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设计更为精彩

2011-05-17 09:46葛春霞
关键词:维吾尔比一比和田

葛春霞

一、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应当首先定位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

例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我首先让教学在设计理念上找到准确的定位:

1《大瀑布的葬礼》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因而在设计教学之初,我便把“学生的自读自悟”作为学习本文的基础,教师的作用在“导”——本课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因而我由“大瀑布的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葬礼的意义”展开对课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阅读。

2本课学习采用“以读为主”的方式进行,设计学生自读,教师导读、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等多次读文,从大环节上看有“三读课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感受大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与如今濒临枯竭的不同景象;三读课文,查找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在各个环节中又多次穿插品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

3立足生活实际,深化“保护环境”的话题,使学生升华学习本文的认识。

由于教学设计理念的准确定位,这一课最为成功的是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因为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故而使实施的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

《和田的维吾尔》这篇课文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与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第二、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围绕确立好的教学目标,怎样备好这一课?我想,要使学生读进文章里去,首先,作为教师的我要先读进去。本着这样的教学思想,备课时,我反复品读课文,从字到词到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到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真真正正经历了一次学习式的阅读。当我真正走进这篇课文时,我被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所感染,为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所折服——我被和田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觉得自己享受了一次快乐的阅读——意犹未尽,我打开电脑,上网浏览了一篇又一篇记录和田的文字。上好这一节课——把自己的阅读快乐带给学生们成为我由衷的愿望。

三、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设计化难为易

《比一比》是小语教材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把尽量使学生轻松、自主、愉快地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展开教学设计:

1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开课时,我引导学生背古诗说反义词,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识字。之后向学生展示一幅农家小院的图画,引出一起到农家小院比一比的现场,引出课题“比一比”,继而把整堂课贯穿在比一比的情境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字音到字形,由字到词,这是学生识字的规律。为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拼读到去拼音读,再到识记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巩固识字,个人练读、同桌合作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3利用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在一节课的后十分钟易疲劳。如果这时再让学生听课、做习题,他们会毫无兴趣,学习质量不高。因此,我在这一阶段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寓教于乐,吸引学生的注意。

4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角色的换位,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使自己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尽量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精雕细琢,让教学设计跨越“似是而非”

《画家与牧童》是小语教材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我沿用了自己对同册教材中《动手做做看》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评论式教学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既突出课文重点,又重视语文训练:

1初读课文,请学生用“是”字句介绍课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

2根据学生的描述,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悟一悟其中的重点语句,加深对“课文角色”的认识。

3说说课文角色对自己的启发,试用“感”字句与“想”字句式表达。

在《动手做做看》的课堂上,这种评论式教学得到了成功的发挥,一节课下来自己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也轻松。

《画家与牧童》恰恰也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了文中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这种文本特点的的极其相似让我备课中笃定继续采用这种“评论式教学”会再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开课伊始,我意外地发现“依样画葫芦”在本课实施这一教学设计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了《动手做做看》课堂上的积极踊跃,畏难情绪直至下一环节才渐渐得到调整。反思个中原因,我认为自己的设计失误在只看到了文本的相似处却忽略了文本在细枝末节上的不同:《动手做做看》一课直接出示了两个人物的名字,孩子们根据不同的程度理解用“是”字句介绍时都会有话可说,从人物身份过渡到人物的特点,有层次性,兼顾了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而本课由于以人物的身份呈现角色,学生介绍人物时则要通过文章内容的理解直接概括出“画家”和“牧童”是怎样的人。相对而言,在学生的阅读水平上要求得更高,更有难度。同是课文中的“角色”,却因“人名”与“身份”的细微差别而影响了整篇设计的教学效果。

走出《画家与牧童》的课堂,我告诫自己切莫对教学设计“想当然”,唯有对文本、对学情的精雕细琢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跨越这种“似是而非”。

猜你喜欢
维吾尔比一比和田
探析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路径探讨
宝宝玩数字
比一比 评一评
大家来找茬
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