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风穴”命名的意义

2011-08-15 00:49尚丽霞张边坊王丽娜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风池风门风邪

尚丽霞,金 泽,张边坊,王丽娜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可见古代医家是十分重视腧穴命名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第九中也记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的命名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根据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脉流注、腧穴功能、解剖位置、取穴方法、骨度分寸以及天文地理、八封算数、乐器音律、土木建筑、活动场所、物象形态、文字字形等,用比喻、假借、会意、影射、象形、写实等法来进行命名[1]。了解腧穴命名的涵义,对深入了解穴位的主治功能及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1 风穴命名的意义

在十四经穴中涉及“风”字的穴名有六个,即风府、风池、风门、风市、翳风、秉风六穴,由于它们在命名特点及主治功能有诸多相同之处,故被称为“治风六穴”、“六字风穴”等,它们即是风邪易侵或是风邪窝聚的部位,又是疏风、祛风、息风的要穴,常被用于各种“风”证的治疗,有学者[2]云:“风穴疏风效捷”。

1.1 风市的命名

风市,出自晋·葛洪《肘后方》,其曰:“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次乃灸风市百壮”。此穴别名垂手。风,“风邪”,“市”在《康熙字典》中释为“杂聚之处”。《腧穴命名汇解》中解释为:“市有集结的意思,风市言其经气集结之所,因为该穴主治下肢风痹不仁,偏风半身不遂,以及两脚疼痛,为祛风要所,因名风市”,《概述腧穴的命名》云:“风市即指此穴为下肢风气聚集之处,故善治中风偏枯,是祛风的要穴”。

1.2 风府的命名

风府,出自《素问·骨空论》,其曰:“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针灸甲乙经》名“舌本”;《千金翼方》名“鬼枕”、“鬼穴”;曹溪《本事方》名“惺惺”。“府”在《玉篇》云:“聚也。”《灵枢·本输》云:“项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灵枢·岁露论篇》云:“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所舍节,则其府也”;《医经理解》云:“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因本穴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故名风府”,《经穴释义汇解》记载:“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去脑户一寸五分,盖风所从入之府也”。

1.3 风门的命名

风门,出自《针灸甲乙经》,其曰:“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穴又名热府。“门”,指脉气出入之处,《针灸学简编》[3]载:“本穴又名热府,古代医家认为此灾是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入侵体内之门户,故名风门或热府”;《腧穴命名汇解》载:“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该穴为风邪入侵的门户,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为风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解释为:“足太阳主一身之表,为风邪入侵之藩篱,故名风门”。

1.4 秉风的命名

秉风,出自《针灸甲乙经》,其曰:“秉风,主肩痛不可举”。“秉”,《辞海》:“执也,操持亦皆执也”;《会元针灸学》云:“秉风者,从风之所行也,肩侠后肉筋起如围瓶之状,风从背来,秉风迎之,顺风而高起天空,以防外邪所入,故名秉风”;《腧穴命名汇解》载:“气动为风,即今之所谓气流也,人体气息周行,有同于风,本穴主治风痛,风痨,气逆作喘等风气之病。如司风者之掌管诸风,故名秉风”。

1.5 翳风的命名

翳风,出自《针灸甲乙经》,其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本穴别名耳后陷者中。“翳”在《广韵》载“蔽也”,《会元针灸学》云:“两耳如翳,两完骨如屏,所谓为挡前后之风。开口空孔中,为风眼,邪乘开口易冲入空窍;闭口前有耳,后有完骨,下有颊骨护之,故名翳风”;《腧穴命名汇解》解释为:“翳指大鸡毛扇,状如耳形,风属声,穴适当耳后下方陷中,形同耳扇,主治耳鸣,因名翳风”。

1.6 风池的命名

风池,首见于《灵枢·热病》篇,其曰:“所谓五十九刺者,……风池二,天柱二”,本穴别名热府。池,孔安国曰:“停水曰池”,《医经理解》云:“风池,在脑空后大筋外发际陷中,侠风府傍二寸,风所从入之池也”;《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2 风穴的共同特点

风穴的命名有着共同的特点,是根据其主治病症或气象、病理影响来命名的,如以主治命名,《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云:“风疾:以治风命名的穴较多,如治疗头风命名的穴有风府、风池、翳风;治疗肩背风疾命名的穴有风门、秉风;治疗下肢风疾命名的穴有风市”;以气象命名的,《经穴释义汇解》中描述为:“气象中的风,如风池、风市、风府、秉风、翳风”;病理影响命名的,《概述腧穴的命名》中载:“风门,风气出入之处,风府,风气入中之处”。

风穴多为交会穴。交会穴始见于《内经》,《素问·热论》篇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风府”。《难经》也有记载,《难经·二十八难》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中风府为督脉、阳维之会;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秉风为手阳明、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因此,风穴多为诸阳之会,使卫阳固护力强,风邪不易侵袭,且阳气充实,可奋起抗邪,其疏风祛风力强。故《针灸大成》云:“会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简。人而知乎此焉,则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

3 风穴的临床证治

穴位冠以“风”字,实乃古人“寓功效于穴名之中”,它们既是风邪易侵或窝聚的部位,又是祛风的要穴,常被用于各种风证的治疗。其作用既可疏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风市穴《针灸资生经》曰:“疗冷痹脚胫麻,腿膝酸痛,腰重起坐难”;风府如《针灸大成》曰:“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疸”;风门如《针灸甲乙经》云:“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等,秉风如《循经考穴编》云:“肩胛疼痛,项强不得回顾,腠理不得致密,风邪易入,咳嗽顽痰”;又翳风如《针灸甲乙经》云:“痉,不能言;口僻不正,失欠颔,口噤不开;聋”。

风穴临床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咽痛、头痛等外感病证,风门多用于风邪犯肺病证,詹泰来[4]针挑风门穴治疗慢性鼻炎46例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3.49%。秉风多用于风寒湿或外伤等引起的肩臂疼痛。风市多用于下肢病证,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身体瘙痒等,如李连生等[5]拍打风市穴结合经穴按摩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例,痊愈22例,占73.33%;显效5例,占 16.67%;有效 2例,占 6.67%;无效 1例,占3.33%。平息内风的作用中,风池最效,多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中风、高血压、眩晕、失眠、枕神经炎等,如王颖等[6]针刺风池、风府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脑血流速度影响,结果治疗组针刺风池、风府穴前后,各条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得出针刺风池、风府穴能有效地改善每条脑血管血流速,改善脑供血情况,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生活活动能力。风府多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假性球麻痹、帕金森、耳鸣耳聋等,如李秀华等[7]针刺风府哑门穴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疗效观察中,下肢肌力恢复3级以上,治疗组45例,占90.0%;对照组25例,占83.3%;治疗后下肢较前抬高30度以上者,治疗组28例,占56%;对照组15例,占50%;治疗1个月后独立行走,治疗组19例,占38%;对照组10例,占33%。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翳风多用于风邪袭络的耳病如耳聋、面神经麻痹、呃逆等病证,如潘风琴[8]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组51例,治愈率为98%,对照组32例,治愈率为78.1%,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4 小结

《内经·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它病也”,十四经中冠以“风”字的穴位,既是风邪易侵的部位,又是祛风的要穴,是治疗各种风证的首选穴位,了解它们的命名意义及共同特点,主治的共性及个性,将更有助于临床的灵活运用,一切与内风外风有关的病证都可以风穴为主配伍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1]张晟星,戚淦.经穴释义汇解[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4

[2]周云鹏.十四经腧穴命名的涵义及其临床价值经[J].中医杂志,1982(1):54-55

[3]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4]詹泰来.针挑风门穴治疗慢性鼻炎46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96,12(2):25

[5]李连生,于海阔.拍打风市穴结合经穴按摩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 例[J].天津中医药,2009,26(1):15

[6]王颖,杨骏.针刺风池、风府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51

[7]李秀华,靳玉学,李亲长.针刺风府哑门穴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52 -53

[8]潘风琴.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41 -42

猜你喜欢
风池风门风邪
九鑫煤业无压式风门技术改造和应用研究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减压风门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与探讨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汽车空调送风模式原理简介及故障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墨风池诗词选