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2011-05-03 02:26吕益萍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困惑出路

吕益萍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惑,提出了解决的出路。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困惑;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207-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适应国企、合资企业、外企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人才需求。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为专业的发展服务。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的一门主要公共课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接呢?

一、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困惑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学校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过关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惟一标准。有些学校甚至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始针对AB级、三级考试进行训练,学生通过了等级考试就不再学习英语。结果是: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英语等级合格证,但是连最基本的日常会话都不会,更谈不上翻译产品说明书、起草企业常用英语函电等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导致了“英语无用论”在学生思想中发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倦怠。

(二)公共英语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明确。许多学校采用“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为了给专业课程多腾出一些课时,便压缩了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很多学校公共英语开设的时间有些学校是一年,总课时120节左右,部分学校开设一年半,课时在150节左右。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在开设了一年半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开设了专业英语课。

(三)生源质量不高。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高考第五批录取的普通高中学生(简称普高生),他们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多为高中阶段的后进生,整体水平不高;二是来自于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生源(简称三校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中英语,英语基础相当薄弱,发音不准,词汇量较小,阅读能力较差,语法知识欠缺,写作能力几乎等于零,有的同学甚至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因此生源的多样化导致生源英语基础不一致,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本技能普遍较差。

(四)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缺乏直接联系。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是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综合英语,教材的内容侧重于文史方面的题材,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词汇基本上是通用词,不具备实用性,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学生认为英语并不是他们的实际需要,而只是一种理想的需要。

(五)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英语的等级通过率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所以导致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就以等级通过率为指挥棒,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段落解释+翻译”,或者“翻译+词汇”。课堂上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逐字逐句精写精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实现。

(六)教师职业倦怠。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一般都很高,男教师比例较低。由于社会、家庭和工作的巨大压力,使得很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一份由上海市教育工会、上海市教育系统妇女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所做的调查显示,50.1%的女教师感觉身心疲惫,17.5%的女教师烦躁易怒。调查显示许多女教师已体现出“职业倦怠”的种种症状,如: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人际关系不融洽;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身体健康水平下降;没有工作热情;得过且过心理等等,这些症状日益使她们的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陷入了种种危机。男教师在这种群体中不免也会感染上相同的情绪。这给高职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该何去何从?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出路

(一)明确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对当前“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服务性课程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结合学生所在的专业特点,在英语教学内容上“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适当加强”为指导思想,增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内容,以实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深度融合,增强高职公共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赋予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全新的理念。公共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语言功能也就越来越凸显其价值。语言应用的能力越强,获得信息的渠道就越多,在职场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为培养更具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中不是应该弱化,而是应该加强。

(二)选用或自编与职业相关的教材

时下行业英语的推广就是顺应了职业发展的需求。《外贸英语》、《旅游英语》、《酒店管理类英语》、《涉外文秘英语》、《机电英语》等都很好地将专业与职业岗位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度身定制英语教学内容。但是还不够丰富,汽车英语、数控英语、生物制药英语、动漫英语等制造行业的英语教材还不多,还需要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此类教材,是高职公共英语的教材选择更加丰富。

(三)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行业企业的专业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尽管相当部分的公共英语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教学水平,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但是缺乏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使得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略显苍白。为了让公共英语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教师应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授公共英语的同时,努力学习和了解与所执教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并走进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加强行业职业岗位的相应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项目化教学法”很好地将工作过程的内容转变成教学内容,设计成课堂教学情景,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知识学习的引领者和解惑者,是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变成主动地探究学习者,教与学相长。

(五)提升教师幸福指数,避免职业倦怠感

政府可根据女教师的身心特点和角色要求,适当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形成国家制度和行政立法,保障女教师的基本权益。高校应努力为女教师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树立民主、平等、尊重观念,维护女教师的权利;开设婚姻辅导机构,帮助女教师解决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冲突,力争让她们以尽可能宽松的心境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切实有效地发挥工会的职能:一是代表本校女教师参与涉及女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的制定,切实维护女教师在岗位培训、教师聘任及女性产期、哺乳期等的权益。二是为女教师解除工作上、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三是激发女教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时缓解女教职工的心理压力,增强她们抵御压力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上只有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就业岗位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改革英语教学体系,最终以实用性英语教学为目标,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才能摆脱目前的被动局面,开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玲玲.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5,(7) .

[3]彭琳.公共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8,(10).

[4]姚济国,戴日新.论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就业[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困惑出路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