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书法教育本质透视

2011-05-03 02:26和耀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透视书法教育当代

和耀

摘 要:当代中国书法教育还在畸形发展,电脑等现代高科技文字处理工具必将取代书法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判断,当代书法教育的本质是独特的审美教育,内涵特有的育德、益智、健体等育人功能。

关键词:当代;书法教育;本质;透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58-03

纵观书法历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卷帙浩繁,众多书法家们创造了闻名世界、流传千古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毋庸置疑,这是中国古代传统书法教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物换星移,社会变迁,当中国书法还以旺盛的生命力,闪烁于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群星之中。却面临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尤其面临新高科技技术替代书法的危机。如何使中国书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交融,更好的发展下去,中国当代书法教育正处在一个最为关键的发展转折期。因此,肩负培养大批现代文明社会书法后继人才使命的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扬弃中国传统书法教育,不断吸收其合理内核;客观、冷静地审视当代书法教育,确立当代书法教育是独特审美教育的书法教育新理念,充分发挥其育德、益智、健体的育人功能。

一、当代中国书法教育的畸形发展现象

回顾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重视品德教育及综合文化素养,一直作为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之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1]把品德修养放在书法学习教育的首位。而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智,总之曰,如其人而已。”[2]除品德修养之外,书法教育还强调学识、才智、情志,即人的综合素养,这些都是今天当代书法教育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而当今学校书法教育大多把写字教学和书法审美教育隔离开来。小学时期只侧重于较为片面的字迹清楚、书写工整的写字教学,看到自己学生作业潦草、写字歪三倒四甚至面目全非,或是作文考试文面加分时才似乎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但是想到书法重要又不知道如何抓起。虽然近几年国家重视书法教育,也编写了一些中小学写字教材,但书法的审美教育特性突出不够,有些学生的字毫无笔法可言,更无美感可谈,有的还受书写字母习惯的影响,好多“折法”变成圆法,甚至好多“口”画成“○”。到小学高年级,为了赶写作业盲目提高书写速度,速度越快字越差,越差还要越快,恶性循环,识字写字课学过仅有的一点基础已开始化为乌有,马虎、潦草、浮躁的性情开始产生。中学以后随着作业量不断加大,书写速度又要加快,又没系统学过行书,在赶写大量作业笔记中,我行我素的“我字行书体”泛任自流,字迹辩认越来越困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道,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3]我们在文字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到音美意美。但淡化了形美教育,自然也就弱化了语言文字教学中书法审美教育。

十几年来,笔者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书法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前来学习的应往届初高中学生进行过大量的书法基础调查,涉及十几个地州市,几乎覆盖云南全省各地,现在还涉及全国十八个省市。调查结果是:小学时有些简单书法入门基础的大概占5%,从未学过书法的占95%,到中学就更没有接触过书法。广大中小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越来越淡漠,有部分学生是到高等师范后才第一次听说还有书法课这个概念。

中小学书法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

高等书法教育,这些年来全国30多所高校开设有书法艺术本专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但是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尽合理。既有扎实书法技能基础又掌握系统书法审美理论的,大量的中小学急需的本专科书法教育实用人才仍然紧缺,而有些凭借英语优势或专业调配考上的书法硕士、博士又束之高阁,当代书法教育的人才结构存在着严重失调。当代中国书法教育亟待健康良好发展。

二、电脑等现代高科技文字处理工具必然取代书法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判断

随着现代新高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摄影、扫描、复制等文字处理工具不断出现,用笔书写文字的机会日趋减少。有人认为现代高科技文字处理工具必然取代书法,现代人只要会电脑打字就行,不用再学书法写字,学校也不用再搞什么书法教育。这是一个模糊的认识错误的判断。是的,电脑等现代高科技文字处理工具必将取代汉字手写,古代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的书写汉字即将告别现代文明社会而成为历史。但是,我们说以实用为目的书写汉字这只是书法的基本属性,即书法的工具性。除此之外,随着书法的不断发展,书法已成为了一门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墨、宣纸为特殊物质材料已形成独特审美体系,用来表达人们丰富情感的独特的视觉线条造型艺术,蕴涵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优秀的思想文化,“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4]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更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交融的重要的文化链,这是书法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这是书法的根本属性,也是电脑等现代高科技文字处理工具无法替代也永远不可能取代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应用现代高科技工具书写处理汉字和继承发扬书法艺术的关系,要认识到再发达的高科技汉字处理工具不可能替代表现人们丰富思想情感的书法艺术。这是由传统的提高汉字书写技能转化为提高汉字艺术审美表现能力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的当代书法教育新理念。当代书法教育应该肩负起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历史重任,与时俱进,应该从原来只停留在机械的书写汉字教学,提高到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书法审美教育和育德、益智、健体的素质教育上来。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继续透视当代书法教育的本质及其育人功能。

三、当代书法教育的本质是独特的审美教育,内涵育德、益智、健体等育人功能

书法所独有的审美特性及其随着社会发展还不断在充实、丰富和完善的审美体系。这是当代书法教育所要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古代书法教育之精华,也是当代书法艺术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它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有机贯穿于整个当代书法审美教育之中。

(一)奇妙的线条造型审美教育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它以独特的方块汉字作为自己的造型对象,具有奇妙的审美特性。其一是汉字形体所独有的和谐性。汉字是方框字,从单个字的整体来说,不论大小,都能划归到一个统一的方框里,显示出整体的齐整和谐;而从一个字笔画之间、偏旁和部首之间到一行字、一篇字的字群之间,无不显露着线条群象之间的和谐美,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传统。和谐是一切事物形式美的主要特征,但汉字造型的和谐美这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审美特性。我们通过长期的和谐的书法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开发人们对事物和谐的审美潜能,提高汉字造型的审美表现能力。其二是汉字形体的丰富性。汉字的产生首先是象万物之形并利用和改造世间万物之态而成。世间万物形态各异,也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汉字形体,也就具有了汉字丰富的书法审美表现内涵。尽管汉字形体基本上可以纳入方框内,但具体建构无一相同,大小、欹正、长短等还存在有明显的差别。汉字形体的丰富性蕴涵了书法审美造型的多样化,从而形成了书法和谐而丰富的审美造型系统。其三是汉字形体的可塑性。汉字形体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到结体的斜正、疏密、狭扁等等,变化空间很大。汉字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在可识的基础上,各中书体从笔画、结体、章法到墨法可进行丰富的造型变化,表现不同书家的艺术个性,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很强的审美表现力,使书法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成为可能。

(二)深邃的意象审美教育

我们说书法和谐、丰富、可塑等造型的线条审美特性是自然万物形式美在汉字中的体现,是自然万物抽象的外部特征。但是,书法的自然美特性还蕴涵深邃的意象美。书法意象不仅吸收和表现自然万物的表面形象,更重要的是人化了的自然万物的内在精神,是能触动人的心灵的生命活力。这种书法意象美,抽象和具象有机结合,透露着自然万物的某种“势”,表现为动态事物“势”的外现,静态事物“势”的内伏。是潜藏与书法线条群象的自然万物的一种力的搏斗,是自然万物的一种动感和力感。是自然万物抽象线条化、人化了的书法线条的意象美,普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能被人们所接受。譬如,唐代著名书法大师颜真卿楷书,我们欣赏他的书法,其平稳、宽绰、威健、雄强的结体,可以跟挺拔高峻的大山、辽阔无垠的草原联系起来,去体会其忠贞刚烈的品格、开阔的胸襟。而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意象和感受,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蕴藏有表现挺拔高峻大山意象美的垂直线、辽阔草原的平行线等。又譬如,我们欣赏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千古绝唱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在和谐的字群线条形象的关系中体会到“清风入袖,明月入怀,春风杨柳”的韵味美。这主要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作品中,成功运用了圆转柔美的笔法、以及贯穿于字群线条间笔断意连、虚实相生、自然流畅的的柔线,而这些线条的审美意象又可以跟我们生活中平缓柔和的曲线美感联系起來,使欣赏者领会到书法家王羲之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创作时的愉悦心情。

(三)中国书法所特有的育德、益智、健体功能

第一、书法教育不是德育,但他具有独特的育德作用。具体表现为,热爱汉字,激发爱国主义感情;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二、书法教育的益智功能,通过文化素质的渗透以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起到书法教育所特有的益智作用。如哲学思想的渗透。中国书法之所以在世界艺术领域独具魅力,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除包涵丰富的表现人们情感的线条群象外,还蕴涵有深邃精辟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书法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子《道德经》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事物辨证对立统一观,是道家的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之精华,但它与中国书法的发生发展有机联系,密不可分。中国书法自产生之日起在不断学习和传承过程中,无不渗透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在处理其丰富的无穷变化的汉字线条群象过程中,在控制无穷变化的笔毫弹性节奏过程中,在表现墨纸关系的枯、润、淡、浓、干、湿等虚实空间关系中,无处不流露着对立统一“和谐”的中华哲学思想,不断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积淀成为丰厚深邃的民族思想,形成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国东方文化。

又如,历史文化教育的渗透。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他的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文化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学习书法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再如,文学及其艺术的渗透。唐代大诗人陆游在《示子遹》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同样如此,要不断注重文学、语言、生活等字外功夫的培养。成功的书法作品,无一不是文学意境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统一,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我们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还得到文学欣赏的愉悦,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

还有艺术的渗透,书法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中国书法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无处不渗透着色彩、音乐节奏的旋律美。除了能起到文化渗透作用外,书法教育还可以不断培养和训练人们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及其综合能力。

第三、书法教育能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具体作用为: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正确得体,能使腕、指、臂的骨骼、神经、肌肉等各部分得到充分活动和协调发育;习字时,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可起到与太极拳、气功异曲同工的健身之效;练习书法需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排除一切杂念,能修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练习书法时,用墨或浓或淡,运笔或疾或迟,尤其是书写内容随心情高涨,使人的情绪得到表露和宣泄,能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精神疲劳。周星莲《临池管见》曰:“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矜燥具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后,又觉灵心焕发。”[5]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中国书法教育赋予了更新的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写字与书法多功能育人作用相互脱离的只是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的工具性观念。确立中国汉字书法所特有的德育、智育、健体、美育的育人新理念。重点培养本专科书法教育实用人才,大力普及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如果这样,当代中国书法教育必将会健康良好的发展起来,中国书法也必将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社,1979:749.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社,1979:715.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167.

[5]潘运告.晚清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39.

猜你喜欢
透视书法教育当代
户外写生课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珠三角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及分析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墨香满园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透视”近视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