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提高学生美育实践能力

2011-05-17 09:46高蕾
关键词:速写美育美术

高蕾

现在的小学高年级教育阶段大致相当于儿童发展的少年期。当我们用心观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由绘画创作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的画面形象夸张,色彩随意,想象奇特。画面内容有很大差异,多数学生能讲出自己画面内容情节。从形式上看,除了一部分学生的画面形象虽然是模仿或记忆之外,其余画面形象均属想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画面形象以夸张变形居多。

第二阶段,让学生修改完成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开始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了,有的学生会全部否定自己的作品,重新创作。第二次绘画修改过程中多数学生努力向成人画靠拢,画面颜色改变了,曾经幼稚大胆的绿脸蓝云没有了,夸大的人物变小了,想象的场景不见了。许多作品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还有的学生越是认真修改的作品反而越是平淡。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产生了兴趣后,还要提高学生的美育实践能力绘画作品的质量,这时仅仅做到鼓励是远远不够的。美术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因材施教就不仅要注意到教材中每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都有其明确的课题目标外,还要抓住学生个体的差异,遵循美术教学规律,更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类直观教具、范画以及电教器材来达到美术教学目的。这里,我分两个不同教学领域,说说我的不成熟的做法。

一、造型表现领域

1《纸版画创作》这类课题,我认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高年级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创作理论力求浅显明白,绘画、制作技巧必须降低要求,造型也不要求写实。教师主要精力用在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创造性想象,强调创造能力上。

2人物速写类课题,绘画创作和学生速写作业是不应当过多强调比例、结构准确的。但美术学科又有其自身规律,一点不讲写生方法,势必造成学生不断重复已有的儿童画经验。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时,就可能因为不满足稚拙造型,又无法提高造型能力而不愿创作。

這一阶段,美术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完成由儿童画向成人画过渡。基于这种想法,我简化了教材内容,浓缩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并侧重学习,比如:上人物速写课之前一般应当讲一节人体比例方面的课,让学生画速写时有点依据。上课一开始就说明什么是比例,接着就明确的以电教媒体加以演示讲解引起学生兴趣。举出一些比例失调的虚似人物例子,让学生能判断出比例不正确的,并讲清楚同学为什么能够判断出老师举例子是比例不准。趁热打铁,我展示人物范画,采用简单测量的方法,逐步说明这是成年人体比例,老人与孩子等的差别,让学生做人物比例方面的练习。

二、欣赏评述领域

这一领域对确立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扩大学生视野,补充必要的艺术知识,提高学生审美层次方面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欣赏评述课怎么上,教材怎么取舍,学生接受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一直是我探索的重点:1我认为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欣赏课不只是美术史课,不能满足于只对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讲讲著名作品的故事情节。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欣赏应当有自己的特点,我想是不是应当侧重分析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形成要素,侧重探讨优秀美术作品创作成因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是不是应当更多地从创作角度、美学、文艺理论角度、艺术语言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将美术欣赏向美术鉴赏靠拢。2在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我把欣赏步骤简化为三个层次: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画。a画什么。我跟学生讨论作者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形象,使用了什么物质材料,属于何种艺术门类。b怎么画。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研究作者对形象作了怎样的艺术加工和取舍,作品的形式美感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组织艺术语言的,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c为什么画。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为什么要表现它,就是要找出作品深层次内涵一立意,由此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等。

现代美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人类复杂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依靠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继续进行探索、改进和完善,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育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速写美育美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青年速写·归》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术篇
美育教师
风景速写
张自启速写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