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教育探析

2011-05-03 02:26于苏静杜晓华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人格大学生

于苏静 杜晓华

摘 要:贫困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物质资助,而忽视了精神扶助部分,贫困生人格健康问题让人堪忧,进行贫困生人格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阐述健康人格的内涵并分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四个特点;二是研究高校贫困生人格问题现状;三则是在问题分析基础上,从辅导员工作角度提出了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84-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进入到大学中,已占在校生相当大的比例,贫困生工作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教育弱势群体,其人格是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不仅是我国社会长远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点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

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却一直没有确切的定义。综合而言,人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贯穿在个人全部的行为活动中,是个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反映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表现在其处世的态度、为人之道上,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总和。结合之前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健康人格是指作为个体健全的、完善的存在状态,健康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被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各要素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要素相互冲突或者是缺失,心理反应失衡,行为倾向和心理品质等不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即是非健康人格。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点

1、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自己的一切,能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即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没有明显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既不夸大自己的能力、自视过高,也不过于贬低自我,妄自菲薄,形成一个对自己较为积极的看法,充满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制定较符合自我实际的目标,使个体的各个方面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协调地发展。

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是人们不断获取前进的力量的源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最大限度的努力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纵然遇到些困难和挫折,也不畏惧艰险,勇于拼搏。在大学阶段,主要任务依然是学习,因而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如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生活的基本倾向。态度积极向上的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表现出观察力敏锐、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充满自信心、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拼搏的特点,通过刻苦、严谨的学习,收获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丰富稳定的情绪。情绪标志著人格的成熟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情绪反应适度,能够正确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具备良好的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经常性地保持欢乐、愉快、开朗的心境,并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也能合情合理,以一种妥当的方式宣泄、排解、转移。面对困难挫折能置之一笑,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来面对它、克服它,不自暴自弃。不因一时意气、感情用事而导致过激,不良行为的出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可以用其人际关系状况体现。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善于与他人相处,既能接受自我,又能悦纳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尊重、信任等积极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态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尊重、信任、团结、友爱、真诚等优良品质,因此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往往会有着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知心朋友。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人格问题现状

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的历练,自我的拼搏,有着许多的优良品质: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独立生活能力强;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生活简朴,为人诚恳、待人热忱;学习认真努力,目标清晰明确,学习动力较强;很多贫困生是非独生子女,在大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更懂得体谅关心别人。虽然他们身上有着诸多的优良品质,但由于经济贫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消极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一)自卑内向

贫困生的自卑内向的主要原因是其体验着来自于多方面的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大学贫困生多是来自农村,初到城市求学,初入集体生活时,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发现自己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见识短、兴趣爱好少、思想观念保守,生活方式等跟不上城市学生的节奏,虽简单、淳朴,但又显得土气落后,相形见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他们的自卑心理主要体现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在大学生活中渴望有知心朋友,但经济上的劣势又让他们自卑感重,促使其在人际交往中,给自己添加一层厚厚的保护膜,将自己封闭隔离起来,不愿别人碰触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主要表现为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尤其是猜测别人的话语和行为是否有针对自己的意思,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存有一定戒心。因为贫困,一些贫困生只能看着别人丰盛的午餐,而自己却要啃馒头,就稀饭,吃着食堂中最廉价的饭菜;因为贫困,他们不得不找出一些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拒绝参加专业内部的集体活动;因为贫困,他们常年穿着那几件粗糙、简朴的衣服。经济上的贫困,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吞噬着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敏感、多疑,与他人的相处中,怕别人轻视贬低自己,嘲讽、怜悯自己,因而过多地去猜测揣摸别人的言行,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

(三)偏执狭隘

偏执狭隘主要表现在极度敏感,他人对自己的侮辱和伤害怀恨在心,耿耿于怀,处心积虑要打击报复;思想行为固执,心胸狭隘,常因一件无所谓的小事与同学们发生争执,情绪暴躁激动,反应过激;在看待一些问题和事情上,经常带着狭隘的偏见,思想偏激;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谁伤害了自己,触犯自己的面子,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那么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找机会发泄由此而带来的愤怒、仇恨。偏执狭隘的人常因些微小的精神刺激便爆发出非常强烈的冲动和攻击性语言或行为,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

(四)紧张焦虑

造成焦虑紧张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一是贫困生感觉自己在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如他人,内心难免自卑和压抑;二是贫困生除要应付紧张的学习任务外,还要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而担扰,为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而奔波,四处寻找兼职工作机会,从而为现状紧张和焦虑;三是贫困大学生大都是靠父母省吃俭用、辛苦打工供养自己上学,有的家庭甚至为此牺牲其他子女的上学机会。很多贫困生因此内心压力较大,心有愧疚,产生内心紧张焦虑感;四是贫困生在高中时代的学习优势在大学中不能得到很好体现,由于知识面较窄、思维局限,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使贫困生感受到落差与失衡,必然引起焦虑和紧张;五是为未来担忧,当今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贫困生时常为是否能找着合适的工作,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而发愁,这也是他们忧心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学贫困生人格健康教育方法探析

目前,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贫困生问题,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的综合资助体系,多种形式地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贫困生的人格健康教育问题,也制约着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开展精神扶助,进行人格健康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做好奖助学金管理工作

我国建立的“奖、贷、助、补、减”为内容的贫困生综合资助体系,仍存在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由于资助资金有限,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争相申请的局面,增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对接受资助的贫困生还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加重他们的自卑焦虑情绪,更不利于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可以在资助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学风建设的结合;一,保证每一笔国家资助都能发到最贫困、最需要的学生手里;二,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机会拿到国家资助金;三,在发放国家奖助学金时,与学生签订一份协议和责任状,让学生保证在校期间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努力积极学习,多参与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发挥自我价值,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利用年级会、班会、主题讲座等方式在同学中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营造一个无差别无歧视、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和谐的集体氛围会带给贫困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温暖,有利于消除和缓解他们由于经济贫困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其次是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学生事迹,开展成功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通过优秀学生自立自强事迹的宣传报道,激励广大贫困生树立战胜困难,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有计划地开展以“关爱·自强·成才·感恩·责任”等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关爱贫困生,贫困生自强自立,奋发成才,感恩回报的良好氛围,引导、帮助贫困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人格特征。

(三)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

贫困生自尊心较强,部分贫困生忌讳甚至害怕被贴上一个“穷”的标签,有时特殊的优待反而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反应。因此,辅导员做好贫困生管理工作,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帮助与支持,而且要从精神上给予关怀与呵护,加强对贫困生的理解和尊重。人文关怀的理念要贯穿于贫困生工作的过程中,一是高校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评定工作中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采取妥善的方式,通过与贫困生的个人单独谈话,同时结合与其他学生的交谈等方式侧面掌握學生表现,了解掌握学生情况;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留意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时常与之一定的关心爱护,处处为贫困生利益着想,使其感受到物质帮助外的精神温暖,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

(四)鼓励贫困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辅导员在活动中要注意发现肯定他们纯朴善良、拼搏上进、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内向、孤僻等消极心理,同时引导贫困生以良好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集体活动、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交往观,在活动中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帮助贫困生走出封闭,走向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鼓励贫困生多参与集体活动时,要积极为贫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认同感,通过文体活动和各种学术活动等促进贫困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的学习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发挥和锻炼,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翠平.高职院校贫困生励志教育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0,(4).

[2]金政.和谐校园建构下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塑造探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吴尚忠.论孟子的“四维”人格理论及贫困生的人格自我培植与修复[J].社会心理科学,2007,(1).

[4]薛香.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猜你喜欢
贫困生人格大学生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