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08-15 00:44布仁巴雅尔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布仁巴雅尔

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布仁巴雅尔

文化发展繁荣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要素、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就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2年,十六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2007年,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国家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又做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鲜明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进入新世纪,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党对文化的认识也在升华。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对文化功能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智慧和战略眼光。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理解党的文化工作的新目标与人民的新期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责任。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十一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一五”的后半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文化产业不负人们的高度期待,呈现出逆势上扬趋势,为一度低迷的中国经济带来生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领域。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文化产业已经登上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扩大主流文化产品影响,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就是要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更加自觉地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发展壮大文化实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区抢抓机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突破,效果逐步显现:积极挖掘、开发、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相继完成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传承、保护和发展了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民生工程,呈现出了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有力、文化企业活力增强、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区文化体制改革正进入深化攻坚阶段,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敢于突破,敢为人先,要以新思维研究新情况,以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既要重视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大趋势相结合,也要重视我区作为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独特性和重要性;既要做到思想观念上的创新,也要重视文化微观体制的改革和机制转换;既要实现以改革谋求发展,又要兼顾民族地区的整个社会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直接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同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发掘社会和市场的潜能,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文化领域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五至十年,在新技术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长周期上升阶段。现在,全国各地都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谋求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谋求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仅为1.08%,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是我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产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是激发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可靠保证。为此,我们要在有效保护我区丰厚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转变发展方式,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综合开发我区文化资源,尽快改变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把文化资源开发、再造、整合与促进文化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让民族文化产品在传承创新中发挥其功能,让民族文化作品能够以产业化规模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新形势新任务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一名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和传播者,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实践杂志社总编辑、编审)

责任编辑:王丹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