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011-05-31 06:59吴君赵晓
兽医导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猪强国

本刊记者 吴君 赵晓

11月20日,在重庆荣昌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院士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李宁院士、陈焕春院士、南志标院士、夏咸柱院士和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申茂向巡视员亲临现场,为大家带来了内容丰富、耳目一新的精彩报告,本刊将专家院士们报告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和建议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分享。

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李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和农业部在过去的2年中共同做了国家养猪业的发展规划,并对世界整个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调查。

第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础。畜牧业的需求来自于人口增长,未来人口的增长使得畜牧业的需求加大,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畜牧业向前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家一户的这种传统养殖模式而形成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依靠市场来提供畜产品消费。我们国家巨大的畜产品需求还来自于城镇化,从肉蛋奶的消费来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消费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刚性需求必须由我们国家自己来保障供给,因为国际上畜产品的交易量也达不到我们国家的消费量,所以我们要靠自己来供给。

第二,猪肉的供应在肉类供应里占60%~65%的比例,所以养猪业对于我国畜牧业养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世界养猪最多的5个国家里,中国的养猪量占到一半左右,然后是东盟、美国、巴西和加拿大。2011年我国养猪存栏4.6亿头,虽然存栏下降但是出栏达到6.57亿头,增长了3.3%,表明我国单产水平在迅速提升。我国也正在逐步形成养猪大省、养猪大区的趋势,养猪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一线和部分的粮食主产区。在2009年有10个省的主产区突破1 000万头,占到生猪生产的75%。我国养猪趋势与美国不同,养猪业发展好的地方也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但我国在未来的20~30年,养猪的大省可能还会发生变化,经济发达地区是否还是养猪的大区还不一定。

第三,我国的养猪贸易量还是比较少的,种猪的进口量在最好的年份能达到2万头,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需求来讲,这个数字还是很少的。目前整个养猪业的周期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每3年一个周期的频率对于养猪业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企业能够抓住机会看到周期的这种波动变化,对企业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目前我国养猪业发展面临几大问题。

第一,养猪业有三大制约,这种制约是资源性制约。

一是饲料的依赖,我国的蛋白质和能量饲料还是紧缺的,蛋白质饲料进口量巨大,利用饲料的多元化来开拓自己的饲料,可能是中国养殖业和养猪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二是品种的进口,我们国家对品种的依存度非常高,尽管进口的量很少,但主要是靠这些进口品种,我们看到国际上对品种的收费已经计算到肥育猪,这是发达国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这种制度推行到中国的养猪业的话,对我们是很大的打击。三是土地的短缺,粮食用地和城市化用地以及规模化养猪必须避开人群等条件,对我国规模化养猪形成了制约。

第二,我国养猪业还面临着四大风险而且特别难预防。一是重大疫病,这种群发、多发、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情况,除了使用疫苗外,其他应对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大群扑杀这样的措施在我国执行还是比较困难。二是食品安全,如瘦肉精、抗生素、大肠杆菌等,可追溯体系还不完善。三是市场的波动,市场的无序调控等问题使价格波动很大,并且上去一个高位后就在高位运行,很难再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四是环境的污染,基础设施差,对粪污没有办法进行资源化的利用。

第三,我国养猪业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规模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投入少,集约自动化程度差;二是生产力水平低,从业者素质低,务工人员不断减少,人员缺乏系统技术培训;三是深加工的比重低,附加值少,通过加工的产业链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产量的波动也是非常明显的。四是政策体制性的障碍,金融信贷不足,鼓励性政策很少,国家没有这方面政策,调控价格的手段是很弱的,显得非常刚性,调控能力不足;组织程度不足,产业联合组织化不强,没有真正联合起来,很多地方的协会不是真正代表养猪者的利益,与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学会组织化程度相比还是有差异的。

国外养猪业成功的养殖模式:国外养猪业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组合模式,从品种投入,形成高投入高环保的模式,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低成本,而不是其他的模式。国外的产业化组织非常的清晰,包括品牌营销服务体系都是非常完善的组织方式,这是我们应该不断发展的。

国外养殖场的粪污在养殖场内进行消化,形成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在每一个阶段里面都有特殊的经营,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努力。再比如说在繁育期间、哺育期间、生产的各个阶段的配料都不一样,有非常详细的配方,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向。

国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美国养殖业就有很高的利润空间,可以形成全产业链模式,养猪企业可以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完全可以跟钢铁、信息产业进行竞争,在生产、加工、消费领域引入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对品种培育也是很有好处,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靠这个模式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发展南方草业 保障食品安全

南志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

草和畜本来就是一家,在以前草业是畜牧业的四个二级科目之一。因为这样,草和畜应该是不可分开的。

草地是重要的土地生物资源。我们国家草原面积有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是耕地面积的32倍,是林地面积的25倍,是农田+森林之和的1.4倍。可以说,草地是我们国家国土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食物安全,不仅包括粮食还包括动物食品。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全国六大牧区生产牛羊肉占全国27.1%,羊毛占58.8%,牛奶占35.5%,所以六大牧区为草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良好的覆盖植被使风速降低50%,地表径流减少了30%。

草地农业在南方有巨大发展前景。草地农业是由草地资源为基础,从事资源保护利用、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经营,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产业。现在可以说,草地农业(简称草业),与种植业、农业构成现代大农业土地资源的三重格局。

后生物生产,是指传统的粗加工和流通。可以看出,在传统方面叫做草原型,现代草业科学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环境保护、草原文化、社会风尚、生物多样性环境,这是一个新的命题,也对草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映了人与草地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也对草业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南方发展草业农业,首先是自然条件适合,有利于营养体富集,南方天然草地的产量是北方草地的4~6倍,栽培草地是北方栽培草地的2~3倍。同时,南方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植物多样性丰富。我国是全世界12个植物多样性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很大部分是来自南方和西南地区的贡献。三是在南方发展草地农业,也是生产与环境的需求;四是经济可行。

南方草地占有量只相当于全国的20%。1978年-2008年全国猪、牛、羊的养殖增长率很高,可以支持在南方大量发展草地畜牧业,好处是可以减缓食物安全的压力,可以对食物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

根据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现在粮食紧缺。现在生产粮食总量的30%的是人吃的口粮,70%是饲料粮。所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食物安全实际上应该是饲料安全。从市场来说,饲料安全很重要,饲料安全解决了,食物安全相应压力减轻了。

所以,草地是一个宝贵的资源,草地和农田、水域一样,是人类三大食物来源,在南方具有发展草地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为国家提供食物安全保障,这是完全可行可以做到的。

加强疫病防控 保障牛羊产品安全

夏咸柱 中国工程院院士

粮食安全问题是现在的焦点话题,实际上大家吃的东西,除了植物性粮食以外,如蔬菜、水果,还有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那么肉、蛋、奶的安全也同样备受关注。根据统计,中国目前拥有13.4亿人口,到2033年要达到15亿。人口增多、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奶消费水平也在提高。我国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能源产量不高。尽管我国的猪肉有进口还有出口的,但是牛羊肉是纯进口的没有出口的。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30年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所以在数量安全上是一个问题。

数量上怎么能够保证,多养一点就行了。现在疫病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对牛羊造成的死亡率为3%~5%,这影响我国牛羊产品产量的提高,在数量安全方面是一个挑战。

要想保证牛羊的食品安全,在动物卫生方面要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来说,希望加强牛羊疫病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疫病防治的建设,重点是要做好防疫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研究牛羊重要疫病新型检测和诊断技术,研发新型分子标记疫苗,完善牛羊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夏院士详细报告内容见本期“牛羊病防制”栏目)

中国能成为世界畜牧业强国吗?

申茂向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巡视员

什么是农业强国?畜牧业强国的特征是产量、品牌、生产能力和技术实力、管理控制能力。美国是农业强国,看看美国农产品在全球农产品的份额,牛奶占19.5%,鸡蛋占9.2%,牛肉占25%,全球贸易占20%。我国劳动生产力只有美国的1/46、日本的1/41、德国的1/32。

那么我们国家具备哪些优势?第一,中国的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一是地方品种占77%左右,二是外国品种引来的占18.6%,三是纯外国良种。我认为能不能成为畜牧业强国关键在于能不能开发我们的优势资源。具有我国的特色资源是适应南方、亚热带气候、产量性能好、产奶性能好,产毛性好的资源品种。所以1992年我在上海跟许多高层专家讨论问题,我说中国的畜禽业发展要走两条道路,一是培育二是繁育,现在看来还是要走这条老路上来。第二,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们培育成了一批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新疆褐牛、三河牛、草原红牛。中国有83个地方品种,但是真正形成产业化的不多,不过荣昌做得很好。

资源面临什么问题?已经灭绝的品种不少,濒临灭绝品种的也不少,国家正在想办法建立种质资源中心。另外,我国畜牧业产生的粪便超过了农田最大负荷,重金属元素污染等都是非常严重的,这是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警告。

成为畜牧业强国我们有没有基础和实力?中国历史发展,从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建国以后,到“十五计划”提出的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高新化等等,大家还是要去研究的。我很高兴“十二五计划”正式把规模化养猪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

中国畜牧业强国的组成因素。一是生产条件,生产能力和数量,产品质量和基本要求,全球市场的拥有份额,生产效益和效率,技术领先程度。畜牧业强国的资源条件包括种质资源,饲料资源、生产力资源、市场技术、人才投资、国际管理、需求预测等等,都不能少。畜牧业发展被列入“十二五”发展纲要,这个做得很好,尤其是国民经济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要素,“十二五”期间综合国力抵抗风险能力要提高。“十二五”产业的重点,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奶牛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增加,猪的养殖规模比重要超过38%,出栏达40%,这为政策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1994年国家科委正式提出发展规模化养殖,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把规模化养殖正式列入。未来发展道路我认为是企业化。再有就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那么农业还能没有工业化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农业最应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就是畜牧业。美国之所以成为畜牧业强国就是因为它的工业化发展,用5%的专业饲养提供了90%的肉、蛋、奶。畜牧业强国的技术路线图是群众的养殖方式、饲料保障、疫病防控、加工制造、信息服务、市场培训、繁殖育种,农业部的规划里面由于受体制的分割,市场信息、加工环节部分没有加进去,但是从整个畜牧业发展来讲,像这种长期的分割式管理是不可行的。畜牧业强国的保障措施资金要稳定、人才要保证、机制要灵活、风险要防范。

要成为畜牧业强国目前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有几点: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市场份额,如果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成为世界强国了。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是高性能的优良品种、高效率的养殖方式、有效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有机的组织方式,创新有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这是我们要做到的几个方面。

畜牧业强国的基本特征是稳定产量,信誉与品质、高产与高效,安全与环保,品牌的产品,领先的技术,较高的市场份额。要超过美国或者赶上美国,就可以了。有关经济论述,伟人说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谛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个人认为创业才是真正的解放发展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从社会经济、资源经济到知识经济,未来可能会出现智慧经济,我认为智能+智商才等于智慧。

发展进程与完美的追求。70、80年代是可持续绿色环保资源的发展,经济发展是高速高效,循环、低碳的,过去对物质的追求是勤俭、到温饱、到致富、到休闲、安全,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原来是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是安定团结,社会主义讲的是共同富裕,今天我们要求是和谐社会。何时实现强国之梦,关键的关键是:奋斗,奋斗,奋斗!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猪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养猪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