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1-08-15 00:44安静赜张亚星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十二五内蒙古经济

□安静赜 张亚星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安静赜 张亚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立足于内蒙古的基本区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十二五”期间内蒙古面临着推动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仍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一定要继续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着力解决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定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内蒙古需要推动实施“六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升级战略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竞争力决定着地区竞争力。要保持内蒙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内蒙古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关键是产业不断升级、接续发展。产业体系单一是我区的突出问题。内蒙古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5%以上份额的,绝大多数都是资源型产品,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单一的产业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市场和调控政策的影响。从我区实际出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重点是着力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内蒙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目前,我区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以上,是我区产业的主体和支柱,今后也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产业升级不单是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也是产业升级。对于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要继续通过大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着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鼓励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进行品牌经营,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和支柱地位。其次要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加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内蒙古市场的煤机、化机、风机、重型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争取形成新的优势特色产业。三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立足于我区产业基础和现有条件,要重点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端化。四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始终是我区经济的一大“软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区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升反降,前者从2002年的41.8%下降到2009年的38%,后者从2002年的49.4%下降到2009年的36.5%,分别下降了3.8和12.9个百分点。2009年我区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产业结构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促进产业升级必须使我区服务业发展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旅游、文化等生活型服务业产业。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而且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第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符合我区实际。内蒙古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推进文化大区建设,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园区和基地建设,建立文化市场体系,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企业化运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二、以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为重点的城乡统筹战略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调整城乡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轮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目前发展阶段下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城镇化带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5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如此,内蒙古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仍然不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创造20多万农牧民转移进城的空间。持续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大量转移,进入非农牧产业和城镇,使大多数农民不再是农牧民,少数继续从事农牧业的人群走上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领域。

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二五”期间,“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放宽外来人口入户条件,并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享受市民平等权益,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强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镇的吸纳就业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继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完善农村牧区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牧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

优化地区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呼包鄂地区依托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率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占全区的一半以上,人均GDP接近1.3万美元。相比而言,其他多数盟市发展差距较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是要限制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而是鼓励各盟市旗县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须优化产业布局。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通过打造重点经济区、经济带,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大的区域内合理配置,既是调整地区结构、实现地区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提升内蒙古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自治区党委做出了打造西部经济区、打造沿黄沿线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并出台了《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旨在加强地区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布局,以呼包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和阿拉善四个盟市的发展,同时也为呼包鄂地区继续更好更快发展拓宽空间。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则就近融入东北经济区,借助与东三省的区域合作加快发展。我区“十二五”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抓紧这一区域规划布局的实施,努力构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全区各地更加均衡协调发展。

四、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发展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地区竞争优势与经济效益的源泉。长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核心难题。“十二五”时期,我区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方面取得新进展,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内蒙古,重点是培育完善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此,要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支撑内蒙古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重点建设羊绒、乳品、稀土、煤液化、煤气化等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及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的工程中心,总体提升全区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区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有较大前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创新激励环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五、以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

倡导绿色发展,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绿色文明,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内蒙古既是我国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相对富集形成的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也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应以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我区经济带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全区每万元GDP排放约4.9吨二氧化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内蒙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要密切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重视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在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压缩碳源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发挥我区草原和森林资源优势,大力扩充碳汇,把我区建成中国重要的森林草原碳汇基地,促进我区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要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产品生产、消费各环节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实现由资源开采的传统模式向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六、以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改善民生战略

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政府财力增加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增加不匹配,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对消费需求形成制约,导致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GDP,也不是财政收入,而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人民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顺应全区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时期必须适时地把过去更加追求“强区”转向更加注重“富民”,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改善民生战略,“十二五”时期我区的重点是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调节机制,增加农牧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等富民产业,优化居民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创业促进增收。“十二五”期末,争取使城乡居民收入指标由目前的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到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十二五”时期全国改善民生的重点,也是我区的重点。为此,必须强化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为广大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物品需求。特别要加快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机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化教育、医疗的公益性质,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解决上学、看病、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难题。通过综合采取各项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经济学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丹

猜你喜欢
十二五内蒙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闫锡聪
荷花情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