教育在生源、课程计划、教学管理、毕业生出路等诸多环节上的封闭性,办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特色职教,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保持并扩大办学规模,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超越常规、跨越性的发展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占领市场,才能将中职教育发展、壮大;才能使中职教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具有不怕失败,勇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资源,建立市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中职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叶子飘.高职教育的区域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2.

[2]姜振山.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3,(7).

[3]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1,(1).

猜你喜欢
体制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