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学文本解读的两个维度

2011-05-03 02:26杜江伟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杜江伟

摘 要:接受美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发的调动生活积累与阅读经验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去。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召唤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74-01

一、利用“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阅读期待主要分为文本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方面:

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首先是用自己全部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来迎接作品的,按照经验所给予的暗示来解读作品,同时又将不符合期待视野的各种因素排除在外。“读者审美期待视界在心情上表示为一种预期,一种先有某个隐秘答案而企图从作品中得到证实的希望;在性质上是读者全部生活、审美、文学经验积累的调动、组合,形成一种同化作品世界为自我世界的动力和需求,就是按其已有的思想、文化、知识、修养、能力、经验、习惯等形成的阅读模式,来认识、理解、阐释作品的信息或暗示的一种内在欲望;在功能上,则起着选择、求同和定向的作用,为阅读和接受规定基本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已预先决定了他的阅读结果—审美认识和理解的方向,虽然这同时也决定于作品本身的性质、特点。这正是千百年来,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会产生不同审美认识和体会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每个人的期待视野是不同的,不同的期待视野必然造成不同的解读结果,期待视野是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文学素养决定了其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要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能力的训练。

二、利用“召唤结构”探究文本意义

文学的“召唤结构”是由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学的语言不同于现实的语言,文学的语言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陌生化阻拒性的特色;文学的形象主观与客观、真实与假定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的意蕴即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又是非常丰富的。伽达默尔说:“作品的存在所形成的敞开喝隐蔽之间的张力是显而易见。紧张状态是这种张力,它促成一件艺术作品的造型水平,产生普照一切的光芒。艺术作品的真理不是意义坦然地明摆着,相反,它藏的很深而且深不可测。因此,从其本质来看,艺术作品就是世界和大地、敞开和隐蔽之间的斗争。”文学作品的不朽意义,正是建立在多重意义构建的基础上,它不是把一种意义强加给读者,而是向不同的读者和不同时代显示了不同的意义。文本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自己原有的阅读经验,还要展开想象去补充创造文本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文本所提供的空白预设各种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文学的语言指向文学本身的艺术世界,有时并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文学语言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不能仅仅从字典的解释来理解文字的含义,字在字典中的意义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却是千变万化意味无穷的,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留也”,诗中的柳树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而成为抒情的载体,少妇在春日梳妆登楼赏景,忽然见到街头杨柳依依,不仅想起昔日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于是悲从心起后悔让丈夫去求功名。

(二)感受文学形象的丰腴性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作品的感染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或图景。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真实与假定、个别与一般、确定于不确定的统一,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客体主观化的产物。

文学形象的塑造是对现实的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鲁迅笔下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等,鲁迅刻画人物形象通常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没有专用一个人。对于文学形象的接受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这也正说明的文学形象本身意蕴的丰富性。

(三)体悟文学思想的蕴藉性

思想情感层面是文学的深层结构,作者在表现自己的情感时通常是隐晦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往往不会很直白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文学作品区别与非文学作品最本质的一点。

例如:在给学生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时,让学生还原凶杀的现场,“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说明射击的角度是自上而下,是瞄准了射击,而不是胡乱的开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是在背后射击,而且距离非常近。鲁迅这样细致的描写正体现了执政府对请愿学生的虐杀,作者的悲愤也就在这种看似冷静的叙述中涌现出来。

文学作品从语言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具有艺术魅力,值得读者去玩味和琢磨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召唤者读者去经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2]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

[3](联邦德国)H.R.姚斯,美国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40-345.

[4][德]伽达默尔著,张志扬译,美的现实性,生活.读书[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浅谈盲人无障碍电影的选择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